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构成的观点以来,在很长的时期里,学术界没有重视社会意识的结构问题,只是满足于指出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70年代未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注意到并且接受了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两层次结构的观点,并复述着他的主张:社会心理是直接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体系是在社会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近年来,有人提出,社会意识是三层结构:除同意普列汉诺夫的高低层划分之外,认为还有一个中间层即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澄清近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对国家政治经济职能的模糊认识。一、问题韵提出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弱化,还是意味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呢?围绕这个问题,理论界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两种截然相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5.
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概念的作用的解释,是和对于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期间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文献时所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手稿》时,第一个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手稿》的性质(特点)的问题。《手稿》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呢?还是不成系统的残篇断简呢?这样的——至少部分或者大体上是这样——《手稿》所展示的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或者仅仅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呢?任何一位粗读过《手稿》的人,都会说,《手稿》本身绝不是一部完整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说《手稿》中包含了一种发展了的、统一的学说,这也适用于《手稿》中广泛陈述到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的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中,每当讲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学说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地重复和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上,而没有深入到社会意识现象内部揭示其本身固有的结构和层次;与此相联系,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经实现的,也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和说明。这表明对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由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用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因而着重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而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普列汉诺夫诞生一百周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列宁格勒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国立公共图书馆附设的普列汉诺夫纪念馆参加下在1956年编辑了一部五卷本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这套选集已由三联书店组织翻译,第一卷现已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这部五卷集著作收入了他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哲学著作。现在出版的第一卷中收入了普列汉诺夫在1883——1895年写的早期著作。这时,普列汉诺夫已经从民粹主义转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他在这些著作中积极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展开坚决斗争,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是近几年从事马哲史研究的同志热心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讨论中,论者们着重从列宁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的关系;如何评价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错误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现将主要论点和论据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杰出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不仅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具体阐述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他极为珍贵的伦理学思想。普列汉诺夫坚定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对近代旧唯物主义的伦理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伦理学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是否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呢?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否存在着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大争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总以为在人类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先验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但是,谁也没有说清楚这先验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究竟是什么,于是便把道德问题涂上了神秘的色采。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以后,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否定还是肯定诸如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这一类“价值范畴”?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是相互排斥的还是相互统一的?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是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俄罗斯伟大的哲学唯物主义者、天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普列汉诺夫诞生的一百周年。 .普列汉诺夫于一八五六年十一月生在唐波夫省的一个小地主家里。从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三年普列汉诺夫在沃龙湼什中学学习。在这里他侥幸地遇到了一位俄文和文学很好的教师H.Φ.布纳科夫。这位教师是不久以前因同情革命者而被解职才从沃洛果达中学到沃能湼什来的。普列汉诺夫在回忆中学时代时说,布纳科夫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万分感谢并且首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在历史上也是唯一的自相矛盾的情况,这就是:这种学说虽然揭示了人们怎样受政治条件所迫把社会意识神秘化了,但是当这种学说宣称自己绝不是神话的时候,它本身也就成了一种神秘的骗人的东西。这种情况的独特性就在于:一种真正科学的理论(从传统的理性思维中产生出来,并在欧洲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对周恩来哲学思想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研究概况简述如下。 一、有关周恩来早期哲学思想的探讨 周恩来早在南开学校念书时就写过两篇哲学作文:《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熟是,试言之?》(1916.3)及《诚能动物论》(1916.5)。第一篇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第二篇讲社会意识的作用问题。这两篇都是在他接受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前写的,其观点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以后,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给同学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斯大林化,那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自由的讨论。讨论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化,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内容的贫乏。波兰哲学家L.柯拉科夫斯基是这样说到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它是由内容规定的一种学说,而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由一个绝对正确的机构下达的命令规定的学说,这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界线是很不明确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有片面性,但带来了研究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的整套技术。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态度和意见时,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发展这个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条件。作者认为马克思提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社会心理学问题的一个例子。在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的著作中,则把社会心理学提得更明显。所以不能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很少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一事实,应归咎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恰恰相反,这种疏忽正是由于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产生的。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只建议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它不想去研究那些使一个制度变为另一个制度的基本冲突的规律性,所以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时,必须抛弃这一学科把心理研究看作几乎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观点,要克服它在主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只强调经验性研究,而要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统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多次指出,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最难说明的是意识形态。他在《唯物史观的艺术论》中写道:“政治是从经济里来的——这比较的容易懂得”,“然而这里最重要的是解释意识形态”(参看《瞿秋白文集》第2卷,第1108页)。社会意识形态是否也是从经济里来的呢?如果说是的话,那“经济的枯燥的骸骨……怎样为人类的观念、感觉、意图和理想的血肉包裹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754页)要回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