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希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多元论的倡导者。在中国宗教学界,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宗教学20多年的发展走向。本文就约翰·希克和中国宗教研究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梳理,以此让学界尤其西方学界了解希克对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依据唯物史观对中国宗教思想史作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性诠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成分、宗教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学的宗教性质等内容,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建设里面不能无视宗教传统,其研究成果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对20世纪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与贝格尔均在西方宗教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对比二者宗教异化说的异同,并从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目标等方面分析导致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对话思想极其丰富。他基于“宗教对话必须是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对话”这一原则提出宗教对话的八条游戏规则;他对宗教对话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提出“对话的对话”;他还根据他对宗教对话的思考,设想具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将之归纳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理念、弗雷泽的"巫术先行论"和冯特民族文化宗教心理观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力求运用类比推理揭示宗教心理的深层根源;主张通过科学的信念战胜非理性的宗教幻觉;试图依据摩西案例阐明宗教的历史发展进程。其历史贡献在于:在探讨宗教信仰深层心理机制方面独树一帜;延续了冯特开创的宗教文化心理的研究取向;针对传统宗教弊端的揭批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夸大了本能冲突在宗教心理形成中的作用;用强迫症案例类推宗教心理缺乏科学依据;对宗教功能的绝对否定伤害了信徒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后现代宗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唐·库比特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宗教研究新方法》一书所提供的宗教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指出尽管库比特最终也不可能与宗教彻底决裂,但他关注生活本身的视角和他对日常语言的研究态度以及他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无疑给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使其能真正的关照现实,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宗教人类学》已经出版了两辑。第一辑意在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学者"走进宗教现场"的尝试。既有微观层面田野现场的细致考察,亦有宏观层面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反思。同时"非本土"学者的域外视野,从他者的角度让我们对域外田野现场有所了解,并有机会从他者身上反观自身。尤为可贵的是,《宗教人类学》第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无神论》2021,(2):23-29
普列汉诺夫因时代和俄国革命的需要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著述不丰,但见解独到和深刻。尤其他是对宗教概念的探讨、对宗教起源和宗教本质的剖析、对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的深刻认识、对造神派和寻神派观点的揭露与批判,深入细致,见微知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深入挖掘、认真梳理并比较分析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拓宽宗教研究视域,正确处理当代中国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2):26-27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和指导,2014年,中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和宗教界经历了种种挑战和机遇,如何以法治的方式推进宗教工作、怎样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基督教如何中国化……理论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反思,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观点。现摘录部分学者观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宗教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宗教学科和宗教人士对宗教经济的研究,远早于经济学及其学者对宗教经济的研究。经济学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宗教领域内经济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逐渐兴起,宗教经济学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但是,对于什么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学、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缺乏较好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宗教经济学理论体系远未形成。本文主要对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宗教经济实体进行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研究民间宗教的重要方法之一.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三部分构成:(1)历史回顾,简要回顾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笔者对宗教-文化观的探索过程;(2)学术反思,即通过反思流行的宗教观点,提出了值得反省的方法论问题;(3)理论尝试,即试用宗教—文化观来探讨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这是"本文的重心",着重阐释了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四个主要特性,即积淀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深层性,以期从基础理论上深化我们对于宗教现象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是英国卓越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一书中全面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教会与国家、神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讨论。综观霍布斯的全部理论,其无神论思想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西欧各国进步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宗教神学本质的揭露和批判、神学与政治、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秩序构建等四个方面对霍布斯宗教神学的基本精神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将他在第一哲学中确立的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发展应用于宗教概念的矛盾发展,刻画了宗教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宗教、壮美和优美的宗教与知性宗教,达到完善的宗教,即基督宗教;宗教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自己认识自己的绝对精神扬弃了宗教表象形态,采取了思辨概念形式,从而宣布“上帝死了”。  相似文献   

16.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就已经从欧美宗教社会学的译介开始了。30年以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无论是对欧美经典的翻译,还是对中国本土宗教的社会学研究,都已经形成了一道可观的学术风景线,成为当代中国宗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本文对30年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有一大致的综述,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中国宗教学、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某些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18,(5):34-35
刘喜进深知掌握宗教理论方针政策对做好工作的重要性,他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相关知识,始终牢记做好宗教工作要坚持的"两个根本",时刻审视宗教自身的"两重性",深刻把握宗教问题的"五性"。  相似文献   

18.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渡边欣雄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民间风水和民俗宗教的著名人类学家,他的民俗宗教研究是日本社会人类学界研究中国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汉族的宗教特征、宇宙灵魂观及东洋理论的风水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渡边欣雄的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宗教经验是宗教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宗教意识则是宗教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对象。文章梳理了詹姆斯机能心理学借助潜意识“中介项”理论,阐释宗教经验的历程,他认为潜意识这个人神相通的“中介项”是宗教神学的“亲密的伙伴”,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