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解放思想的三十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也促进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和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认为,农村脆弱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巨变、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宗教出现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争取合法地位、加快民间信仰化进程等动向.论文分析了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并剖析了民间宗教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认为从"大宗教观"看,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梅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使我联想到二战后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丹尼尔·贝尔对战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当时流行文化盛行,社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市伦理学会举办了"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学术年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和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中之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转变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付出双重代价的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本,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社会建设的外延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从狭义上说,着重是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对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冶铁文化是齐文化的主要特色文化,是齐国富国强兵的主要标志.对冶铁文化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大的史学课题,对它的起源及冶炼过程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过程,历来史学家多有其说.冶铁术的发明,加快了我国文明进程,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研究证明先秦时期的齐国具备了发明冶铁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淄博铁山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齐国发明冶铁术的时间当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齐国已进入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指出文化强国是多元时代凝聚全民族思想共识的重要战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社会背景下的大众与精英、民族与世界、本体和客体等矛盾都在大学文化中较为鲜明地呈现出来,大学文化需要重塑理解与尊重、容忍与宽容、沟通与舍弃等自身应有的文化要素.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对大学文化的社会冲突肇始和现实重建路径进行了浅要研究.  相似文献   

8.
曹泳鑫 《现代哲学》2006,4(1):16-2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有自身的先进文化启动与文化自觉,新中国实现过文化的大众化动员,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促进了社会生活模式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然而文化变革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先进文化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全面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新的先进的领航文化的自觉程度,又取决于新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新旧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必然需要相应的社会宏观调控,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的问世,既催生了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也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文化进步和学术繁荣做出了贡献;既改变了7世纪转型期的阿拉伯社会并促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王朝的建立,也一如既往地影响着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各穆斯林民族的现状与未来、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思想与行为等.鉴于《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社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具有的深远影响,历代经注学家根据他们对它有关段落的理解和注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并力求通过经注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时代导向.  相似文献   

10.
“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的二分法人权理论模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属性,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保障造成了颇为负面的影响.从人权的现实出发,基于人权的不可分性,对二分法人权理论予以批判性的审视,有助于摆脱理论陷阱和观念误区,进一步澄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属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文化产品研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不同时空下文化本身、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中国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利用文化产品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以及近几十年社会巨变对中国人的和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民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才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能扩大社会效益.音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渐渐地与市场相融合,走上了一条以经济为后盾,以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操作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通过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途径,这部分文化资本赎取或转化为了经济价值."①同时,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往往使人感到疲惫和窒息,现代人纷纷开始寻找精神的突破口和情感的宣泄点.人们通过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形式在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当中,部分或全部地满足了自身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应对社会文化震荡需要社会性的宏观策略,更需要适宜的微观策略--个体的自我调节策略.幽默感本质上是认知、情绪、行为、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整合.幽默感的本质决定了幽默对个体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调节作用,能满足社会文化震荡中个体超越各种障碍时的心理调节需要和行为需要.本文通过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幽默作用于社会文化震荡的四个机制:认知中心机制、情绪中心机制、问题中心机制和结果接受机制.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5)
<正>一、导论(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和研究层面1.宗教旅游发展现状宗教旅游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早的旅游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在高频率的生活节奏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生活却日渐荒芜,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超脱出世、启迪安慰、慈悲宽容的宗教式情感,以及不偷盗、买卖公平、提倡生态发展等宗教理念,吸引了许多人对宗教信仰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马云驰 《学海》2008,(1):190-194
网络对中国民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所营造的公共空间和促成公共观念的生成上,也体现在促使人们一定程度上实现和实践了其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上.因此,网络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具有建构意义.相反,网络却继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继续解构了西方社会原有的民主形式.借助于网络,人们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之,网络为一个更为宽容、多元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技术条件,创造了文化环境,从而凸显了网络技术的文化与道德意义,昭示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更为自由、民主、宽容与和谐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6.
乡村宗族文化兴起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虹 《学海》2001,(5):114-116
宗族文化的复兴是当代中国乡村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宗族文化的复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特定社会历史原因、经济活动中的互助与互利的需要、社会心理层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由于血缘纽带的松懈,乡土之链的断裂和现代文明的输入,宗族文化的复兴是处于消解中的复兴.宗族文化的复兴有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2012,(2):8-9
去年10月在南岳衡山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是研讨和弘扬道教文化的一次盛会。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巩固论坛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道教文化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是当前中国道教界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有鉴于此,中国道教协会于3月2日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健康中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能够统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来引领大健康事业之实践,这一价值观即大健康观。探讨了什么是大健康,并尝试对大健康观做出定义。论述了构建大健康观需兼顾的几个层次,即健康议题领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文化自觉性、健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具有的价值优先性和系统性。论述了大健康观的构建过程中,健康议题所处的社会实际是健康普遍性原则的基础和保障,并从社会、国家、民族、时代几个层面,论述了构建大健康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先进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要增强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先进性,则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构建,作出正确的构建战略选择. 一、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先进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世界,无论是在国际舞台还是在一个开放的国家,都出现了价值文化多元、竞争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文化、传统价值文化、各种宗教价值文化等在我国竞相登台,甚至力图成为主流价值文化.我国坚持和致力于构建的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先进的,而且在我国处于主导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