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真实的又发人深思的故事,一位17岁的男中学生,暗恋上了女班主任。这种自作多情的“师生恋”注定是一场悲剧,他遭到了委婉的拒绝后由爱生恨,竟举起梭标,残忍地杀害了班主任……1995年9月17日下午4时左右,湖南省芷江  相似文献   

2.
李德明 《心理学报》1988,21(4):74-81
0—20日龄Wistar婴鼠脑重增长速度曲线表示出“脑生长突发期”,并观察到曲线的高峰在10日龄附近。所完成的12—20日龄婴鼠Y迷津吸乳辨别学习行为发展的实验观察到,婴鼠学习行为水平的明显提高发生在16日龄(“脑生长突发期”的后期)。该结果表明婴鼠Y迷津学习行为的发展与脑生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实验证明,能被苯异丙胺(i.p.5mg/kg)诱发的旋转型婴鼠Y迷津学习行为表现优于不能被苯异丙胺诱发的非旋转型婴鼠,并发现与食物奖偿方向(R臂)相一致的R旋转型婴鼠学习行为表现最佳,此现象随婴鼠日龄的增长而明显。这暗示婴鼠左右方位辨别学习行为与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革命,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革命?这个问题表明,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隐含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一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这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和阐释马…  相似文献   

4.
独处之曼妙     
正日子有时清闲而安逸,有时忙碌而充实。然而,无论是怎样的日子,我总偏爱清静。清静的时光就像一壶酒——一壶陈年的老酒。我喜欢泡在这壶"老酒"里,做最真实的自己。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呢?尘世纷繁喧嚣。依我看,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莫过于独处。从表面上看,一个人独处的样子似乎有些孤独,甚至有些凄  相似文献   

5.
以Br?觟der的“五线索二择一”任务为研究范式,探讨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线索效度间隔为0.04时,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处于随机水平,随着线索效度间隔的增大,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明显高于随机水平;对立线索信息不同,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据报载,国外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你抢救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答案自然是成千上万,而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答案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经专家评审,以他的这个答案最佳,从而获得该题奖金。  相似文献   

7.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8.
检讨西方哲学史 ,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大平行演进的问题 :一是“是” (being)的问题 ,一是“应该” (ought)的问题。“是”的问题也就是“事实”的问题 ,“应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问题。对“是”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是否存在“事实” ?能否以及如何认识“事实” ?对“事实”的表述何以可能 ?对“应该”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何谓“价值” ?存在着哪些价值 ?“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准是什么 ?应当说 ,这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 (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 )中都同时存在 ,但古希腊传统以开掘“是”的问题见长…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西律中”,主张中国走西方的路;二是“以中释中”,主张中国走传统的老路;三是姓社姓资、两军对垒,主张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走综合创新的路。前三种路径都是形而上学的,尽管在某一阶段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选择路径,只有综合创新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对综合创新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于进一步阐述综合创新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与心相约     
岁岁年年搞公关心理,试图将许多个彼此不相干的心融合起来,或者将本来相互排斥的心放在一起。由此在想,心理是什么?什么款式?什么结构?什么性质?什么种类?什么颜色?什么状态…… 多少年来,人们大谈“心理距离”,看来心理之间有距离可言;人们大谈“心理负担”,看来心理可以承重;人们还讲“心理平衡”,原来心理还是一架杠杆;人们还讲“心理波动”,原来心理还是一汪清水。人们说“心软”,也说“心硬”;说“心虚”,也说“心实”;说“心冷”,也说“心热”;说  相似文献   

11.
何种生活通向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的答复是政治生活,而在第十卷的答复是沉思生活。对于这种矛盾表述,学界争论的关键在于政治生活是否必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路径无疑是审视政治的最高德性,即大度。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科学的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堪称“科学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现代化”?这些问题是全国人民,尤其是科技界的同志们关心的问题。在全党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的时候,讨论这个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行乞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清晨,我和妻子漫步刘庄桥,向河东的荐福庵走去。大桥弥漫在雾霭之中,河面飘浮的雾气似野马尘埃随风融入低空,雾气越发地浓了,曦微的晨光仿佛不堪其重,把桥栏地面染得湿漉漉的。两三渔船,若隐若现,橹声咿呀,吟唱相随,十米以外,不辨东西。  相似文献   

14.
王亮 《哲学动态》2023,(5):115-126
现实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极大挑战,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算法“自上而下”的路径无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相反,美德伦理“自下而上”的路径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美德模范的“仿效”式学习和注重道德经验的“实践智慧”既保证了道德决策的情境敏感性,又确保了复杂情境道德决策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自下而上”的美德习得路径与一些机器学习方法高度相洽。因此,美德伦理可以作为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虽然人们在平等理论上纷争不断,但是人们聚讼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其中约翰·罗尔斯的“基本善的平等”是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当代平等理论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阿玛蒂亚·森等人为代表的能力分析路径看来,罗尔斯的平等观忽视了人际相异性,并没有注意到那些拥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的需求.实际上,森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罗尔斯的平等观能够容纳森的批判,只要扩展罗尔斯的基本善的指标,就可以将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包括在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罗尔斯的平等观是免于批判的.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公共利益”如何可能?维护并实现“公共利益”,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活动必要性和确当性的来源。但公共利益在社会里何以可能?认定某项活动是否构成“公共利益”的主体是谁?本文在论证中预设的观点是,一方面,在事实层面上和规范层面上同意“公共利益”的存在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更强调要警惕社会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对个体自由和个体权利可能的侵害。这就涉及到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超验的、类似于与“社会有机体”概念相一致的绝对化的“公共利益”是否存在?如果认同绝对化的“公共利益”存在,则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车站悟人生     
1、奇遇 一天清晨,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 可在车站,有一位等汽车的老人还是拿着一把笨重的黑伞。 我惊讶地问:”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的,”老人自信地答道。 “那么你带伞是为了遮太阳?” “不,不!我干吗要拒绝这温暖的阳光呢?”  相似文献   

20.
“你们最喜欢家长什么?”“平时不多唠叨,而当我们心里有事时,他们——”“说得上话!”“解得了闷!”……这是笔者在一次学生心理调查中接触到的较一致的回答场面。的确,“心病要用心药医”。但这一俗语只说了个头。什么是最简便有效的“心药”?我试给上面的俗话加一句:“最好心药是心语。”把“心语”交给孩子吗,你不妨这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