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潺{舞蒸裂臀馨纂黝粼舞;买纂漪〔娜坛枷琪箕鬓攒:呀,即全冬以卜一八_鬓鬓蘸蒸‘翼黔事,挽娜琳匆匆鬓性连蕊蕊{呈拟廷令;此鬓截薰霎:场毓鬓.镰;熏瓢澎爹簿蠢蓦黔蒸碗莎器场!煦要器罗麟呐魄湘书欲韶乳几一改岌愁男三滋袭豁蓦聋鬓漫唆象多滋熬淡攀美滚葵蓄{i夔薯聋鑫勇莞麟称爹{繁熟龚鬓彝纂暴颧染舞奉薄摹攀群黝鲜)舞!喊巍熟蒸麟烈纂秘鑫鬓遥羹勇茱赞塑泛姗囊键纷终浑茧任衫茹盛公羡巍巍摹翼鬓熬)撇瀚几缘渗绍该琴考!聋参蟹撰燕募{龚馨鬓餐豪摹撇豁蘸霆髓蘸龚鑫鉴蒸魏{馨薰艺当炙若蚁犷宝豁{盆袋么辙鬓蓬群肇鬃黔巍馨蘸羹(参举辜黝习戳镇熟走…  相似文献   

2.
庆祝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书画选登目曰之--- ┌───┐ │澎;粼 │ ├───┼──┐ │裸轰 │囊 │ ├───┼──┤ │鳅磷 │龚 │ └───┼──┤ │篡 │ │摹 │ │愁 │ └──┘ ┌─┐ │l │ └─┘┌──────┐│彝 │└──────┼─┬─┐ │熟│烹│┌──────┼─┴─┘│芬蒸 │└──────┘ ┌─┐ │】│ │鬓│ ├─┤ │篡│ ├─┤ │蒙│ │攀│ └─┘.手书七律一首黎遇航一20一纪念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止───┤│祷g鉴兰 ││├───┤││:lb- │…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诚对信的根本制约关系 ;重视和要求对善的不懈追求 ,寻求诚信的正当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书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以“信”的形式展现.《论语》中明确提到“信”的语句不下二十处.在《论语》中诚信思想被赋予了极度重要性甚至是首要性的地位.其诚信思想具有社会普遍性、统治阶级表率性及社会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胡凯明 《天风》2004,(4):26-27
“向善与诚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应的道德理念,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基督教圣经称为“良善与信实”,其道理是相通的,那么何为“向善”又何为“诚信”。  相似文献   

6.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源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诚信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与实相统一的理论基础、言与行相一致的管理基础、“民信”与“信民”相一致的行为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在经济、执法、机关内部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为政治委托人的公众自身存在着的诸如信息短缺、组织松散等外部因素;二是作为政治代理人的政府所具有的双重角色和有限理性则构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内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诚信与当代社会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社会三大明发展的共同要求。诚信化对于物质明的意义,一是对信用制度的支持,二是其渗透于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讲“诚”,以诚立信,以信见诚。政治诚信成为当代政治明一块不可缺少的化基石。诚信明是精神明建设的一部分,诚信自身建设如何,关系到精神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本体特性之义和德性之义 ,“信”具有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行为 ,客体对主体的状态三种情形 ,“诚”与“信”之间略有差异。诚信不完全等同于信用 ,诚信的特点是主观性、渐成性和根本性 ,信用之所以具有伦理品格是由它的时间差、不确定性和不充分性等特性来决定的。公民社会异于威权社会 ,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 ,在平等交往、契约自由、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公民社会 ,诚信具有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学理根据。维护公民社会的诚信要注重社会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赞耶稣     
王文学 《天风》2004,(4):13-13
甄绷替案‘、.t,乙八J卜深怀斌,潺鞭伤苦遍,瓤紫浮包荆冠。{缨臀咒l淤血甘-钢打贯厂义赎霏海辉潇竺鬓薰篡撰够弊夹赞耶稣@王文学!吉林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但是,传统的诚信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有着形式和内容甚至精神实质的差别.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是信用式的,传统的诚信是信任式的,它强调的是信于言、信于心和信于性,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相似文献   

11.
诚信道德探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它的本来涵义就是诚实不欺 ,真实无妄。作为一种道德活动 ,诚信之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 ,它是在殷周之际出现的。“诚”、“信”二者相互依存 ,它们既可以互释 ,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诚信内涵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诚信的词源学含义就是诚实守信,由“诚”的“以行成言”之本源含义和“信”的“以言立身”之本源含义派生而来。但是,诚信的词源学含义并未完全覆盖其伦理学语义。后者有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一个语义结构。概而言之,在伦理学语境中,诚信意指一个人在心意、言语和行动上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真诚无妄、信实无欺、信任无疑。  相似文献   

13.
文摘     
浅谈“向善与诚信”的道德理念胡凯明在《天风》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向善与诚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应的道德理念,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基督教圣经称为“良善与信实”,其道理是相通的。“向善”是时代的要求,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人格价值导向。基督教圣经特别提倡人“向善”的本性,强调用爱心无偿地给予别人服务和帮助。我们是社会中人,在社会成员中能广泛形成一种知善知恶的能力和去恶从善的自觉态度,不但可以使社会风气不断地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和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诚信”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一种无形资本。当今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诚、信观建基于四书中的相关思想,他的诚意味着人从肉体的欲望中超拔出来,获得了合于天道的超越境界;他的信主要指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表里如一,言行相顾。朱熹的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分别立足于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的研究范式,审视朱熹对诚、信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思考当前诚信建设的问题:第一,义务的道德提示我们应以公共法规进行诚信制度的建设,确保人们达到朱熹所谓凡事都著信之境;第二,愿望的道德提示我们回味朱熹‘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借助信仰力量夯实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型的朋友“信”的情况不同,有的无“信”可言,有的靠法律来保证,有的靠道德来保证,有的则是朋友本身应有之义。朋友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是“仁道之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理性之乐”。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两位大师的伦理、政治以及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信主受洗,并不就此万事大吉,好像已经坐上一架飞机,可以立刻被送到天堂会。信主受洗不过是灵程的开始。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努力向前。主耶稣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使徒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  相似文献   

19.
宋晶 《中国道教》2003,(3):24-26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行世的经典之一,出现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初由于吉授之宫崇,尔后襄楷、张角曾有此书。《太平经》一书共有一百七十卷,内容庞杂,主要是承继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吸收阴阳五行说和仙家方术,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及善恶报应思想,宣扬帝王统治艺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①在《太平经》提倡的道德观念中,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该书反复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反对奸猾欺诈。本文拟从天道至诚不欺,诚信可以感动天地、至诚为善自有善报,诚信是衡量历代治乱的尺度、是维系社会…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在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会刺激公共场域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公共场域中的诚信重构,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援助;其次,从长远眼光来看,仍需要对传统伦理中“特殊主义”的诚信观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建构公共场域所需要的“普遍主义”的诚信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