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山认为,《大学》所言的正心与诚意即是《中庸》所言的存养与省察,两种功夫皆围绕着道来进行。正心之心,即是程子所言的志,正心即是持志,其所志者即是道;正心之功,敬以居持此道也。诚意之诚,如朱子所注,乃是一个实字;诚意之功,充实正心所持之道也。无正心所持之道,则诚无从以充实;无诚意之充实,则所持之道为空、为虚。充实者,即物、即物理以实之;道于正心诚意,一本万殊者也。由其一本,故非增益于所性之外;由其万殊,故充实有体熟用便之别。  相似文献   

2.
论大易三德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相似文献   

3.
世间万灵之和谐,建筑于天人合一的大厦之巅;天人合一之境界,架构于清净恬淡的基石之上;清净恬淡之秉性,渊源于平和心灵的涵养之中。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睦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佛法特别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那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上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故此,笔者坚信,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一贯注重众生“心”之作用、笃行实践于“心”之调伏,应该由纯洁众生心灵出发,为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赛法尔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创造阿丹于泥土中,并使之健全匀称。他把其子孙分成若干分散的支系,除他外无人知晓他们的情景。有些人,他使之贫穷;有些人,他使之富足。有些人,他疏远之;有些人,他亲近之。有些人,他止赐之;有些人,他赐给之。有些人,他使之死亡;有些人,他赋之以生命。有些人,他使之幸福;有些人,他降之以厄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由下列内容构成 :一、道性自然 ,自然虚空 ,自然独化。二、人的真性自然 ,忘于人道之情 ;物性自然 ,因循物性。三、圣人无心 ,虚心顺物 ,认识自然之道。四、生死寿夭、人生命运听任自然 ;动而常寂 ,入于自然。五、一中之无为 ;率性而动 ,为而无为。六、圣人驭世 ,恬淡无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周瑛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追求:一是真,包括哲学之真,科学之真,历史规律之真和认识之真,达到"感应之机在我"的实践自由;二是善,包括社会正义之善,个体生命之善和自我与他人相处和谐之善,达到"制物而不制于物"的道德自由;三是美,包括性情理之美,标格与风韵之美,意气神与精壮妙之美,最后达到"神与天游之真趣"的审美自由.这三种自由集于周瑛一身,成就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7.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化①也: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洎兜率陀天②为护明菩萨;降迦毗罗国,号一切义成。金团天子选其家;净饭圣王③为其父。王象乘日,示来于大术胎中;金轮作王,降④诞于无忧树下。现⑤八十种随形之妙好,灿若芬⑥花;示⑦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四方而各行七步;九水而共沐一身。现优昙花⑨;  相似文献   

8.
丙戌之末,启运楼观。三秦圣地,玄辉照天。喜鹊欢鸣,振羽于说经台畔;瑞雪兆丰,飘絮于室壁东端。于是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拟议探赜索隐,设国际道德经论坛于西安;致远钩深,延中华上善学惠泽至八方。贤俊共商,法天地之来复;教学同志,发心声于艺苑。柳星呈祥,吉气布满中土;太极周转,韶韵播遍宇寰。政通人和,坟典文章盛行;神遂民愿,学术大业勃兴。  相似文献   

9.
东坡解易,本儒家“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之精神,又博取道家“超然旷达”之思想,在北宋诸思想家中独树一帜。其核心主旨是:“学以致道”,“有心于学、无心于得”而得之;无心应物似水之元形而随物赋形,故苏轼崇尚水之外柔而内刚,从而旷达与执着成为苏东坡的人格追求;既注重德行又关注功业,崇德在于立业,通过德性修养从而有所作为于社会,实现由内圣向外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原文:   &;lt;脚气集&;gt;云:“蜾赢取螟蛉,产子于身上,借其膏血以为养.蜾赢大,螟蛉枯,非变化也.“读&;lt;脚气集&;gt;,知蜾赢非取他物以为子也.扬子云“类我“之说,(扬子:“螟蛉之子,殪而逢蜾,祝之日:“类我“,日久则肖之矣.“)不足信矣.陶隐居&;lt;尔雅注&;gt;谓捕取草上蜘蛛,俟其子为粮.&;lt;留青日札&;gt;谓食其虫俱尽,则启封而出.二说足订子云之讹.然二说亦误.何以知之?蜾赢种类甚多,名状非一:有穴地为窠者,有营窠于壁者,有为窠于笔管书卷中者.所负之虫,非独桑上之虫,螟蛉,桑上之虫也.或小蜘蛛、小喜子之类.余尝见蜾赢负白色小蜘蛛,穴于笔筒中,以泥封之.余因取三四笔筒,置于无人处,越日,每筒俱有蜾赢作窠.余次第破之:先破一管视之,见满穴蜘蛛俱死,白色尽成为碧,然色虽成碧,犹略有生气也.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蜘蛛背上俱有一孔,蜾赢生子于孔中,即&;lt;脚气集&;gt;所谓产子于身上也.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蜘蛛色转黄黑,渐渐枯槁,而蜾赢之子已大矣.余谓枯死之物不能为粮,且未尝取以哺子,可知&;lt;尔雅注&;gt;与&;lt;留青日札&;gt;之误矣.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蜾赢已负子去矣,而枯死之蜘蛛依然在也.益信&;lt;脚气集&;gt;“蜾赢大,螟蛉枯“二语,诚格物之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