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在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条件下将母亲与自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新的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条件与母亲参照条件下的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自由回忆率均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新的研究范式可以用来探究母亲参照效应;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包括母亲.这一发现既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一种验证也是对母亲参照效应研究范式的一种扩展.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管延华  迟毓凯 《心理科学》2006,29(2):448-450
采用记忆研究范式,本研究比较了自我参照编码和朋友参照编码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参照编码和朋友参照编码的再认错误率均小于语义编码,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表明,和自我参照一样,朋友参照也会对人格特质的记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再认反应时的结果表明,褒义人格特质的记忆效果好于贬义特质。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对不同网络卷入水平个体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而在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对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无影响。因此网络虚拟自我在认知加工上具有和现实自我信息类似的优先性,进而证实网络虚拟自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加工和他人参照加工的回忆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有意遗忘现象。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因而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  相似文献   

7.
群体参照效应研究证实社会群体身份及内群体认同对记忆的参照加工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从大学生的多重社会群体身份角度探讨了内群体记忆加工优势,却忽视了其另一重要群体身份划分标准——专业。本研究结合自我和群体参照范式,设置多个参照条件(自我、专业内群体、专业外群体、语义),从专业身份这一新视角考察大学生记忆的自我与专业参照效应以及专业认同的作用,并对比个体自我与群体自我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参照自我和专业内群体时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其他编码条件;(2)相比专业参照,自我参照的记忆效果更佳;(3)专业认同度越高,对专业内群体信息记忆越好。结果提示,大学生的记忆存在自我和专业参照效应,但自我参照效应更强;专业认同是专业参照效应强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偶发和外显编码中的自我参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我参照范式中加入偶发编码加工方式,并采用R/K判断范式考察中国大学生在偶发编码和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在R指标上,偶发编码方式和外显编码方式中均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参照自我加工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参照母亲加工的记忆成绩;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偶发编码方式的记忆成绩.结果提示,当需提高对信息的记忆成绩时,只要呈现自我线索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对其进行外显编码加工.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戚健俐  朱滢 《心理科学》2002,25(3):275-278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无差异。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结合心境一致性效应和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以情绪形容词作为学习材料,考察了情绪诱导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词的正负性对无意记忆的效果存在影响;(2)情绪形容词作为学习材料,可以引起自我参照效应;(3)情绪诱导状态影响后续的记忆加工,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4)情绪诱导对相异情绪特性的情绪形容词的自我参照加工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