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梁遇春的散文进行评价时,从言志还是载道,是否是学者散文,进一步辨识出《春醪集》和《泪与笑》分别代表了学者散文和文人抒怀两种典型的散文类型。基于此判定出梁遇春散文写作的数量、内容和范围的小。但虽小却有着璀璨的艺术特色,一是别出新意造其材,二是具有强烈的生之意志。同时,梁遇春为中国现代散文贡献了探索人生中的"去寻求别样""去寻求一种理解的生存",他又能跃出散文的艺术园地直接向中国新文学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大多以"散漫的素描"笔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不完全是写作技巧使然,其中曲折地透露出作家感知人生的态度和方式。相比较而言,萧红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浓郁的自叙传色彩,在追述往事、洞察现实的文章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悲"情"冷"意,其文学意蕴主要是借助冷暗的色调和"雪""霜""雨"等自然意象而获得的,而背后投射出的是作家不幸的人生经历,以及悲凉、孤独的情感底色。  相似文献   

3.
正宝卷是根据唐、五代时期的变文、讲经文本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宗教文本,是除《佛藏》《道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宗教经典体系。宝卷往往图文并茂,多由韵文、散文相间组成,可讲可唱,引人视听,方便向普通百姓进行"宣卷"的教化。事实上宝卷还有着多样的名称,其中渊源于佛、道教,用于道场仪式的宝卷多称为"科仪""宝忏""科",与此类科仪文书类似的是以"偈""偈文"为名的宝卷。另一类宝卷承袭了佛道的经典传统,径直将宝卷名为"经""真经""妙经""宝经"。  相似文献   

4.
正张岱是明晚期的散文家、史学家,他是一位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美食家"和"玩家",兴趣广泛,喜好颇多。他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似乎可作其"吃""玩""雅"等嗜好的注脚。有人评价,《夜航船》是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涉及学科广泛;《西湖寻梦》是他用散文笔调写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一  相似文献   

5.
画谏的智慧     
正在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进行规劝,希望其改正错误,是所谓"进谏"。从"进谏"的方式上看,有"言谏""书谏""兵谏""尸谏""画谏"等多种形式。所谓"画谏",就是以绘图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故留下许多"画谏"趣闻。  相似文献   

6.
正曹中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主编的《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14)》是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几位所领导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完成的,凝聚了研究所的集体智慧。《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14)》设有"特稿及政策""宗教政策""研究综述""实证研究报告""年度论文""年度推荐""年度著作""年度会议""研究资料数据"以及"年度信息"等栏目,为中国宗教学研究年度情况的总览,其内容之全面,前沿问题把握之准,体现了其在宗教学界的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8.
黄老学是战国中后期主流思想流派,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先秦百家思想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提炼出"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以"一天下"。作为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深受黄老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体论上以"道"为基,衍化"天""气""性""礼""法";在认识论上以"虚壹而静"为方法,"解蔽"心灵,以加深对"道""礼""法"的认识;在方法论上以"道治"为基础,衍化出"道法""礼法"等治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隆礼重法""德主法辅"的治道精神。认识到荀子思想的黄老意,有利于澄清学界对其思想的误读,了断学术纷争,提高对其思想利用的精准度和效率,于现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天才观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其艺术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其艺术理论的实质与核心。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康德的天才观,才能对其艺术理论得到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也只有坚持分析与体悟康德的天才观,才能更好地去领悟和走进康德"美"的世界。康德所说的天才并不是指智力天赋的高低,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能力,包括"艺术""规则""天生""自然"四个内核,具有"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和"限于美的艺术领域"等特征。在康德那里,天才与鉴赏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三、担任教长阶段哈德成掌教浙江路寺(俗称外国寺)期间,主要事迹有"演讲教义""宗教对话""组建族教社团""爱国抗战""热心学术文化"等方面。(一)演讲教义哈德成演讲水准高,颇受听众欢迎。1925年哈德成"回国担任浙江路回教堂主教之职。由此每日苦口宣讲"。"沪上教务由是大兴,不独本教人被其所化,就是教外的人亦被其所感。  相似文献   

12.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相似文献   

14.
散文学习中的自我解释是指学习者在散文学习过程中向其自身做出解释,力图以此理解散文所含各种信息的活动.本研究以大学非中文系45名学生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本研究条件下,第一,散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解释包括"是什么"的自我解释、"怎么样"的自我解释和"为什么"的自我解释等三种类型.第二,自我解释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三,自我解释促进散文学习的原因,既可能是认知缺口填补的,也可能是心理模型修正的.第四,对自我解释提供的反馈有助于提高自我解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玩"以人与对象彼此交感、相互授受以成就为实质,其对象从实物(如玉)扩展到精神体(如《易》之"辞""占""神明""理""义"等)。相应地,"玩"由身心修养方法,发展为意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玩心神明")、认知方法与经典读书法("玩味"),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玩"的内涵。通过对"玩"的考察,既可以窥见古代儒者精神生活之丰富,也可领略其思想世界之深沉。  相似文献   

16.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篇"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历来歧解众多,但主要表现为"亲亲"与"亲贤"两种不同的诠释意向,基本都以孔孟仁学为其根本指向,是对孔孟仁学实践的具体阐发。随时代发展其诠释视域经历了"人之德行""人之才能""人之为学""人之修行"与"人之交际""人之择姻"等由内到外的转化。"德才学修"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内指向仁学的克己修身层面,而"交际择姻"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外指向仁学的爱人亲民层面。"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其内涵在时代环境、学术取向和语言事实三者之间的互动制约中逐渐走向了丰富。  相似文献   

18.
德勒兹动态生成论和其哲学思想构造了室内动态装置的"动态多元共生""差异化动态意义生成"的互动体验的发展方向。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块茎""褶子""游牧"等喻体与人类情感体验之间生成关系的相处手法,为动态装置的建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经典表述,可以从其存在论视界去理解:"自由个性"实则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在自由劳动、自主活动、自我批判基础上最终达到全面自我实现和个性自由的主体存在形态,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其内涵具体表现在生产力、交往力、解释力三个向度上。狭义的"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个性,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特殊)个性""丰富的全面的个性""有个性的人""个性自由"。"自由个性"还应该与"个人全面发展"辩证看待。"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实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更高存在形态的理想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文体学的理论视角可以有效考察其创作主体深层心理涵蕴及话语复杂性.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自由话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自由"主题的建构,同时也使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主题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品格,进而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核心精神没有堕落或丢失的证明.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语丝体"散文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