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摘     
信仰的群体维度梅康钧在2007年8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信仰群体维度"——奥特论教会与社会的互动》。文章以著名神学家奥特的"信仰群体维度"所涉及的内涵,即信仰行为或通过信仰与个人  相似文献   

2.
晓望 《天风》2005,(8):20-21
神学思想建设是教会对社会的回应,是激发教会、信徒能更地多关心有需要的人群。与己和谐、与人和谐是我们深度信仰生活化的自然果实,真正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切实活出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非洲独立教会是指由非洲人在非洲建立的、以非洲人的方式满足非洲人信仰需要的教会,也称之为"基督教的非洲本土化运动"。本文旨在对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非洲独立教会进行梳理与考察,并以其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锡安基督教会为个案,分析非洲独立教会对南非政治、社会、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非洲独立教会在南非非洲人聚居人口最多的乡村城镇地区发展规模日益壮大,深刻影响着南非非洲人的精神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参可10:45)基督的教训贯穿了历代的教会。教会是基督道成肉身在地上的延续,自然要履行基督服侍人的使命。一个健全的教会,必定既宣教又兼顾服侍。教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实体,理应发挥教会的社会职能,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同时,教导信徒信仰与生活并行,信心与行为一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孟子视界中,道德信仰的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中,"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的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的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的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在推行道德信仰中的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中国教会以圣经为依据,持守基本信仰,继承大公教会和宗教改革的传统,在信仰和社会实践中,扎根中国文化沃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处境中更好地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  相似文献   

10.
姜诚 《天风》2022,(2):32-33
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以圣经为依据,持守基本信仰,继承大公教会和宗教改革传统,在信仰和社会实践中扎根中国文化沃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处境中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1.如何切实在处境中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福音本是好消息2,如何让福音实实在在成为中国人的好消息?本文主要基于《使徒行传》15章的经文记载,浅探...  相似文献   

11.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7,(10):30-32
"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 我们在上两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有关圣灵的位格和工作的教导.然而《尼西亚信经》在宣认了圣父、圣子、圣灵后,还继续紧接着宣认"我们信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有些读者可能会疑问:基督徒崇拜、信靠、委身的对像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教会不是上帝,只是一群有特定信仰的人(基督徒)组成的团体,为何会在信经中出现?为何谈过父、子、灵之后,仍要提到教会?难道教会是基督徒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2.
何怀宏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的心性良知理论进行了高蹈道德与基本伦理的区分与剥离。这一学术努力不仅让我们从道德伦理角度看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资源和局限,更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中建立和维护"底线伦理"的有效机制的重要性。而其后何怀宏以其持续的伸展到社会正义和精神信仰的学术努力,为他的"底线伦理"理论建构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一富于思想意义的架构中,"社会正义"是现代个人伦理的制度保障,而"个体信仰"则成为支持和提升底线伦理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5,(2)
关于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的"儒佛双美论"强调,"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能使净土宗信众内心变得十分纯净,并且生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力量可引领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世俗的道德楷模;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来,对"至善"的追求和对上帝和天堂的信仰能引领人们严格地实践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不畏惧因坚守道德而吃亏。由此可见,以信仰引领道德,道德因信仰而周全,此乃印光和康德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我们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与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为回应近代西方学者关于儒学非哲学亦非宗教的观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提出儒学既是哲学也是宗教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儒学中的"皇权信仰"与"祖先崇拜"为中国人带来安全感与永恒感是儒学被信仰的心理学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爱国爱教的天主教信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观方面,天主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与引导,使得社会文明与社会和谐建设稳定发展。天主教信仰是人类道德标准的基石,无论是从教会标准还是从社会标准来说,都是最基本,也是最规范的,在天主教的十诫中,在天主教信仰道德核心中,处处都把人类道德标准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指引教徒行善,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7)
正另一方面,圣经正典的形成和圣经权威的确立也离不开信仰群体——教会。教会认信圣经是来自神的神圣礼物,并在一个顺服的行动中确定圣经正典,接受和承认圣经正典的权威。当然,这不是说,圣经的权威依赖于信仰群体——教会的接受和承认,而是说教会的接受和承认,使具有神圣权威的圣经在教会的信仰和生活中成为具有决定性的规范。作为被写下的上帝的话,圣  相似文献   

17.
宗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传统中"天赋人权"的思想有深厚的联系,宗教与美国最早的移民浪潮、美国的革命以及民权运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20世纪末,仍有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98%的人定期祷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甚至有人还将教会比作美国公民的道德孵化器.可是,9·11以后,这种普遍的观念却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美国大众媒体上所说的"教会危机"或"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和谐仅仅依靠传统的职业伦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诉诸公民道德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构,必然内在地要求将职业伦理与社会公德之间的"鸿沟"填满连通,孕育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雷锋精神"无疑是最佳的道德示范。一、弘扬雷锋精神,坚定奉献社会的最高职业信仰梁启超曾将信仰比作人和社会的"元气",有了信仰的指引,个人和集体就有了探索未知、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具有职业信仰的人,就会将职业看  相似文献   

19.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20.
基督道德与个人完善迦南基督道德是以“信、望、爱”超性之德为其根本,以自然道德律“十诫”总纲为内容,以本性道德“智、义、勇、节”为特征,以基督献身为榜样来完善自我、完善教会、完善社会的行为规范。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以基督信仰为总纲,以爱人为实践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