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1):70-71,62
非法传销是一种极乒社会危害性的销售方式。本文阐述了非法传销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存在状态上的欺骗性、性质上的负面性、危害的严重性,并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非法传销行为进行了归因: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人际信任心理、片面自尊心理、拉人“垫背”的补偿心理。同时指出要杜绝非法传销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适应、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分析现代社会变化的特点与心理的内在关系。结论:社会变化为人们心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给心理适应带来了新的难度,对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讨论:在促进社会发展时要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扬优抑劣,努力优化人们的心理素质,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健康和谐社会所需要与竭力倡导的良好行为,用准确丰富的亲社会心理研究成果指导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心理研究者的责任。最近12年来中国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有一些研究,但研究的质与量都有欠缺,尤其是成人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不多,亲社会心理研究中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了怀旧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2以12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实验法操纵怀旧(VS.非怀旧),两个分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1)生命意义在怀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需要满足调节了怀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怀旧和亲社会行为的文献,并对心理咨询行业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心理及行为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其个体心理属性包涵双方的性格、情感、动机、期望及行为方式。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与归因偏差、医患双方的认知心理偏差及社会舆论的心理导向作用。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的基本特征:普惠性、公平性和动态性。同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体系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科学化,营造和谐的社会心态。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立足我国国情,注重以下方面:党政集中统一领导、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内容、多元化的心理服务载体、专兼职互补的心理服务队伍、循序渐进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293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20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操纵亲社会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考察其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提供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法对自尊、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三个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处理。结果:提供社会支持总分分别与自尊、心理幸福感总分相关显著(r=0.46,P〈0.01;r=0.50,P〈0.01);增加了自尊变量之后,提供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的标准回归系数(B)由0.503下降至0.306。结论:自尊是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短期跟踪5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测查他们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对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文中分别从幼儿的心理状态认识、执行性控制能力发展和个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 = 63.15,SD = 4.37;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完成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任务。结果表明:(1)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安全的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亲子依恋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发展系统理论及依恋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不良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资本问卷、不良同伴交往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737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后,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不良同伴交往调节了"亲子依恋→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即当初中生的不良同伴交往偏多时,亲子依恋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但是,较高的不良同伴交往会阻碍亲子依恋积极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勉  江光荣 《心理学报》2007,39(5):892-900
在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框架下,探查处于第三阶段的被试的求助行为,侧重研究⑴对心理问题的归因、⑵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⑶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这三个变量对实际求助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对求助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除了对求助行为有直接作用外,还以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求助行为。整个模型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到26%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包二奶”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本对“包二奶”行为进行了社会心理归因,指出了其社会危害性,并对如何遏制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神经免疫学是研究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目前已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免疾系统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其中的信息传递和调节作用。本文就肿瘤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力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的总解释率R2=0.20。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的心理灰度是测量农民工整体心理状态的指标,反映了农民工心态与情绪的积极与消极程度.农民工的心理灰度与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收入低、消费水平高、住房条件差和休闲生活匮乏是他们感受最为强烈的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评价影响农民工的自我意识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