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规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回顾了社会规范的研究成果:①关于社会规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学派;②关于社会规范的形成、类型与结构的研究;③社会规范与管理行为、价值观等因素关系的研究;④有关社会规范的跨文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指出,由于跨国商业经营的普遍,社会和组织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进行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而且更有助于揭示文化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以利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者和我国学者对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研究,包括(1)儿童分享观念发展;(2)分享行为发展,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的关系;(3)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如认知因素中的角色采择能力、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及自我概念等因素;情绪因素和榜样影响等。作者认为,中国心理学者在当前应该更多地开展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分享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应该在更深层次展开;对分享行为研究方法设计上,应该开展一些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作价值观是指超越具体情境,引导个体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与评价,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程度不同的观念与信仰。最近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工作价值观的结构、测量、与其他相关构念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跨代际差异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最近几年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且分析了不同性别、行业、代际、国家地区人群的工作价值观差异。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工作价值观测量工具的跨文化适用性、工作价值观的匹配性及其变化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三种不同的力量来激励和影响职工的工作行为 ,一种是外在的经济力量 ,一种是与工作相关的内在激励 ,还有一种是以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影响力。前两种行为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而工作价值观则是近来随着组织文化的兴起而提出的新课题。本研究以企业现场调查为基础 ,分析了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指出工作价值观是由工作行为评价因素、组织集体观念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三个方面构成 ,它们与职工的工作动机有着显著的相关。职工的工作价值观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 ,年轻职工 (3 0岁以下 )的工作价值观并不是与年长的职工 (3 0岁及以上 )完全不同 ,他们在工作行为评价因素、组织集体观念因素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但是他们在考虑问题和判断时 ,思想更复杂 ,更多地考虑个人要求因素。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职工 ,其工作价值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 ,国有 /集体企业职工的组织集体观念显著地高于外资 /合资企业职工。  相似文献   

5.
以特质激发理论和工作绩效理论为基础,通过对27家中国跨国企业派驻海外分公司的119名中高层外派经理及其上级的问卷调查,本研究探讨了跨文化情境下外派经理的经验开放性与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外派经理的经验开放性会通过文化智力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其跨文化管理有效性,而文化距离在中介作用的前后阶段起到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文化距离强化了经验开放性与文化智力的正向关系,却弱化了文化智力与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是指个体在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控制冲动的倾向、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先思后行、延迟满足以及遵守规范和纪律等方面上的个体差异。由于其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如,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作用而被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主要内容涉及严谨性对工作绩效和其他工作相关行为的的预测、对健康行为和寿命的预测、对学业表现的预测等方面。文章全面回顾了近年来严谨性的结构及其在管理、教育和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 并指出将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严谨性的次级结构、测量工具的编制、严谨性与绩效间关系的假设、严谨性与寿命和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常被低估.通过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强调注意焦点的作用,规范焦点理论重新强调了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根据规范焦点理论,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有不同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相应的社会规范信息对环保行为进行干预,可以减少乱丢垃圾、促进垃圾分类,改善节能、节约和保护资源等行为.立足于环保应用,总结了运用这种既科学又省力的措施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从文化差异和我国社会现阶段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规范焦点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措施对我国环保工作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考察吸烟者身份认同和关系观在感知吸烟社会规范与社交性吸烟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对1016名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感知吸烟社会规范显著正向预测社交性吸烟;(2)身份认同对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社交性吸烟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3)关系观正向调节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社交性吸烟的关系,而对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身份认同关系的调节不显著。研究支持了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影响社交性吸烟的身份认同机制和文化价值观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绿色消费情境下的态度-行为差异表现为个体对绿色产品所持态度与实际购买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消费趋势之一的今天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绿色消费行为中态度-行为差异的基本解释机制, 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自2010年以来个体心理层面的实证研究, 并将营销与社会规范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进行整合。结合国内的研究现状,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测量方法、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动机性因素、学习与信任机制、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SNWs) during employee selection is gaining popularity in organizations. Using a foundation that integrates identity and situational strength theories,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differentiates SNW in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gathered through traditional selection procedures, 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SNW types.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are tested using a survey of 291 hiring professiona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NW content is considered useful and is regularly utilized during hiring. Some SNW content is viewed positively (e.g., information supporting qualifications), while other information leads to negative perceptions (e.g., discriminatory comments). Finally, results support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NW, as the kind of information sough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ssing various work‐related constructs differs between these SNW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2.
We examined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ssessed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profiles in 2 studies consisting of 274 and 244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 (SNW) users. First, SNW ratings demonstrated sufficient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Second, ratings via SNWs demonstrated convergent validity with self‐ratings of the Big Five traits. Third, SNW ratings correlated with job performance, hirabil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se correlations was generally larger than for self‐ratings. Finally, SNW ratings accounted for significant variance in the criterion measures beyond self‐ratings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y. We suggest that SNWs ma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otential use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various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相似文献   

13.
14.
工作记忆的提出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对工作记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语音回路与视空间模板的联结上的解释还有许多不足.基于此,Baddeley于2000年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暂时贮存多种编码信息的装置,它受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中央执行系统能够通过意识觉察从存贮中提取信息,反映信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修正信息.新的工作记忆模型更加完整,更加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地利用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在系统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和执行工作记忆3个方面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根据近期的研究,文章在最后对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做了7点总结,并对已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了解释,指出未来应该从前瞻记忆和内隐记忆等角度对视觉搜索中所涉及的视觉记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简介及其中国试用常模的修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作了简要的介绍。为了试用,对它进行了修订。版本是以日本劳动省1983年修订版为蓝本的。日本的版本是来自美国。为了适合国情,对该测验在三个方面作了微小的变动。修订工作自1989—1992年初。标准化样组是由全国17个中等以上城市初二至高三学生2148名构成的。男女学生的比例为1:1。该测验在结构效度上有很好的证据,稳定信度分数相当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
Despite a nationwide lawful effort to regulate texting-while-driving behavior, little change has been reported.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current legal enforcement on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ward texting while driving in conjunction with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two types of perceived norms—legal and moral. An onlin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313 college students recruited from three states where the history of a banning law of texting while driving varied (more than 3 years, less than 1 year, and none). The students self-reported perceived legal norm, perceived moral norm, perceived risk of texting while driving, frequency of texting while driving, attitude toward texting while driving, and intention of texting while driving. General linear mode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mere presence of legal enforcement show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frequency of behavior only for the state with the banning law in effect more than 3 years. While the perceived legal norm showed inconsistent relationships with outcome variables, the perceived moral norm appeared most promising to discourage texting while driving among young drivers. A banning law for texting-while-driving behavior not only backfired on the actual behavior in a short-term effect, but also required a long-term exposure of the law to change the actu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cultivation of a moral norm to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texting while driving is particularly encouraged in that the stable nature of this psychological variable can play a role to suppress possible reactance evoked by an external force. Policy makers are encouraged to harness their approach to regulate young drivers’ texting while driving with the strategy that appeals to the drivers’ moral beliefs rather than simply forcing them to comply with the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