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芳恒 《哲学动态》2003,6(9):33-36
儒家和墨家对待宗教对象的态度 ,似乎是矛盾的 :儒家重丧祭之礼 ,但并不相信鬼神真存在 ;墨家强调“天志”、“明鬼” ,但又极力反对厚葬。其实两者的态度并不矛盾 ,因为儒家的丧祭之礼 ,只是“诗”的表达 ,它给予人的是“诗”的境界 ;墨家宗教制裁的目的是“神道设教” ,主要用来监督人们实行兼爱 ,所以墨家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诗”的。一 儒家的丧祭之礼 :诗的表达冯友兰指出 ,过去的事物虽然是“归” ,是“鬼” ,但过去的事物并非无有。过去的事物不仅无有 ,而且与现在有关联 ,即所谓“鬼能作祟”。人们祭祀的目的 ,就在于加强过去与现…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宗教观念自身来看,宗教在和平与冲突中的角色是矛盾的。具体说来,每种宗教都包含和平的因素,同时却又常常成为冲突的动力。然而,这一矛盾的角色却促成了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机制。这其中的核心在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宗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具体的步骤包括:全球民主的机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宗教人权、宗教对话等。治理概念的引入标志着与孔汉思的全球伦理不同的路径以及理解当今宗教与全球秩序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禅之美句,皆自家风光,虽浑然天成,却往往一二句即止,甚且唯恐滞美……禅是最打破形式的宗教,禅堂不立佛像,所立祖师像之形貌亦皆为行者禅心流出,并无定规。在禅,有即许,没有即不许,悟则为圣,迷则为凡,并无人情可言,更与道俗外相无关。也所以,僧家诗或多世情,诗家句可合禅趣。  相似文献   

4.
寒山和庞居士是唐代著名白话诗人,他们尽管是隐士、居士,却都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济世情怀。他们的诗歌对当时和后来的民间风俗、信仰以及民众心理意识有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文人诗歌和僧诗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对他们诗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民众文化心理,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妇女的悖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宗教与妇女的历史,我们将会发现一系列令人感兴趣的矛盾现象: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往往都有一个女神时代,而世界各大成熟宗教却又不谋而合地把妇女列为二等教民(只有少数民间宗教和东方教派例外)。在宗教神学,尤其是中世纪神学中,女性一方面被奉为圣洁的女神,另一方面又被贬为邪恶的女巫。在人格独立、社会地位、道德评判及宗教权利等各个方面,妇女长期处于被剥夺和歧视的地位,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却都虔诚地信奉着那些剥夺她们正当权利的宗教。虔诚信徒中妇女居多,而她们中的大师和宗教思想家却寥若晨星。妇女长期处于宗教权力机构系统之外,而各教的创立及传播却又离不开妇女的功绩。正如法国学者西蒙·波娃所言,直到今天,妇女仍是教会手  相似文献   

6.
一、对宗教的新理解———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角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在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争论中 ,无论哲学家、神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大都以基督教来代表整个宗教 ,以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来展开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或分离的论证。对立论者罗素、分离论者蒂利希、相关论者霍顿无一例外。与他们不同的是 ,爱因斯坦对宗教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从一种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从而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崭新的宗教理解上。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理解是通过对宗教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8.
宗教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不能套用一般的文学标准判释。虚云一生诗偈颇多,其直接关乎峨眉山者分别是《峨眉访真应老人》、《峨眉山怪石栖云》、《赠峨眉山妙道师》、《峨眉山顶白龙池》、《题峨眉金顶舍身崖睹光》五题九首。以宗教立场臆释,它们均是虚云阐教、弘教之作,含有很深的佛理禅意。由此推开,在释读虚云诗偈时不能仅就文学层面着眼,而更应在宗教意蕴上多做功夫。  相似文献   

9.
余虹 《中国道教》2008,(1):52-54
内丹诗是描写道教内丹修炼过程和内丹体验的诗歌,作为一种宗教诗歌,它虽然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内容,但决不只是表现宗教内容的符号,同时也具有诗歌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宗教生态学自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学界多有关注,在宗教与生态研究方面涌现了诸多成果,但作为"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却并有受到足够重视。宗教生态学是借鉴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宗教系统的生成与变化、宗教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状况、宗教之间互动共存、个体与宗教组织的关系以及宗教中的生态思想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整体观""动态观""层次观"和"协同进化观"是宗教生态学研究遵循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宗教生态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学科,重视和促进宗教生态学符合宗教学研究领域学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羌族原始宗教祭司“释比”咒语拾零金绥之调查整理羌族原始宗教祭司“许”或“诗谷”的咒语,往往与唱经交替使用或同时并用,是其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有召神劾鬼、驱魔降妖,治病辟邪之功能。曩者学术界对唱经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披露,而对咒语则付诸缺如,由...  相似文献   

12.
民族和宗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却又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事实。脱离开民族实体去看待宗教是不对的;完全从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亦是不对的。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13.
禅宗艺术属于宗教艺术的一种,主要涉及禅诗、禅画、禅书、禅宗园林等不同艺术门类。禅宗艺术是审美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的艺术,从禅宗的传承与感悟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正元代有关回回人的史料颇为丰富,但是有关回回人宗教生活的史料却非常缺乏,以至我们对于元代回回人的宗教状况的了解一直是非常有限的。元代诗人张昱,元亡后不仕,作组诗《辇下曲》一百零二首追忆大都、上都两都见闻,其中第八十七首有关回回。(1)此诗收入张昱的两种诗集——《张光弼诗集》和《可闲老人集》,其中《四部丛刊续编》影明抄本《张光弼诗集》云: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应马来西亚诗巫省玉龙山天恩寺及诗巫华人社团的盛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卢国龙教授等一行6人出访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诗巫省,与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九歌》是祭祀之作。《云中君》所祭祀的神祇是月神。①游国恩先生列云中君为天神之属;姜亮夫先生考为与东君(日神,男性神)相对的配偶神,她的自然原型是月亮,而在宗教祭歌中升格为女性的人格形象。印证诗中的描写,此说甚是。《九歌》是诗、歌、舞、乐诸种艺术方式相结合的人类早期的艺术产品,它属于宗教文化和神话文学,是自然宗教与古典诗歌相纠连不分的文学杰作,是楚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形象反映。沅湘之间的“荆楚蛮夷”与中原相比经济文化落后,加上闭关门户,地处偏僻,且又存在着丰富的自…  相似文献   

17.
宗教和谐与世界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或文明的核心是宗教(包括具有宗教功用的教化系统),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共识。宗教的本怀都是在谋求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提升。然而在当今世界,打着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主义行为、暴力恐怖活动、不同宗教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宗教似乎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现实的问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为达致文明间的和谐与世界和平,宗教作为和谐的因素怎样呈现呢?我认为,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首先要通过各宗教的领袖们和教职人员以及神…  相似文献   

18.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荣伟 《天风》2007,(1):24-27
宗教的本意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文明。然而在当今世界,打着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主义行为、暴力恐怖活动、不同宗教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宗教似乎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现实的问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能够彼此尊重、兼容和理解,能够彼此对话,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11月26日一27日,由上海  相似文献   

20.
一任何一种宗教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宗教信仰之花开在美丽缥缈的天国,宗教组织却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尘世,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