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5,28(4):29-3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镜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在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辨清其源流,并得出结论:道教思想信仰赋予了镜母题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镜母题小说正是在宗教思想信仰的时时更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2.
道教碑文包括碑传、碑记、碑铭、题辞、摩崖等等,既有史传征实之强,又兼文辞精美之善.目前对道教碑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对碑文中富有鲜明道教语体功能的修辞套式,以及道教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上的修辞模式等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运用修辞结构理论和语料库语言 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构成或制约道教碑文语体特征实现的修辞模式.  相似文献   

3.
孟凯 《中国道教》2008,(3):14-18
在道教科仪中,总离不开众多法器的运用,如法剑、法镜、笏、法尺、如意、法印、令牌等,而每一种法器的使用,都有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如"法印",作为道教科仪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基本贯穿科仪始终,可谓应用广泛,是以对于法印应当作深入的分析。所谓法印,  相似文献   

4.
道教以气论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信仰谱系以及修炼系统。道教关于道的体用德性以气来解说,道教的神为气之人格化,经书为气化而成,符箓为气之凝结,至于炼养手段更是直接对气的导引运用。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道教的气论学说都在其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认识气论在道教学说中居于的重要位置,对正确定位道教性质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济世”一直是道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早期道教的济世思想具有鲜明的“道术济世”的特点,多体现为修道者运用道术救济穷苦的个人功行.这种情况在灵宝道教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灵宝道教在标举“大乘”的同时,也让早期道教的济世思想发生了转向:从“道术济世”为中心转向了以“善功济世”为中心.也正是在“善功高于道术”理念的指引下,灵宝道教出现了以善功取代道术的趋向.随着善功对道术的取代,灵宝道教变得更像一个“劝善之教”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洪 《中国道教》2008,(1):29-32,33,4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铜镜是我国古代玻璃传入以前比较常用的一种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照面和佩饰以及道教术士的法器等。透光镜和其它古镜一样都是用铜、锡、铅合铸而成,本无透光之理,只是根据有的铜镜承日照之,镜背花纹透影在壁的现象而定名,国外有人还称之为“魔镜”,民间俗称为“照妖镜”。这种镜经过探索和研究,目前已基本上掌握了铸造技术,上海、西安、河南等地已复制出绚丽多彩的透光宝镜。但是,在我国古代,最先研究和掌握而且始终秘而不传的这种铸造工艺则是当时的道教术士。  相似文献   

9.
内容提要:道教咒语作为神灵法力的载体以及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语言符号崇拜特征.本文以隋唐时期的道教咒语为研究对象,分析道教咒语的语言特点——“四言结构”与“名讳禁忌”,并运用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隋唐道教咒语与权力建构的关系,解释其语言崇拜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气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仙思想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构成了一种互通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气论对于道教神仙思想之神学创世论的影响,接着指出,道教神仙思想对于气(炁)之内涵和地位的全新论述以及在方术实践中对于气法的运用又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气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