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  相似文献   

2.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3.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4.
咏月趣闻     
一年一句咏月诗五代后唐时,有一位诗僧,赋《中秋月》一诗,只得一句“此夜一轮满”,便不得下句。他冥思苦索,一年后才得“清光何处无”的下句。这竟令  相似文献   

5.
与你同乐     
巧题祝寿诗 明代唐伯虎以书画著名,亦长于诗。有一次,一家阔老太太做寿,宾客满堂,唐伯虎亦应邀前往。席同酒酣,有人请唐伯虎题一首祝寿诗。他并不推辞,稍作思索,便写下了第一句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人一看,不禁为之失色。接着,他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转忧为喜,击节叫好。唐伯虎看着这种狂热场面,写下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下子把  相似文献   

6.
巧断回环诗     
宋代大文学家秦观外出游玩久而未归,他的好发苏轼就写信询问情况.很快接到秦观一封奇怪的信,只有十四个字排成一圈:苏武看罢连声叫好.这位一代才子,准确地断开了这首诗.原来这是一首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诗中描述作才在野外游玩的情趣.奇妙的是.后句依次对前句搞回扣,而且每一年都在文中出现两次.十四个字能所二十\个字用,可谓是成本信减,效益倍圩.由此可见古人用字之精妙,及苏我听涛的巧妙.巧断回环诗@李书奇$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相似文献   

7.
云门三句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云间应是云门一辑者注):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此,当与渠同  相似文献   

8.
独钓寒江     
“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点睛之句,也是一个颇具诗美和独特个性的意象。大地苍茫,天籁无声,雪飘如羽,江流有韵,一只孤舟,水中漂泊。此时此刻,远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五绝,四行二十个字,精练,精致,其意深焉。  相似文献   

9.
供动句浅析     
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等。从字面上看,这些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稿纸”哪会“写字”?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是说“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是说“一张稿纸供(谁)写五百个字”。这种句子我们管它叫供动句。供动句虽然为数不多且用得较少,却是汉语独有的、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句式。本文把供动句分为三类,先描写它们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说明它们的形成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极喜欢一句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后面还有一句妙语:“万里无云万里空。”两句空灵相对,雅到了极致,字字闪现琴心韵味。  相似文献   

11.
一闻哀疑梦 ,一夕星沉天下恸。薤露歌传 ,容易重来别却难。“不劳寻觅”① ,硕德慧心人自忆。明月清风 ,九野凝寒送赵公。二诗书三昧 ,《片石》堪惊陶谢辈。一勺汪洋② ,《滴水》清醇意味长。虚怀若谷 ,会得风云襟独馥。大笔如椽 ,勘透莲花玉版禅。三节标兰芷 ,四海声名同仰止。架木成桥③ ,通好芳邻意气豪。敲金戛玉 ,惬志鉴真灯更续。诗雨花开 ,管领和风起汉俳减字木兰三首 惊悉赵朴老逝世哀赋@林岫①朴老遗嘱中有“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句。 ②朴老论书诗有“好凭一勺味汪洋”句。 ③1980年5月朴老创辟汉俳新…  相似文献   

12.
你还不知羞     
2.他见路旁有棵枇杷树,就摇头晃脑吟诵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叉。”此句一出,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了。3.正巧欧阳修路过这里,就替他补上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那人听了不禁暗自称好。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4.两人沿湖而行,看见一群鹅被少年用竹竿赶下河,那人又吟出两句:“远看一群鹅,一竿打下河。”后面又没有词儿了。6.两人上了渡船,那人又吟诗两句:“诗友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忙说:“修已知道…  相似文献   

13.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束脩”一词释义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句中“束”一词历来颇多歧义 ,主要观点有三种 :一是泛指致师之薄礼 ,二是代称人或人的年龄 ,三即洁身修行之意。经由对“束”一词的历时性、共时性考察 ,可知第一、第三种观点施之于本句解释的不恰当性 ;而从“束”一词的语境义以及“”字的来源发展和与“修”字的区别等方面 ,可证明第二种观点 (以“束”代指年龄 )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6.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17.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18.
有个趣题:2×2何时等于8?猛一听此题无解,但只要加个条件就能让它立刻变得有解。这个条件就是:当数学家喝醉酒的时候。不是吗?既然数学家喝醉了酒,就难免会计算出错,把2×2的结果算成8!以上是个笑话,不能当真,但这种巧妙“加点什么”的方法,却又的确意味着一种机智。请看一个古代的例子。一次,几个文人在一起做诗,有人居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一出口,人们立刻哄笑起来,因为柳絮不可能是红的,如此表达不合逻辑,但那人添了一句之后,他的“怪诗”就立刻变得顺理成章了,这句就是“夕阳方照桃花坞”!意即,…  相似文献   

19.
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和双宾语句等都是不同于一般句式的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相互间或者跟一般句式之间,结构上都有某些相似之处,为了分清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辨别。一、根据句子成分辨别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把字短语”和“被字短语(或单独  相似文献   

20.
四滴水     
某诗人梦中得一佳句,吟与别人听,都夸:“好诗好诗!”这句好诗迅速传播。以后每逢聚会,他便被隆重推出:“这是诗人某某,曾有佳句‘某某某某某’传世!”“哦”,人们作大悟状,纷纷与其拍照合影,留作纪念。诗人名声远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