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语和双言对图片命名和分类的不对称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积家  张凤玲 《心理学报》2010,42(4):452-466
采用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为被试, 比较他们图片命名与图片分类的成绩。结果表明, 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用优势语言命名图片的反应时比普通话单语者显著长, 错误率显著高。在第4次和第5次重复呈现图片时, 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的命名反应差异不显著。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对图片分类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这表明, 双语影响图片命名却不影响图片分类。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对图片命名和图片分类的反应模式和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一致, 表明粤语-普通话双言和普通话-英语双语有类似的认知机制。普通话和粤语是作为两种语言储存在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头脑中的。  相似文献   

2.
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TOT)是言语产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国外研究发现, 双语者和单语者的舌尖现象差异很大。双言和双语既相似, 又存在差异。以粤语–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比较了普通话熟练和不熟练的被试在使用不同语言命名时的TOT产生率。结果发现:(1)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率受普通话熟练程度影响。普通话不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用普通话命名时产生更高的TOT率。(2)语言启动能够调节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普通话熟练程度与TOT产生的关系。在语言启动条件下, 普通话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率更高。(3)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产生机制符合部分激活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俊  林少惠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2):111-122
采用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证实了在双言者的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语义范畴判断及声母监控任务, 在语义层面及语音层面检验了双言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特点。结果表明, 在语义任务上发现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在语音任务上未发现。整个研究表明, 语义在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支持了语义假设。  相似文献   

4.
以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考察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对听觉词的语言表征。实验1呈现粤语和普通话同形异音的词, 实验2呈现粤语和普通话异形异音的词, 要求被试做语义决定。结果发现, 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对听觉词的语言表征类似于双语者, 即普通话和粤语的语义共同表征, 词汇分别表征。所以如此, 是由粤语的特点和它与普通话的关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安庆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表征形式,文章采用E-prime编制两个实验程序,即文字-图片和文字-文字语义判断任务,对30名大学生进行任务测试,比较安庆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任务反应时的差异。结果表明,语言的种类、转换类别、文字类别三者的主效应显著,且存在交互作用。可见,语言的种类、转换类别、文字类别这三种因素均会对双言者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普通话-安庆话双言者的言语系统的形式层和概念层的联结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  张扬  李璇  郭红婷  伍丽梅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11):1401-1409
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任务范式探讨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在广州学习汉语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48名。自变量是学习条件(包括学过与未学过), 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一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一语词汇在两种任务条件下都能够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了三语者与双语者语义通达机制的一致性; 实验2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二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二语词汇只能在视觉呈现任务条件下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在三语语义通达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限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与双语者既有一致性, 也有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7.
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词汇判断任务,变换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关系类型和语言种类,考察了L2—L1、L3—L1、L3—L2等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语义通达模式。结果发现,维-汉-英三语者的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联结模式为熟练的第二语言词汇是直接通达语义;而非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既借助母语词汇又借助汉语词汇来通达语义。除此之外,被试的外语熟练水平和语言间的相似性是影响外语词汇通达语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麦穗妍  陈俊 《心理学报》2014,46(2):227-237
采用听觉跨语言启动的语义判断范式, 考察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之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 无论是以潮语词为启动词, 还是以粤语词为启动词, 当二者具有翻译关系时, 启动词均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对L2的启动量比L2对L1的启动量大。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语义联想关系时, 启动词亦能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L2与L2→L1的启动量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语义共享表征; 第二方言的词汇能够直接通达语义表征, 不需要以第一方言的词汇为中介, 但双言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的联结强度仍然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张积家  张倩秋 《心理学报》2006,38(5):633-644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普通话和粤语环境下的记忆语言依赖效应。实验1运用自传式回忆范式,考察语言环境对情境记忆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普通话和粤语环境下,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的回忆体现了对语言环境的依赖。当回忆时的语言环境和事件发生时的语言环境相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同类记忆。实验2通过听觉方式呈现词,考察语音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再认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对用粤语方言表达的词反应时间短,误报率低,辨别力强,表明语音和语言表达方式是影响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悦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43-1250
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和多年来的推广普通话,使得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双言现象非常普遍.在语言关联性假设的指引下,心理学家探讨了双言者的语言表征,考察了双言对于双言者的记忆、时间认知和语言加工的影响,调查了双言者的语言态度,包括两种语言的语用情况和内隐态度.未来研究要继续关注双言者的语言表征及其提取机制,探查双言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进一步深入探讨双言对双言者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