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赞的纪实美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持高度赞扬态度,巴赞的纪实美学直接引起法国新浪潮以及左岸派的诞生,这三个流派为世界电影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巴赞的纪实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的,中国电影界对巴赞的纪实美学进行了自主性的解读,也得到了第四代电影实践者的认可。而后,巴赞的纪实美学在第五代导演那里进入暂缓,他们转向了宏大的历史寓言性叙事。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独立纪录片的出现,巴赞纪实美学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实践美学的困境如果说,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是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引入美学理论、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明确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这一基本思想的话,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则是建立了“实践美学”。实践美学正是在对反映论美学原理的机械论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中建立  相似文献   

3.
费歇尔与加洛蒂的现实主义理论,从对新的现实的艺术把握的基点上去寻求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点,在推动当代现实主义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求建构新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理论的根本弱点在于缺乏深刻的历史感和辩证法的张力。现实主义理论应该致力于确立自己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美学品质,这样才能尊重文学艺术既有的传统,才能发挥现实主义的优越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十分需要现实主义的理性的分析精神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因素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两方面探讨了新新闻主义产生的条件。2 0世纪 60年代 ,美国社会思想开始转型 ,从而成为新新闻主义文学的策动力。而动荡的社会现实 ,又为新新闻主义提供了全息性的文学内容。同时 ,求真求实的美学思潮又为新新闻主义提供了生产主体 ,也为其生产了接受主体。新新闻主义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阶段 ,既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 ,又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学个性。它的出现也经历了—个漫长的酝酿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艺术的概念, 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历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有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定性,又随时空条件的转化而发生内涵的增减,它的美学内涵的每一次变化与发展,都意味着新的社会观念的确立和新的审美判断的变更。  相似文献   

6.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反思历史,指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振斌 《学海》2001,4(1):35-41
在20世纪,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及寄托在艺术中的文人情怀的谈论获得了"美学"的名称,这个学科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取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构建与论争,两者互补又竞争.新的世纪里,中国美学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将更多地与西方美学及文化展开对话;也将在创新中重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7.
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学”(analytic aesthetics)是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占主流地位的美学派别,也是该世纪历时最长的美学思潮之一。这种秉承了上世纪新哲学精神的美学思潮之“分析”视角,是同更具历史深度的“大陆”视角相对而言的;它倚重于对美学问题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或者说,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作为具有语言学性质的问题来解决。一、分析美学的界定和分期就历史范围而言,对分析美学思潮可以作出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如果按照狭义的界定,分析美学是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5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并进而步入60年代这一阶段欧美美学所累积…  相似文献   

8.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加利瓦诺·德拉·沃尔佩深受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在坚持文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点的同时,从"语义辩证法"出发,提出以语言符号学、结构主义等手段对文学社会意识形态性进行语义分析,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改造。本文拟从分析沃尔佩美学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入手,对其符号美学的诸观点,尤其是国内学界鲜有论及的结构主义倾向逐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的雕塑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雕塑的审美样式逐渐呈多元化趋势。这种审美多样化的具体表现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主题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现代实验雕塑开始风靡;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城市雕塑大量兴起。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雕塑审美样式多样化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可以为当代中国雕塑发展提供思路和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80年代以美的本质为研究核心的美学本体叙事阶段,其尾声回响于20世纪90年代;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体叙事模式逐渐被抛弃,美学的研究范围得以向多方面拓展的阶段。美学本体叙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美学研究中的"经学化"思维模式。在美学本体叙事衰落之际,我们应放弃"经学化"的思维模式,在美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中积极寻求理论创新点。  相似文献   

12.
我自幼喜爱文学.大学期间仍然迷恋文学创作.为了学习创作经验,有计划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并开始对文学理论及美学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进一步培养了对于理论研究的热情,如何破解艺术之谜和审美之谜就成为自己长时间考虑的中心课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愈加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以“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为代表的新时期小说借助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通过宏大叙事行为模式完成了“现代化/人”的双重话语建构,从文学角度给予历史、现实以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本质性的存在意义,从而确立了宏大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1897-1986)一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他60余年的学术生涯几乎是百年现代中国美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他所构筑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的美学体系和谨严的学术方法对现代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客统一的美学思想和人生艺术化的人文理念,已成为任何一个建构未来中国美学体系的探索者所必须重温的经典.从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看,朱光潜所代表的美学经验模式仍值得我们探寻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说,朱光潜美学的价值不仅已超越20世纪中国思想史而直接启迪着21世纪的中国美学进路,而且他的思想还被西方美学界所关注[1],走向世界美学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18.
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统治的短暂"历史间隙",南斯拉夫文艺界在20世纪50年代转而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统治地位。官方引导、理论家和批评家的理论思考、文艺创作者的创作实践共同交织建构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美学话语。社会主义现代主义以艺术自治和独立为理论基础,将抽象艺术看作思考和创作的基本形态,在文字的视觉化、几何化、多媒体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人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