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墙斑驳     
正枯藤,夕阳,斑驳的老墙。生命的轮回,时间的流逝,墙边走过几代人了,也未曾留下他们的样子,但斑驳的墙皮,确实证明他们从这走过。当新桃换了旧符,新年的心情跃然于枝头。鲜花烂漫的背后是老态龙钟,这不是对老旧的讽刺,毕竟树的生机是扎根在这块老土地上。老墙,接纳灵魂的地方。我确信有灵魂,也相信摆脱了一生的苦难的人们,在另一世界一切  相似文献   

2.
不论你是在滴水成冰的冰城,还是在四季如春的春城;不论你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是在百川归海的东海之滨……无论你走在哪里,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总是永驻在广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常言道:“月是故乡明,人是老乡亲。”作为告别故乡、离别亲人的在校大学生,更  相似文献   

3.
田森 《科学与无神论》2012,(5):13+20-13,20
今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在任继愈老的故乡山东平原隆重集会,纪念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任继愈同志逝世三周年。三年,弹指一挥间。三年前,这位当代人文科学的大师任继愈老带着他笔下等身的著作和满腹的才学离开了这个世界,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许许多多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友从故乡归来,闷闷不乐,问之,他说老家村庄的一棵古树被村里人卖了。他从小在这棵树下长大,对这棵树很有感情。现在这棵树没了,总感觉内心失落落的,故乡不再是完整的故乡了。我理解他对这棵树的感情。如果说故乡是他储存童年、少年记忆的仓库,那么这棵树,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这个仓库的门。  相似文献   

5.
旧土     
正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  相似文献   

6.
总有一幅画,在有月亮的晚上隐现;总有一首童谣,在杨柳婀娜的湖畔响起。似那幅画,如那首童谣,我的故乡,如此熟悉,又离我那么遥远。我的故乡,她不高贵,只在平凡中闪烁着淡淡的光。朴实的故乡,一如温馨的阳光诠释着她的慈祥,她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疼爱她们的孩子一样,养育了一代代生活在那方热土上的人们。故乡是一幅平淡而充实的画。  相似文献   

7.
我是回族,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但我的故乡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岭镇(解放前划属益都县管辖)。抗日战争开始时,我父亲到后方去了,我们家的人从青岛市回到了在农村的故乡——金岭镇。按照当时我们回族的习惯,小孩从童年时代起都要去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一些经文的片段。记得我六岁时上的小学,白天  相似文献   

8.
正父亲从故乡来我生活的城市,在亲戚家的公司上班。不久,母亲也来了。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因此,父母暂居的小小出租房,虽远离故土,也成了我最亲切温暖的娘家。在以往,他们都在故乡,那么迢迢的距离,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去看他们。一年一次。平常电话,母亲话多,叮嘱来叮嘱去,不放心在外的孩子。而今较过去近了,仍然也隔着几十公里。不过,每隔一段  相似文献   

9.
故乡古刹定慧禅寺有一名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读来让人颇多回味,古往今来,山不转水转,世事更迭,水随境就形,或为雪、或为冰、或为雾、或为雨。感念世事人生,不觉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相似文献   

1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朱哲“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广〈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11.
郝虹 《孔子研究》2011,(1):89-97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重人事轻天命、抑君申臣、反思礼情关系和教刑关系等相符的东西.这是王肃以<家语>为依据而非伪造<家语>...  相似文献   

12.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13.
假日的时候,回到故乡去。我曾经在故乡的县城工作过,听说两位当年的老领导退下来了,赋闲在家,就趁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曾经任过副县长,当年在县城里也算是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老子之"道"难解,是人所共知的。古代出现"千年注老"的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解开老子之"道"的困难。延及现代,注老释道之作依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在西方,至少从黑格尔开始的两个多世纪里也是如  相似文献   

15.
乡思一畦菜     
正单位大门内,门卫师傅贴墙根儿种了一畦豇豆角。细竹竿上,蔓叶攀爬,葱茏出一片绿锦,很快又有小白花绣上去。白花谢后,细长的嫩豆角从藤叶间探出身来,那姿态,很像身材修长的门卫师傅站在大门外眺望的姿态。孤独守门的师傅,一定时刻怀想着几十里外的乡土田园,牵念着他守望田园的妻子。师傅闲不住,把小小门卫室收拾得窗明几净,每日打扫单位的大院子。勤劳如此,他故乡的院落,墙内或墙外,一定年年种  相似文献   

16.
故乡古刹定慧禅寺有一名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读来让人颇多回味,古往今来,山不转水转,世事更迭,水随境就形,或为雪、或为冰、或为雾、或为雨。感念世事人生,不觉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像老南瓜头型的老人,只剩两颗牙,佝偻着腰,坐在门前矮板凳上,独自吞咽着饭食。旁边是爬山虎顺着斑驳的老墙,一直爬到了屋顶。房顶上,是青苔覆盖着的青瓦。老房门前横梁上,晾晒着大蒜、红辣椒、老玉米、腌萝卜。一只大蜘蛛正在起劲地结网。我来到这个古老的小镇,手机突然就没了信号,写作的电脑也不好使用,似乎就是这条老  相似文献   

18.
赵朴初先生在北京逝世的噩耗传到朴老的故乡,我县人民沉入了巨大的悲痛。人们洒热泪于清清寺前河中,摆香案于巍巍龙山之畔,深切悼念和缅怀这位太湖人民的好儿子。 近一个世纪以来,朴老把一个游子的关爱,洒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进入耄耄之年,朴老的乡情尤切,以自己全部的光热,支持着故乡各项事业的发展。那份关爱,必将如流过老家的寺前河水,绵延不绝,与天共长!一 这是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这是一个显赫的家族。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朴老的先祖──赵文楷,走出座落在太湖县望天乡贫寒的家,来到北京紫禁城,凭…  相似文献   

19.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这是1959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圆寂前写下的《辞世诗》。从虚老这最后的心音,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佛门高僧一生的经历感悟和毕生的理想追求。虚云老和尚作为近现代汉传大乘佛教禅宗的杰出实践者,其学问僧格、佛学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佛门四众所推崇尊仰。无论在云南鸡足山、昆明西山、福建鼓山、广东南华寺、广东云门寺、江西云居山,所到之处,皆能宠辱不惊,兴灭继绝,…  相似文献   

20.
假日的时候,回到故乡去。我曾经在故乡的县城工作过.听说两位当年的老领导退下来了,赋闲在家,就趁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曾经任过副县长,当年在县城里也算是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