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论定罪三段论》(见本刊8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定罪三段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则。其推理形式为:p就是M(罪后定义) S(不)是M 所以,S(不)是P或了 M就是P(定义主、谓项调头) S(不)是M 所以'S(不)是P这种推理形式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象“P就是M,SAM,所以,SAP”那样所谓“定罪三段论”或“定义三段论”,并没有真正突破传统三段论的藩篱。灵活地应用传统的三段论理论,足以解释这些推理的有效性。(本刊87年第3期)  相似文献   

3.
现在一般讲传统逻辑三段论的规则,第一条就是: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作词项(直言命题的主谓项)。这实在不是三段论的规则,而是三段论定义的一部分.不是恰好有三个不同概念作词项的推理,就不是三段论(但不必不有效),它与三段论规则没有关系。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有效(正确)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是: 一、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相似文献   

4.
何谓三段论? 三段论理论是传统逻辑的核心内容,学过传统逻辑的人都会对三段论有所认识。有古人说:三段论就是:钱在钱包里,钱包在兜里,所以,钱在兜里。这话不时.X在Y之中,Y在Z之中,所以,X在Z之中,开不是三段论。  相似文献   

5.
主张有所谓“扩充三段论”的人说, 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 猿不是人, 所以,猿不能制造生产工具。是有效的“扩充三段论”,其理由无非是:一、大前提是区别命题;二、大项在大前提中周延。这两条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形式是“所有M是P”,而不是“只有M才是P(即:凡P是M)”。也不是“所有M是所有P(即:凡M是P并且凡P是M)”。“所有M是P”的谓项不周延是绝无例外的。  相似文献   

6.
死刑三段论,是指在法律推理过程,对故意杀人的犯罪,运用三段论适用死刑。运用三段论适用死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运用第一格的AAA式;在当代则采用第一格的IAA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大前提”:AAA式以全称判断;IAA式以特称判断。如古代: 凡故意杀人(M)都是处死刑(P), 某甲(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甲是处死刑。在当代则是: (1)有的故意杀人(M)是处死刑(P),某乙(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乙是处死刑 (2)有的故意杀人(M)不是处死刑(P),某丙(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丙不是处死刑。但IAA式和OAE式属于第一格的无效式。三段论有效式与无效式之分,界限视其是否遵守规则:循其规则,则视为有效式;背其规则,则属于无效式。实践是检验  相似文献   

7.
所谓定罪三段论,就是以有关罪名概念的定义为大前提,以表述某人或某些人的犯罪事实的判断为小前提,推出某人或某些人犯了某罪与否的推理形式。不少逻辑书,都把一般三段论第一格叫作定罪三段论。例如: “法庭根据有关法律条款,结合具体案情作出判决时,就使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有一本逻辑书说:在第一、二、三格的三段论中,如果不遵守这六条特殊的规则(一、二、三格中每格有两条特殊规则,所以共有六条特殊规则),否定它们的正确性,那么,其后果必定是要违反三段论总规则的,反之,遵守这六条特殊的规则,承认它们是正确的,也就一定会是遵守三段论总规则的.符合三段论各格特殊规则,是三段论形式有效(正确)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没有问题,不必讨论.但符合各格特殊规则是不是三段论形式有效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定罪三段论是指以罪名定义为大前提,以对被告人在被控案中的行为事实的断定为小前提,并把小前提所断定的行为事实与罪名定义相对照,从而对被告人在被控案中的行为做出法律评断的推理形式。这个法律评断是定罪三段论的结论。其内容是认定被告人在被控案中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某罪。例如: 投毒罪就是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罪名定义); 某甲的行为是(不是)故意投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定罪三段论是一种有效的独立的推理形式,它突破了传统三段论的藩篱。何同志虽然也认为定罪三段论是一种有效的、独立的推理形式,但却认为并没有突破传统三段论的藩篱,灵活地应用传统三段论理论,足以解释它的有效性。我们认为何同志的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何同志在本刊今年第1期上说:“不管用什么工具,只要能说明‘定罪三段论’有效,不就行了么?”这种观点我们也赞成。但问题在于,传统三段论理论不能说明定罪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直言三段论是由三个直言命题(即对一种事物做出的“是”或“不是”的性质判断)构成的一引演绎推理。例如: 一切科学都是真理 (1) 唯心主义不是科学 (2) 所以,唯心主义不是真理 (3) 在直言三段论中,前两个命题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就刑事案件来说,法庭辩论的主要证明方法就是定罪三段论的证明方法。所谓定罪三段论就是以罪名定义为大前提。以对某人行为是否符合罪名定义指出的某类犯罪本质特征的断定为小前提。从而推出某人行为是否应定为罪名定义中规定的罪名的推理。所谓是否定为罪名定义中规定的罪名是指,如果小前提中的断定与大前提中指出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那么某人的行为就应定为该罪;如果不完全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就不应定为该罪。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一位职工来报销家属医药费。其中有一味外配药,处方开的是金银花露。根据上海市公费劳保医疗自费药品条例,这是不能报销的。当我告诉他这不能报销时,他却十分自信地说:我知道,补药是不能报销的,这金银花露不属于补药,是给孩子治痱子的,所以是可以报销的。这位职工的讲话,在形式结构上是运用了一个三段论,但是这个三段论是违反推理规则的: 补药是不能报销的金银花露不是补药所以,金银花露不是不能报销的(即可以报销)。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概括出了相当完整和科学的逻辑学体系,成为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功绩是提出了三段论,亚氏详尽地研究了三段论法,三段论在他的逻辑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也是传统逻辑中最系统的部分。在古印变,研究有关推理,论证方法的学说是因明。因明是梵文heru-vidya(醯都费陀)的意译。“因”含有理由、原因的意思,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世亲以前的因明称之为古因明,以五支论式为其代表论式。到公元六世纪时,陈那以其独创的见解,完善和纯化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创立了新因明,陈那的因明思想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高峰。亚氏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在推进逻辑的发展上各自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作为工具学  相似文献   

16.
自从高尔斯基宣扬错误的“扩充三段论”以来(见高尔斯基著《逻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原本苏联1958年出版),有些同志也常常谈论高氏的“扩充三段论”。三段论不是不可以扩充,但不能象高氏那样扩充。不符合三段论规则的有效三段论是不存在的。高氏说得很清楚,“扩充三段论”的出发点是肯定命题的谓项也可以周延。理解传统逻辑的人都知道这个论点是完全错误的。目前我国仍提倡“扩充三段论”的同志往往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与卢卡西维兹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多年前,波兰数学家、逻辑学家卢卡西维兹首次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对亚氏三段论进行形式化的研究,并建立了亚氏三段论的形式系统(以下简称LS)。LS使用4条公理和14个断定命题(即命题逻辑的定理)。4条公理是: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确立了逻辑学的学科地位。但作为一思想,逻辑还存在于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方面,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绎逻辑或形式逻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逻辑,但亚氏当时提出三段论理论的非形式动机相当清楚,那就是要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论证与论辩。不过,亚氏之后,由于(形式)逻辑学的发展壮大,这一动机逐渐被逻辑学们淡忘了。另一方面,以真实论证为对象的古印度逻辑(因  相似文献   

19.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救尊称为“逻辑之父”,因为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逻辑,他的三段论是一个系统,“其严格性甚至超过了一门数学理论的严格性,而这就是它的不朽的价值。”[1]亚里士多德逻辑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对单称命题的忽视”,[2]“单一词项和单称命题在其中没有地位”[3]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解释篇》中论述了单你肯定命题“苏格拉底是白的”与单称否定命题“苏格拉底不是白的”是一对矛盾命题,“必然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4]但他没有进一步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