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不同掩蔽材料对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掩蔽,文字掩蔽条件下的阅读效率更低、平均注视时间更长、眼跳幅度更小。(2)“※”掩蔽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侧1个字,右侧2-3个字;文字掩蔽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为注视字左侧1个字,右侧3-4个字。综合上述结果,文字掩蔽材料可以比“※”掩蔽材料获得更大的知觉广度,但阅读效率更低。在中文阅读中,文字掩蔽材料更适合探讨阅读知觉广度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 ,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汉字的意义往往同它的字形结构有密切关系 ,作为会意字的“仁”字即是如此。那么“仁”字何以能够表达“爱人”的意义呢 ?这就需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来探求“仁”字的原初意义。而要深入地讨论“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就难以避开“相人偶”这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相人偶”的进一步讨论来考察“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以期由此提供一种对“仁”的更深层面的理解。一考察“仁”字的初始意义 ,最常见的是引用许…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方面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方面属于基础要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学段、年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两个维度,小学生在其它维度上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不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在操作要素方面的知觉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基础要素方面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出现明显的消极化倾向,在基础要素上初一和初三学生的知觉显现明显的反弹.本文对研究结果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字和人工“字”部件识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曾在汉字部件知觉实验中发现,字形码中的结构方式和部位因素,以及字音码都参于并影响部件知觉。这意味着,形码和音码在认知过程中能以相对分开的形式、自动地得到内部表征。而且,推断这些内部特征受到汉字整体知觉的制约。本文采用人工“字”部件知觉的对照实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揭示形码整体知觉对包含形、音、义三结合整字知觉的依存性,以及汉字码加性效应在知觉水平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6.
论"自我"的自欺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晓芒 《世界哲学》2009,(4):110-117
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对象看、同时又把对象当自我看的意识,但对象和自我本来是不同的,因此自我意识里面包含一个自欺结构。这种结构从形式逻辑和日常意识来看是自相矛盾的,必然导致无穷后退并引出一个上帝;但从辩证法来理解则正是主体的能动性之源。这种有意识的自欺使人生成为艺术,但也体现了人性的“根本恶”,能够调解这种自相矛盾的只有忏悔。忏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深入的无限过程,只有在这一反思和怀疑的过程中,人性才能越来越真诚。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发现:1.在三种非速示的特定知觉任务下,认知汉字反应时的长短依次是;识别汉字两个部件的反应时>识别整体字的反应时>辨认字的结构方式的反应时,在错误率指标上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模式。这表明,在汉字的视知觉中存在知觉任务效应,而这些任务标志着不同复杂程度的加工水平。2.对于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在辨认其结构方式上无差异。3.在命名整体字中,汉字的表层属性,如结构方式和表音特点对整体字的识别没有影响,这表明整体字是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知觉单位。4.在知觉分解整体字和命名识别其部件中,(1)字的结构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上下结构字的反应时远远长于左右结构字的反应时。(2)字的表音特点对部件识别也极有影响,如形声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远远短于和少于非形声字。(3)在误操作中,存在着大量整体字的命名现象。以上表明的汉字属性效应,都是发生在汉字知觉的分解过程中,它们反映了整体对部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8.
距离、观察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大小知觉是視知觉心理学中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經常接触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大小知觉总是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成一定的关系,并提出所謂大小-距离不变假設(Size-Distance Invariace Hypothesis)来說明这种現象。在一般情况下,对象离开观察者愈远,网膜视象随距离按比例縮小,而观察者所知觉的大小却仍接近对象的原来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也就是說大小知觉保持着一定的恆常性。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  相似文献   

9.
邢强  孙海龙 《心理科学》2015,(5):1130-1135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反馈延迟与掩蔽类型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1光栅掩蔽条件下,采用2(类别结构:基于规则vs.信息整合)×2(延迟反馈:500vs.3000ms)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设计,保持延迟反馈时间不变,但改掩蔽类型为黑屏掩蔽。结果发现:(1)光栅掩蔽条件下,反馈延迟削弱信息整合类别结构的成绩,不影响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内隐外显类别结构之间存在分离效应。(2)黑屏掩蔽条件下,信息整合与基于规则类别结构的成绩均不受到延迟反馈的影响,分离效应消失。实验说明“无关因素”掩蔽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知觉噪音与标准噪音在反馈延迟影响知觉类别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COVIS模型理论关于延迟反馈时间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千年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对直觉的本质和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类科学地揭示直觉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探讨了直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直觉就是脱离感觉的纯粹思维,其对象是世界的木原——数。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直觉是直接知识的形式”,它超越于感官知觉,其对象是世界的本原——理念。柏  相似文献   

11.
在知觉的被动性阶段,自我还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存在信念之中,即相信有某个东西存在着。但是自我并不满足于这种素朴的存在信念,它还试图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获得关于这个对象"是什么"以及"怎么样"的知识,试图全面地把握这个对象的内在性质和外部关系。这就迫使自我从知觉的被动性阶段前进到知觉的主动性阶段。知觉的"主动性"就是自我通过对一个对象的积极主动的观察,利用范畴形式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主动的综合统一,构成作为知识的最基本形态的述谓判断"S是P"。通过对最原始的基底对象"S"的连续的判断,就构成了关于S的一个"意义的历史"。科学就是由"诸意义的历史"所构成的一个"总的意义的历史"。我们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科学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意义的历史"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句子的结构一般指句子的语法结构。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指句子中各种造句规则的总合;狭义的指句子中的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中,主要从句子的逻辑和语法两个方面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1、句子的逻辑分析句法中的“逻辑”与逻辑学中的“逻辑”,生活中的“逻辑”是不同的概念。逻辑学中的“逻辑”指思维的规律性,生活中的“逻辑”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指示代词“这”、“那”、“这边”、“那边”等的指称对象具有相对不固定性,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要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儿童对指示代词的理解、运用常出现指称对象固定化的错误,常以自己为参照而未能从说话者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指示代词.这是前运算阶段儿童对事物认识受自我中心制约,思维不可逆的特点所致.正确理解和运用指示代词的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情境来调整参照点.  相似文献   

14.
1~5岁儿童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描述了儿童使用结构助词“的”的情况,指出影响儿童掌握“的”字各种用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的”字前后语言成分及其语义关系的理解难度。作者假设儿童运用模仿、替换及句法同化等手段逐步掌握了“的”的句法和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结合演算     
从结构推理的观点来看,结合演算是一种很弱的逻辑,因为它仅容纳一种结构规则,即“结合规则”。正结合演算作为一种“正命题逻辑”,是结合演算的基础。本文构建了正结合演算结构推理系统BL和对应的公理系统B,阐述了结合演算拒斥“交换规则”、“收缩规则”和“弱化规则”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证明了系统BL和系统B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6.
郭可教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24-30
知觉是事物的各个外部特征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或者说是事物整体在头脑中的映象。知觉所能反映的客观事物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但其基本形式是对象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知觉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形成知觉就不可能有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知觉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知觉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最  相似文献   

17.
韵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从知觉、认知和语料库分析角度对汉语韵律特征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韵律特征知觉:用实验心理学和知觉标注的语料库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语调和音高下倾与降阶问题,语句和语篇中知觉可以区分的韵律层级及相关的声学线索。研究结果支持汉语语调的双线模型理论和语句音高下倾的存在;证明语篇中知觉可以区分的韵律边界是小句、句子和段落,及其知觉相关的声学线索。(2)韵律特征与其他语言学结构的关系:在标注的语料库的基础上,用常规统计方法研究语句常规重音分布规律、语篇信息结构与重音的关系、并用决策树方法研究根据文本信息确定韵律短语边界和焦点的规则。(3)韵律特征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和脑电指标研究韵律对语篇信息整合和指代理解的影响,揭示其作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对语音工程、语音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实验从分析汉字整体知觉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字的整体知觉对部件知觉的影响。实验一以分解方式为变量,考查字形整体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发现识别不同结构的字的部件之活动受知觉分解路线(如顺读或逆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分解方式效应很可能跟部位有关。实验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进而认为部位效应又跟部位与字形整体知觉的紧密程度有关。实验三以语音码为变量,发现成字部件的字音与整体字语音一致者(形声字),其分解知觉成绩比不一致者(非形声字)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整体字音知觉的单一性对部件知觉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考查了部件识别法的有效性,并认为在研究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时,该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实验范型。  相似文献   

19.
沉浸式虚拟技术试图模拟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但模拟对象并不等于模拟体验,由于其以对象为导向的技术沿承了传统知觉哲学的知觉观念,预设了各个知觉要素相互分立的积木模型,最终将难以实现强意义上的具身式沉浸,而只能实现弱意义上的想象式沉浸。从现象学对知觉的思想资源中可知,关于事物真实性的知觉信念产生的条件,是身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特定结构,这样的论点将有助于澄清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知觉到对方牺牲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对168对情侣采用亲密关系满意度、牺牲动机和知觉到对方的牺牲动机量表来测量,并运用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行动者效应:知觉到对方的牺牲趋近动机是牺牲趋近动机和关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对象效应:只发现女性的牺牲趋近动机通过正向影响男性知觉到的牺牲趋近动机从而正向影响男性的关系满意度。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恋人双方做出牺牲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于双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