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与年轻人在一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  相似文献   

2.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3.
生“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依我们人类来说,一般以为胎儿从母胎中诞生,就是生,释迦佛不也是四月初八日生的吗?不错,这只是常识所说的生,一般误解了以为这是“了生死”的生,于是传出了“投胎”的故事。如说:老爷睡在书房中,似梦非梦的见某人进来。正在惊疑不定,ㄚ鬟来报:夫人生了公子。哦!孩子就是某人的灵魂投胎而生的。又如说:有女人怀孕,过了十个月,还没有生下孩子。等山中某老禅师…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有人说,人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也是迷的常见。断见、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传,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看起来,人类的力量是世界上一种极其自相矛盾的现象,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存在,但是有了它,甚至人的存在也变得不肯定了。因此,它是对立双方的一种非同寻常的统一体,或者象马克思所说,是“某些不可能之物的统一体”。“我不能没有你,但我也不能同你生活在一起”,这句古老的拉丁谚语可能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与人类的力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渴望壮烈     
信手开卷,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问一位即将远航的老水手:“你父亲是怎么死的?”“下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了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里。”“那么,你怎么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凝视着远方,朗然作答:“水手,就是因大海而生!”掩卷沉思,我猛然想到两个字:“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时感到“生”,有时感到“熟”。“生”和“熟”这两种现象,“生”和“熟”的相互转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是要出现在你面前的,目前在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运动当中,尤其是这样。“生”就是对某一新生事物,还不了  相似文献   

8.
《天风》编辑同工主内平安: 我村有个姊妹礼拜天去聚会,回来时因车祸亡命,家人很伤心。那些世人有的说:“信主的还会轧死?神怎么不保护她?”有的说:“信耶稣不会死,能永生,怎么还会轧死呢?”还有的说:“她如果不信主,不去聚会,这怎么会死呢?看你还信主不?”……这一事故发生,对我教会有很大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自性是精神的基态、精神的零点。佛学的“种子”、“藏识”,可能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都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现实机体的遗传因子中,通过它而得到巩固和保存,又通过遗传方式传给后代,由此建构了人类种系历史延续和发展的链条,人类精神基态就是有赖于此链条。如何开发此精神基态?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内、外界信号或信息的生理条件呢?如果有,这可能就是精神基态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当出现这种寂静并非昏沉,而是高度的清醒状态时,神经细胞固有的振动,最小自振动,则能自我察觉,于是出现所谓见性。  相似文献   

11.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论语》的“先进”篇有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这段话常被近代学者所引用而且判定为孔子坚持事人而不事鬼 ,知生而不知死的铁证。既然儒家的“创始者”突出人事和生命世界而忽视鬼神与死亡论域 ,儒家价  相似文献   

13.
谜语是一种隐语,字谜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谜语总要让人动脑筋猜才有意思。如果人人都能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地说出谜底,那就不成其为谜语了。“立早(章)”、“弓长(张)”不是谜语,因为不是让人猜测,而是使人明确是哪一个zhang字。字谜总是绕着弯子提供必要的线索来影射没有明说的汉字的。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字谜颇具特色,很值得注意。绝大多数字谜对字形作了分析,分析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有一个语言表达式就是“大众传媒”。它立即就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使用该词多长时间啦?曾经有个听众回答说:从1933年就开始使用了。但当时我不得不说“不对”,1933年有点太晚了,如果在那之前大众和媒体都不存在,那么1933年就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猜:这是镜子。可我却要告诉你:不,这是“生活”。为什么?因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关系极大——你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必定愁眉不展;你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就肯定阳光灿烂! 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闲时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出生与古代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每读《史记·孔子世家》,总觉得孔子的出生是一个谜。倡导“孝悌”,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仲尼竟“疑其父墓处”,其母还“讳之”不告,这是为什么?颇令历代注释家头痛、费解。后世儒者博雅如唐人司马贞,雄辩如清人崔东壁者,绞尽  相似文献   

17.
郭秀兴  金微 《天风》2007,(6):22
尊敬的编辑同工:你们好!我是信主不久的信徒,平时在看圣经和听道时,对我启迪很大,但也有不懂的地方。去年在一次培灵会上,有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说:“对神要感恩,生了病也要感恩,即使病得十分严重,而且很痛,甚至痛得厉害,也要感恩,因为病人还没有死,所以才知道痛……”我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道,难道一个信徒生了重病,且痛得生不如死的时刻,还要感谢未死才知痛之恩?为什么不求主赦罪治病?为了做个明明白白的基督徒,故写信请求帮助解答,谢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中心就是想探讨一下什么是“对抗性矛盾”?它和“对抗”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不是,那末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性矛盾怎样才能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 一“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外部冲突的形式。这一斗争形式,主要指的最后解决矛盾时所采取的形式。“矛盾论”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要待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采取外部对抗形式,发展为革命。”当然一些矛盾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多次的外部冲突,这也是“对抗”;但应该把它和最后解决这个矛盾时所必然  相似文献   

19.
谈生说死     
“生”是自然大化的创造,“死”是自然大化的杰作。古今中外人士及宗教看安乐死,是生还是死,如何生,如何死;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萨特尔写的《辩证理性批判》(1960)实际上是他历史论的第一卷。这是一本令人兴奋而又晦涩难懂的著作,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析连接着离题万里的议论,天才的见解埋没在曲折的思路和叙述的沙漠中,人们总是无法弄清楚他是朝着哪条道路行进。在进行综合的崇高意愿背后,该书还显示了它的抱负:“对历史的认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在怎样的范围内,那些被揭示的联系是必要的?什么是辩证的理性?”(第135页,以下未注书名的均指《辩证理性批判》)这种计划表面看来是康德主义的,但它的新颖性又说明它是来自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这本著作注意的就是这两方面要求的结合。这位战士和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