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教授《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一书于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作者的18篇相关论文结集而成,分《历史篇》、《师生篇》和《现代篇》三部分,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近15年中不断推进的研究进程。通读洋洋27万余言,给笔名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作者以客观和平实的学术笔触所映现的中国教会大学百年曲折历程,二是作为中国教会大学主体的华人帅生们复杂心态。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历史相伴随:其过程是曲折的,动因是复杂的。教会大学开办之初衷无一不是为了“化中国”,但结果却是不断地被“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那么这种高起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职权角度重新审视教会大学的历史,并以圣约翰大学的内部职权体系为例,探讨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变幻对教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教会大学徘徊于宗教与世俗、政治与教育、市场与学术之间多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半个世纪后的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掀起了一个办学高潮 ,先后建成了 16所颇具规模的教会大学 :13所基督教大学 ,3所天主教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接管了教会大学 ,并于 195 2年前后进行了院校合并 ,从此教会大学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在之后的近三十年中 ,我们对教会大学的评价几乎是全面否定的 ,它们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对其的历史研究就根本谈不上了。随着文革结束二十多年来社会思想的进步 ,学术领域也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些建国后成为“禁区”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杨慧林 《天风》2007,(5):36-38
“教会大学曾经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会以教会大学“作为传教媒介”的初衷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基于对“本源文化”(original culture)和“目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不同理解,以齐鲁大学(山东基督教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为代表的早期教会大学选择了全然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首先体现于作为不同授课语言的汉语或者英语。齐鲁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分别选择的授课语言,既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传教观念,也引伸出一些悖论式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只能在语言中理解,而不是理解语言”,那么追溯当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相似文献   

6.
论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在中国,在西方,象一轮喷薄而出的海上红日,正在高等教育中升起。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传说五帝到清朝末年,可谓“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兴起以前,是教会主持的“人文””阶段;在大学兴起以后,是大学生导的“科学”阶段;也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西方高等教育,由教会管人文,管灵魂,管德育;由大学管科学,管知识,管智育。西方大学本是行会,是教师行会,是学生行会,是考究职业技能、保护职业利益的行…  相似文献   

7.
陈鼎亮 《天风》2017,(2):10-11
周联华牧师一生致力于教会牧养、神学教育、圣经翻译、基督教高等教育、社会关怀、跨越省籍追求教会合一服侍这一代华人教会与社会,影响甚巨。有牧者评价周牧师:“一生对社会、对教会贡献极高,却没有自恃其才,更没有居功自傲。一生温良、谦恭,有君子之风。”他一生勤勤恳恳,著作等身,  相似文献   

8.
国际动态     
中美教会事工研讨会在美国举行 2月26日,在美国太平洋大学演讲厅举行了“中美教会事工研讨会”,会议以“处境中的神学再思”为主题。研讨会上,中美神学院的教授们,直面中国处境,各抒己见。通过研讨,与会者对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从神学层面对教会作必要的思考,是一个成熟的教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中国教会当下最为需要的。(本刊)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8,(6):35-35
安龙县位于贵州的西南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为使当地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一直是教会的心愿。2002年,贵州教区安龙教会在这里办起了一所“利民小学”。2003年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认可,升级为“利民中学”,是目前中国大陆教会开办的唯一的一所普通中学,校长是李一飞神父。  相似文献   

10.
《天风》1995,(2):47-47
港举行教会使命咨询会议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主办的“九十年代香港教会使命中期咨询会议”于11月举行,探讨了香港教会的团结与合一、神学教育的调整、教会社会关怀的出路等重要问题。 港读经会推行五年读经计划 香港读经会为鼓励信徒系统地研读圣经,将推广一个1995年起的五年读经计划,读经进度将由《每月读经释义》配合编排,供信徒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诚南 《天风》1996,(12):29-29
中国基督教会在天父的带领下,经过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洋教”的形象,为教会今日的兴旺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感谢赞美三一真神。今日检讨一下教会的形象是否还有问题呢?只要了解一下社会对基督教的印象就可以肯定地说,有的。 除了在圣洁、行为、彼此相爱等方面的形象还有缺陷之外,我认为,主要是在信仰的表现方面还不符合圣经救恩真道,不符合上帝的旨意。  相似文献   

12.
教会医院在近代中国区域社会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芜湖弋矶山医院是近代安徽著名的教会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它对传播西医、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教会机构,它对传播基督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它在社会救济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弋矶山医院的上述角色和功能进而影响了安徽区域社会变迁。这一切不仅是中西关系变迁的产物,也是弋矶山医院与区域社会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督教会在天父的带领下,经过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洋教”的形象,为教会今日的兴旺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感谢赞美三一真神。今日检讨一下教会的形象是否还有问题呢?只要了解一下社会对基督教的印象就可以肯定地说,有的。 除了在圣洁、行为、彼此相爱等方面的形象还有缺陷之外,我认为,主要是在信仰的表现方面还不符合圣经救恩真道,不符合上帝的旨意。目前社会上对基督教  相似文献   

14.
顾约瑟 《天风》2003,(8):40-41
我们从圣经中看到,这里所说的“粮食”是指有关滋养人的灵性、心灵(包括“精神”)方面的供应。在这方面教会可以有丰富的资源供给人们,特别是对那些因经历市场经济而发生急剧转变的弱势人群,教会就可以用神的话安抚他们的内心,使他们从教会的真诚关爱中得着帮助,因此而努力向前,而对于社会的道德价值的重整,教会更可以藉着自己圣洁、诚信、相爱的见证,担当起当仁不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加强教会自身建设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也是教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福建省“两会”积极探索如何搞好自身建设,并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终于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搞好自身建设的新路子。一、抓思想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思想建设,既包括对广大神长教友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也包括对他们进行巩固和加深教会信仰的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他们爱国爱教的综合素质。抓思想建设,首先从各级“两会”领导班子抓起,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1)、配合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做好对各级教会、各级爱国会骨干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幸平 《天风》2010,(2):17-19
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教会的状况,至少不可忽略这样两个社会大环境,一是城市化进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人从前者看到农村教会衰微的必然趋势,有人则从后者看到农村教会能够持续复兴。其实,应该把农村教会置于这两个社会大背景下综合考虑,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农村教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居“危”思“机”,迎难而上,把握机遇,才能开创农村教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2,(12):16-17
在使徒时代,教会尚属“新生事物”,并没有被那个时代所理解、所接纳。在这种情况下,教会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成为获取社会和民众认可的机会。据《使徒行传》3章记载,彼得、约翰曾借着对一位瘸子的医治,向在场的犹太人展示了教会的见证,使他们“满心希奇惊讶”。在这个过程中,彼得说了一句重要的话——“你看我们”,这是引起瘸子注意并引来众人关注的直接源头。“你看我们”,这是教会为见证基督的荣耀而向社会和民众发出的邀请。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革,中国从此结束了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使教会一方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由此引发教会在更深层次上的自我反省和更新。在新的历史选择面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中国教会走上了“三自”革新的道路,她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教会在中国作见证的必然,在新的历史境况中,中国教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空间。 致力于建立起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两性和谐关系,是我国社…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天主教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情况汇报广东代表黄炳章教会是一个爱德的团体。本着基督仁爱的精神,广东省天主教以荣主益人、造福社会、显扬圣教为目的,近几年来在全国“一会一团”及省宗教局的领导下,在兴办教育、拯灾助残、济困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响应当地...  相似文献   

20.
系统的教会法教育和研究在宗教改革以后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法学家的工作,不过在西欧大陆的许多国家,大学法学院仍然要求学生学习教会法。美国的政教分离政策比较严格,教会法在神学院才是必修的课程,在一般的法学院只是作为法制史的一部分来介绍,在美国,唯一授予教会法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校是首都华盛顿的天主教大学。该校成立于1888年,当时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意大利和波兰移民大量涌人,天主教成为美国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教会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负担日益沉重,所以决定设立这所以宗教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教会法专业在19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