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字家     
正古人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在现代作家中,最善于在一个字上做文章的,莫过于大文豪鲁迅了。在《藤野先生》的改定稿中,好多字句已让先生修改到不可更换的地步。比如:"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在原稿中,这个"见"字原是个"看"字。"看"和"见"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细细思量,还是有区别的,用"看"字有较多的主动性,用"见"字多少表示是一种无意的行为。鲁迅只是无意间发现藤野先生有一次没有带领结的,因此他把"看"字改为"见"字。凡看过鲁迅手稿的,无不佩服先生改得精彩。  相似文献   

2.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3.
<正>嵌字联表意明确,用途广泛。名胜园林、婚寿贺赠、殿堂商铺等都经常使用。在当下社会注重礼仪交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备受人们青睐。一、嵌字联概述嵌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技巧,以嵌字、嵌名为主要特点。嵌字,就是将某些人名、地名、事物名等通过与其他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使其暗寓褒贬,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正一、 H格功效"导航笔画,锁定结构"。例字一旦放入H格中,笔画在弧线和26个定点的参与下,如同道路和地名将行程路线导航出来一样,每笔的起笔点、长短、走向、态势和收笔点得以完全表现。具体化、可视化、生活化的练字场景,帮助学生打破以往靠意会、领悟的读帖壁垒,突破结构常失真的瓶颈,解决入帖慢、练字难的书写顽症(扫描图A)。  相似文献   

5.
正一、 H格功效"导航笔画,锁定结构"。例字一旦放入H格中,笔画在弧线和26个定点的参与下,如同道路和地名将行程路线导航出来一样,每笔的起笔点、长短、走向、态势和收笔点得以完全表现。具体化、可视化、生活化的练字场景(扫描图A),帮助学生打破以往靠意会、领悟的读帖壁垒,突破背帖难到位、结构常失真瓶颈,解决入帖慢、练字难的书写顽症。  相似文献   

6.
"雍廪"并非人名,而是地名"雍林"的音近通假。《左传》《管子》等文献的"雍廪杀无知",其实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雍林人袭杀无知"的简略表述。"雍廪杀无知"于《国语》等文献中又作"渠丘实杀无知","雍廪"与"渠丘"是大地名与小地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于《春秋》中又作"齐人杀无知",称国名是由《春秋》地名书写义例所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合两字都见于甲骨、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唇与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易经》和字2见,合字无见,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和字44见,合字4见.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作相合、符合讲(由于篇幅所限,引文均删).  相似文献   

8.
目前道学界有人研究认定,张陵初创“平冈治”在洪雅瓦屋山①。笔者据此论述考察《洪雅县地名录》,认为此说很有理由:(1)瓦屋山下车冈河严王峡处有鹤鸣山。(2)洪雅县异名“车冈”之“车”字,古读音与张陵初创“平冈治”之“平”字音相同,都在《六书音韵表五部》,读车(居)②。两相吻合,初露端倪,是否成立,还须论据完备。笔者认为,从地名上找依据具有实际意义。地名学界认为,地名是历史的脚印。蒲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③。笔者以《洪雅县地名录》为依据实地…  相似文献   

9.
《周易》乾卦之"乾"字本作"倝"字,"倝"字初始义为旗杆。旗杆之形象与乾卦刚直之象相似,故以"倝"为卦名。又利用甲骨文研究者的新成果,认为"夬"有"迅急"、"败"、"坏"等义,将这些义项置入夬卦诸爻辞后,不仅释义畅达,且与卦象相合。将豫卦中的"勿疑朋盍簪"释作"勿疑朋狎谗",是指不要怀疑朋友、亲近佞人谗言。释睽卦中的"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为"见舆徹,其牛瘛,其人天且劓",意即看到牛车被毁坏,牛发了疯病,车上的人也被跌伤。  相似文献   

10.
人世娑婆     
正佛说,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人活一世,要学会忍受。祖父早逝,父亲年幼时就随祖母闯关东,从山东来到北大荒。整个童年饥寒交迫,十七岁时与成人们一起修水利,稚嫩的肩膀挑着一筐筐沉重的泥沙,一顿饭只有一个玉米大饼和一碗盐水汤。穷困潦倒写满了父亲的全部青春。但是,父亲一点点熬过来了。他勤劳肯干,自学成才,无数个夜晚,  相似文献   

11.
正衣食住行,谁也离不开一个"买"字。来到加拿大,因一个"买"字,陆续经历了许多"怪事",皆垂年之前未曾经见。星转斗移,"怪事"经历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新鲜感于是渐渐淡下来。但每件"怪"事都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更牵涉到某些无形的深邃而广远的观念和理念,故而难免发些喟叹于口,存些感慨于心。比如,退货时畅"退"无阻。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媒发达、电视节目类型多样的今天,文化类读书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从一众大热综艺中脱颖而出,抢夺了人们的视线。《朗读者》与《见字如面》此类节目的"火爆",得益于其亲和的形式、清新的内容、深厚的情感,用朗读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感需求紧密相连,引发大众对文学、情感以及人生的深度思考。它们既满足了大众对优质电视节目的期待,也为其他综艺节目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典籍的总称被称为"三藏",是梵文Tri-pitaka的意译。"藏"(Pitaka)的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筐箧。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义近"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素怛缆藏(Sutrapitaka),旧译"修多罗藏",意为"经藏"(说教);二、毗奈耶藏(Vinayapitaka),旧译"毗尼藏",意为"律藏"(戒律);三、  相似文献   

15.
颍上作为地名指颍水流域,属于概称,《左传》所载"河上"一词可作为确认颍上含义的参照系,《易》学风水系统的地名通则不适用于《左传》。慎地得名与白公胜封邑无关,而是得名于慎水样态及人口迁徙。颍上改名称慎之说,在汉唐文献中找不到证据,似乎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6.
写字与做人     
正作家的字和书法家的字,是两回事。书法家的字,譬如出自赵朴初和启功之手,都称得起极有品位的艺术品。作家的字,字如其人,见性情,见风雅,也就够了。或风流倜傥,或大气坦然,或韵味悠长,或别出蹊径,那就是文人天性的流露了。近年来,仙逝的著名作家,我认识的有几位。"老李凖"先生摹碑多年,得其奥窍,头硕额宽,粗犷有力,尤工擘窠大字,  相似文献   

17.
在天津宾馆开地名工作会议的时候,我(A)同一位看上去六十岁左右的老同志(B)有一段对话: A 您多大岁数了? B 你猜猜看。A 有六十了吧? B 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没有六十了”是六十多的意思,六十岁已经成为过去,再也不会有六十岁了。如果把“了”字去掉,“没有六十”就是不到六十的意思。用不用“了”字,意义迥然不同。为  相似文献   

18.
正问心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说明了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心。庄子则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身可以适应社会,而内心不会妥协。佛陀更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其实就是"见我心",不要只见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心学"要理是将儒道佛三家会通与融合:道家主真心,儒家主善心,佛家主美心。尤其是儒家更着重善,因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攵、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倞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相似文献   

20.
季丽莉 《管子学刊》2010,(2):80-84,88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居民生活、齐鲁方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解读山东地名所反映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