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动态面孔识别中的动态增益效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围绕面孔熟悉程度和面孔的活动类型两个方面对与动态增益效应有关的一系列动态面孔认知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研究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对动态面孔认知规律、眼动模式和脑机制等研究方向上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延时匹配任务,旨在探讨性别和种族因素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男、女被试对女性面孔识别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优于男性面孔;(2)被试对不同种族女性面孔识别的优势存在差异,被试对高加索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高的正确率,而对中国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快的识别速度;(3)面孔种族是导致女性面孔识别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面孔识别受到面孔种族、面孔性别和被试性别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隋雪  李平平  张晓利 《心理科学》2012,35(6):1349-1352
摘 要:面孔识别包括熟悉面孔识别和陌生面孔识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识别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所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异,与识别陌生面孔相比,识别熟悉面孔的脑区活动范围更大,包括双侧前额叶、单侧颞叶、海马回、杏仁核、后扣带回和右下额叶。并且也存在脑电的差异,比如 N400和P600的差异。对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识别具有相同影响的因素有:遮挡、倒置等;具有不同影响的因素有:视角、表情、内外部特征等。文章也探讨了陌生面孔变成熟悉面孔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编码形式等。  相似文献   

5.
自我面孔识别成为近年来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优势、文化差异和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三个主要特征, 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因素主要有加工背景和其他自我相关的信息。此外, 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存在优先加工和难以移除的争论。未来的研究除了需要揭示外显任务中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优势的机制、内隐积极联想在脑内如何实现以及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是否是特殊的等问题之外, 还应该深入探讨其他因素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樊倩  隋雪  符永川 《心理学报》2014,46(8):1062-1071
考察面孔知觉中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应的眼动模式。实验1中, 将以特征信息为主的错乱面孔和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的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 眼动分析表明:特征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内更长的凝视时间, 结构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间高频的眼跳。实验2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 将完整面孔、轻度错乱面孔和低水平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除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 整体加工, 表现为注视点更多地落在测试面孔中央区的鼻子部位以扩大注视范围, 进而把握整张面孔信息。本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面孔加工方式眼动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面孔认知的已有研究大多未曾控制好实验材料的熟悉度。研究选用10个同班同学的面孔作为材料,考察了5岁儿童对熟悉面孔的识别特点。结果发现,5岁儿童能准确辨认同伴的面孔。依赖面孔的部分信息(内、外轮廓)甚至单一部件(眼睛),儿童辨认同伴面孔的成绩就可以高于随机水平。儿童的面孔识别模式和成人相似,辨认内轮廓的绩效高于外轮廓,眼睛的绩效高于鼻子和嘴巴。儿童识别自我面孔的模式和成人相反,辨认他人面孔的成绩好于辨认自我面孔。实验证明熟悉度是影响儿童面孔识别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韩磊  马娟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2010,42(2):271-278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生的自我面孔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滢  戚健俐  张剑 《心理学报》2004,36(4):442-447
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具有自我面孔再认的优势。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观点,该研究使用面孔识别任务,以13名右利手的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测量被试对morphing面孔的左右手反应差异。给被试呈现第一张面孔向第二张面孔的morphing过程,当被试看到morphing的面孔更像第二张面孔时报告停止。研究有两个morphing过程:一个为由自我面孔向名人面孔morphing,另一个为好朋友面孔(熟悉的)向名人面孔morphing。结果表明当用左手反应时,被试倾向于把morphing的面孔识别为自己,研究中自我面孔再认的左手优势与已有的发现一致。另外,研究还发现在一定trials条件下,熟悉面孔再认也具有左手优势,这一结果与西方被试的结果不一致,但东西方被试对熟悉面孔再认的差异与独立型自我和互倚型自我的观点一致。该文认为神经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可能需要考虑文化和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兰公瑞  刘成刚  盖笑松 《心理科学》2011,34(5):1120-1123
关于面孔识别能力的认知发展机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面孔特殊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面孔识别之所以不如成人,是由于儿童和成人对面孔的加工方式不同,代表性理论有部分加工-结构加工理论,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加工理论,多维空间理论等。另一种是一般认知能力观点,认为儿童很早就具备了成人式的面孔加工方式,之后面孔识别任务中成绩的提高都可归因于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面孔识别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