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科学调查研究成果和宗教叙述之间所谓的冲突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我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科学与宗教的方法论和观点的对比上。一、科学的普遍性或许科学最显著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科学是一项最基础和最首要的社会任务。除非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能够被其他科学家理解和接受(无论是去检验它,批评它,驳倒它,还是以它为研究的基础),否则他的成果就没有任何意义。最独特的是在这项公共事业之中没有国籍、种族、宗教或者意识形态的障碍。这种以经验为依据的衡量标准为所  相似文献   

2.
科学荣誉同其他各种荣誉一样,包含着社会客观评价和主观荣誉感这两方面的含义。就前者来说,科学荣誉就是社会对于科技工作者履行的发展科技这一社会义务并为之作出的贡献的评价与褒奖。至于个人意识中的荣誉感,则是由社会评价转化为个人的感受而产生的。由此可见,科技工作者只有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贡献,才谈得上获得科学荣誉。当然,科学荣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但从本质上说,它毕竟是科技工作者为社会所作的科学贡献的标志和尺度。因此可以说,科学荣誉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贡献相比不能不是第二位的。正因为这样,科学家终生追求的是科学,而把个人的荣誉置之度外。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仅应该从它所展现出来的理论形态、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来把握,而且也应该从马克思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是与他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分不开的,而这种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是在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形成的。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万物的本原,社会历史就是自我意识的历史。历史学只不过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变化形式,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过程。在他那里,自然和历史好像是“两种互不…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居士早就想要编一本科学常识答问的书。但据说他和个别科学家谈起这事时,他们觉得很为难。因为他们认为佛教与科学似乎是对立的。我想这些科学家实在是不大“科学”。(科学的定义是什么?或许大家看法不尽相同,此处暂存不议。)不少人常把科学与迷信作为一对反义词来说,而又错误地把宗教与迷信当作同义词,殊不知迷信一词本来就出自佛教,它的对面是正信,而正信与迷信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佛教中有正信与迷信之分,科学里也有正信与迷信之别。而正信的佛教与正信的科学是完全可以沟通的。在叶至善先生的帮助下,我们编了一本《科…  相似文献   

5.
深圳特区是我国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试验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深圳特区青年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他们既重视“自我”价值,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追求自我完善,肯定个人和他人的自我价值,又重视家庭和企业的价值,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17日,本刊记者一行三人前往我国草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先生家中,就任先生的科学经历、科学贡献以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等问题进行了采访。任先生对科学事业的忠诚与追求、不畏困难的勇气与顽强意志、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与睿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采访的基本内容呈现给读者,让我们共享一位科学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社会的成员 ,除了做个好公民以外有没有特殊的伦理责任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 ,科学在本质上是进步的、有益于全人类的。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 ,而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代名词在本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的 ,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因此 ,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越多 ,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至于有人利用这些成果危害社会、危害他人 ,那与科学家无关。另一些人则相信 ,科学知识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险 ,因此 ,科学家在道义上有责任去避免科学知识被用以危害社会。一、现代社会中责任的含义责任 (respon…  相似文献   

8.
拉瓦锡可鉴     
在世界科学史上,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1774年,他开始研究燃烧问题,以科学的发现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界的错误的“燃素说”;1787年,他同另外三位法国化学家拟订了化合物的第一个合理命名法;1789年,他写成了一本新体系的《化学基本教程》。但是,拉瓦锡又是一个视名利高于科学事业的人。他对科学的追求,与他对名利的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使他作为科学家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社会、群体能否被识为主体?刘福森,付丽芬贵刊1992年第12期发表了王南堤同志的《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一文。王文认为,主体只能是个人。社会、群体都不能识为主体。"否则,将导致二元论甚至历史唯心论。""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王文认为社会、群体不能被视为主体的第一个论据是:"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自我意识性"。我们认为,"没有自我意识就不能成为主体"。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说社会、群体不能达到自我意识,就让人无法同意了。这是因为,不仅个人的自觉活动要在个人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而且任何社会群体的自觉行动也都必须在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因此,如果承认有自觉的社会群体活动,就必须承认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如果否定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就必然否定任何社会集体的活动。以阶级活动为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无产阶级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时,它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这时,只有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老板的斗争,还没有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当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可以信神,也可以不信。或者说他有信与不信任何一种宗教的自由。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无论他们是不是信奉宗教的,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是与宗教教义相悖的。"尽管近代早期的一些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可以是来自于宗教,他们本人也可以是虔诚的宗教徒,可一日他们的科学发现与宗教教义相抵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所提供的世界图象在变换着,变换着的世界图象反过来又改变着人本身、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人类理解与存在之间的这种自相关性(自相缠绕性)正是二十世纪科学活动最鲜明的特征。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自然科学观念就是对这个特征的表述。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构成二十世纪科学世界图景的本质成份。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科学技术,就有了科学技术的道德,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来,是在15世纪以后的事,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中,对科技工作已有了许多道德上的明文规定。1949年,国际学会联合会曾通过了一个“科学家宪章”,对科学家的义务作了六条规定,基本上都是些道德要求。现代世界各国中,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具体的科学道德规范。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古以来就很讲究科学道德,有着自己传统的科学道德。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不以高官厚禄为荣,但以无德无才为耻。近代  相似文献   

13.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理论选择的不一致问题吸引了许多探讨科学变革理论的理论家们(如库恩、图尔明、费耶阿本德、夏皮尔、劳丹等)。此问题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相互竞争的理论的认知价值经常有、而且长期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除了有这种分歧以外,理论争论的不同阵营的科学家们还一次又一次地(而且依然继续地)为他们的理论选择提出不同的理由。以前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家们对方法的统一性假说如此深信不疑,以至对于科学家在选择理论时的不一致,或科学家面对更成功的具有竞争性的理论时追求新生的理论这类现象潜在的合理性,很难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这是一位从事科学与人文教学的学者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家为什么信教”的问题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从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与分离和科学家信仰的社会、伦理及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由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实现科学创新的基本条件。追求自由是科学家的重要品质,也是科学的基本精神。科学活动的自由应当是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统一。其中,内在自由是科学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是科学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家的独立意识和人格的彰显;外在自由是科学家所享有的能够自由地探索真理、传播科学思想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是科学活动的社会环境。正确协调和处理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关系,是保证科学正常、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以科学的历史发展为视角,尝试性地提出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三种基本…  相似文献   

16.
蔡宏 《中国道教》2001,(2):18-22
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清代以后,发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内在的生命力仍时时在世人面前展现,它启发了一些现代科学家的思维,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相似处,它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中说:“21世纪的带头学科将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生命和认知科学领域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①道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从科学、生命和环保三个方面对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些探索。一 科 学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转到英、法、德等…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创新的原动力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创新的原动力,几乎都是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责任感等非功利化的因素.这些科学家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虽在产生时间上先后不一,但都是他们心理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这些科学家在医学创新行为中,无不表现出高于个人责任感的社会责任感、无处不在的集体责任感和作为最高层次的人类责任感,这些责任感是他们精神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前分析的意义上,我们都是科学实在论者。但是,当哲学家和科学家被迫进行分析时,他们就变得不安了。对科学家来说,这种不安常常是在陈述被详细描述的客体的实际困难中产生的,这些客体适当地解释了他们所关心的现象。本文提供了一组当代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困难的例子,这些例子对传统实在论关于成熟科学的活动是朝着本体论上明显确定的世界图景发展的观点提出了诘难,也对反实在论的替代性观点提出了诘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教授在著述中和为媒体撰文时对所谓的"科学迷信"多有抨击,他们无视科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福祉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心智自由建立开放社会的不可或缺,而抓住科学技术被不当应用中带来的环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做文章,归咎于科学和科学家群体,甚至喊出"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这样的口号。这是一种反科学思潮,不论持这类论调的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是在为仍充斥于国民心中的蒙昧迷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就近期《读书》杂志发表的一篇较为典型的此类文章提出质疑和批评,为科学辩诬。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特征,它对儿童个性发展起着调节制约作用,它是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了解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我们目前学校个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西方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近年才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