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的教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丁&;#183;布伯(1878—1965)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自不待言,有P.A.Schilpp和M.Friedman碥的《马丁&;#183;布伯的哲学》一书为证。国内学界读过马丁&;#183;布伯《我与你》一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该书有60年代熊伟先生编的节译本和80年代陈维纲的全译本),但知道布伯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尽管他不懂汉语,但他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硬是把《庄子》和《聊斋志异》翻译成了德文,这一学事曾在德国轰动一时,据说海德格尔读的《庄子》就是布伯的译本。布伯之所以如此“痴迷”于东方文化,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相信古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甚至可以拯救现代堕落的西方文化。二是,他不仅精通“西学”,而且对“东学”也理解颇深,他的犹太人背景使他天生地对东方文化存有好感,而他对哈西德教派长达五年的观察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古韵的体会。所以,布伯本人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位最佳的沟通者。我们在此翻译布伯论东方和中国文化的三篇文章,目的也是要引起国内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由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和R.皮珀尔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书信往来》[1](P299)属于一份重要文献,它洞察了这个世纪两位思想家的哲学关系史,并且通过这一历史透视了这个时代的某些问题。最初我曾按照汉斯.萨尼尔(系雅斯贝尔斯-书信编者)的意见在前面标上了《相  相似文献   

3.
卢毅 《伦理学研究》2023,(1):102-108
作为弗洛伊德晚年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自)我与它》(Das Ich und das Es)既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发展的深化与总结,也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来所面对的临床难题的反思与回应。然而,由于从英译本转译且尤其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缺乏确切把握等原因,汉语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本我—自我—超我”的所谓“三我”结构来概括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构建的精神装置模型,因而错失了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所呈现的(自)我与作为构成(自)我之基础的“非我”即“它”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效应,进而也错失了洞见弗洛伊德式主体的发生、结构与伦理地位的重要契机。结合拉康对弗洛伊德“它曾在处,我应生成”(Wo Es war,soll Ich werden)的解读,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已经揭示了在布伯式的“我—你”关系或列维纳斯式的“我—他”关系之先,对作为主体的“(自)我”具有更加原本的存在奠基作用以及伦理意谓的“我—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创造性重构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慕尼黑布拉赫哲学高等学校(天主教创办的)教授德·弗里斯神甫,在1937年出版了他的认识论教程,其题目是:《思维与存在·一种认识论》(德文本);同年,他又出版了拉丁文节译本,名为《教学课程批判》。之后,特别是在1953年和1954年他的这本第一部著作被译成西班牙文和《教学课程批判》再版之后,他不断地从事这项工作。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法文译本是根据他(尚未出版的)完全修订了的德文原文译出的。正确地说,虽然版本是崭新的,但是我  相似文献   

5.
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翻译和研究工作最新的成就。它在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的基础上,文本的编译工作又有了新的改进。但其中也还有可商榷之处。笔者曾对《选集》的几处编译进行过商榷,[1]对那篇文章中已经  相似文献   

6.
哈桑·巴士里(642-728)是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圣训学家、教义学家,他曾和伍麦叶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麦立克(646-705)有过书信往来,在信中他向哈里发详细阐述了关于前定与自由的观点。在一些中世纪的阿拉伯《书目》以及教义学著作中都曾提到哈桑·巴士里著有论述前定的一封书信,但是这封书信的阿拉伯原文,直到1933年才由赫尔穆特·里特(Hellmut Ritter)编辑公开出版((1))。这个编辑本基于在伊斯坦布尔发现的两个抄本,即圣索菲亚博物馆抄本(编号:1589)和科普吕律博物馆抄本(编号:3998),前者为14世纪中期的手抄本,后者抄写于1477年。赫尔穆特版本中的大部分内容由迈克尔·施瓦兹(Michael Schwarz)于1967年翻译为英文((2)),后来收录在安德鲁·里潘(Andrew Rippen)和扬·克纳珀(Jan Knapper)所编的《伊斯兰研究文本来源》,((3))这也是哈桑·巴士里这封书信的唯一英译本。后来在德黑兰大学图书馆又发现第三个抄本(编号:1022),抄写时间为1360年左右。苏莱曼...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一书,是他在1915—1917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用英语写的一篇博士论文。1922年第一次将英文原本交由上海东方图书公司正式出版,出版后一直没有被翻译成汉文。特别是由于《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早在1919年提前出版,这一英文本的逻辑史专著就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以致在已经出版和正在编选的胡适书稿中都没有把这一英文专著收存在内。最近,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根据中国逻辑史研究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8.
一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 ,这个说法 ,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 ,而且还主张 ,在我自身与他者们 (the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行为。这个被假定是外在的客体实际上已经被我包含了 :因此内在和超越的含糊身份也已经被我包含了。与他者们的关系正是这种含糊性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老传统的终结。在这种唯心主义老传统中 ,语言的出现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一种手段 ,通过它使严格说来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事情让外人知晓 ,或者是作…  相似文献   

9.
尼采有一本著作名为《DerWillezurMacht》 ,它的汉译长期以来都是《权力意志》。据一位研究德国哲学的学者说 ,过去曾有人怀疑这个译名的正确性。经过查考 ,我发现“权力意志”这个译名有两个不足之处 :(1 )它没有把zur译出 ,或者说 ,译者把zur当作der来译了 ;(2 )Macht有力量、能力、权力等意思 ,尼采并没有把它的意思限定为“权力”。查德语的介词zu有一个意思是“向”和“接近” ;zur是zuder的缩写 ,其中的der是定冠词 ,zu要求后接名词的第三格 ,名词Macht属阴性 ,它的第三格使用的定…  相似文献   

10.
一、从前有一位母亲携着他的幼子,向西盎山上天主的圣殿走去。她是哀尔加纳的妻子亚纳,那幼子就是撒慕尔,他们两人祈祷着拾极登上圣殿的台阶, 到达以后,母亲便转向大司祭赫利说: “我主,我求你!我主,望你长寿!我就是曾在这里,在你旁边祈求上主的那个妇人,那时我曾为这个孩子祈求,上主赏赐了我向他所祈求的。所以我要把他献于上主,他的一生岁月是归属于上主的。”(列王纪一1:26-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真理”的研究,较多的时候是停留在“静态”上,也就是把真理论作为一块块分离开来的东西加以论证。这样就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混乱。陈中立同志在他的《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中,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用唯物辩证法对真理进行了一系列“动态”性的研究。这是对“真理论”的有益探索。读了这本论著,受益非浅。下面我简单谈一谈对此论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布伯建构了他的对话伦理。对话伦理具有"呼唤"和"回应"的关系结构,它要求人敞开自身,经由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他者的"呼唤"之"回应"来实现对他者的责任。布伯强调上帝在对话伦理情境中的在场,由此,对他者回应的对话伦理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的宗教伦理。对话伦理将对他者的关怀与责任和对上帝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凡俗中发现神圣,在当下遭遇永恒,在对有限他者的责任中实现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20,(2)
正手捧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1 9年1 2月出版的《情如初见》一书,我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它把我带回到十几年前(2003年-2005年)在伯特利神学院求学、聆听老师们教诲的日子。屈伟豪、屈黎懿坚夫妇是我就读的伯特利神学院的老师。屈伟豪博士(下称屈博士)现任伯特利神学院院长,当时是硕士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阵子我有个理想,想把儿子的言行集结出版,如同孔子的门徒记下来的《论语》,书名就叫做《子曰》,差不多也可以给大人做教材。这个想法萌发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朋友问我儿子今年几岁,他答五岁。朋友逗他,那你爸爸今年几岁?他答也是五岁。朋友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他是我爸爸啊。"当时我就愣在那里。那时他的表达能力还欠缺,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当爸爸五年,自然和他同岁。  相似文献   

15.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1.大主教与赫胥黎在科学史上,关于进化论的问题,曾引起了一次公开的大辩论。1858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从此,进化论便渐渐传播开了.当时,英国的教会感到重大的威胁,于1860年在牛津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从6月28日开始,一连3天。大主教威尔勃福斯也赤相上阵。他是当时被认为非常聪明和非常具有辩才的。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人都寄望他能驳倒进化论。而保卫达尔文学说的,是35岁的赫紧黎教授,是当时这方面的最前列人物。会议快结束时,大主教作了长篇演说,其中说:“荷涉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断成碎片…  相似文献   

17.
沈有鼎先生是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老前辈。大概不少同志读过他的著作《墨经的逻辑学》(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沈老数十年潜心钻研的科学成果。1954年至1955年曾分期连载于《光明日报》哲学副刊,题为《墨辩的逻辑学》。由于在中国古代“辩”字的一个意义是“逻辑学”,为避免咬文嚼字的人把书名理解为“墨家逻辑学的逻辑学”,遂改用现名。1980年出版时,又加以修改,并作了简短的  相似文献   

18.
穆罕默德第一次从安拉那里得到的启示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之名而宣读,他创造人用血块,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把不知道的知识教给了人。”(96:1—5) 安拉通过《古兰经》的篇章晓谕他的使者说,“道”的基础是依靠安拉。“道”的  相似文献   

19.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20.
昕暘 《思维与智慧》2005,(10):62-62
我不想说不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残酷它把一切否定将现实变成虚无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恐怖它把一切否定将美好变成痛苦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跋扈它把一切否定将正确说成错误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顽固它把一切否定将可爱说成可恶我不想说不真的,这个字眼太盲目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该认输一个人用别人的嘴巴说自己不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不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评价一个人没有金钱我们说他穷困潦倒一个人没有内涵我们说他才疏学浅可是一个人没有进取心我们会说他无药可救笑出坚强的灵魂碎过的心重新拼合而成罅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