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自小被伙伴嘲笑为“呆木鸡”,他只是笑笑,从来不为自己申辩。他喜欢文学,一头扎进书堆里,能安静地坐上几个钟头。大学毕业后,他进了机关单位,成了人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当同事辗转于各类交际圈子时,他却极少去凑那份热闹,他只静静地看书,把自己的人生体悟诉诸笔端,发表于报刊。渐渐地他在文学路上越走越明媚,  相似文献   

2.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在诗歌里泡大的。小时候,不知从哪儿翻出几本祖传的诗集,便没头没脑地看起来。那意境那色彩神韵,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来还总是感动不已。后来渐渐长大,见得多了,想得也多了,但对于诗,还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浪漫主义大诗人的诗,更是佩服。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我,他们的诗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在报刊上见到一条消息:一位外国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你认为怎样的作家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位获奖者说,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能肯定一点,有一种作家一定得不到诺贝尔奖,那就是一心一意想获奖的作家。读了杨福生、赵兴太两位学者编著的《诺贝...  相似文献   

5.
20年前,他揣着120元钱领着弟弟背着几件木工工具和村里许多青年一起去北京寻梦,到了北京他只剩下40元。接下来他们四处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记不清跑了多少单位,说了多少好话,遭了多少白眼。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这名无户口、无住所、无担保的“三无”人员。尽管他们把生活费控制在每天一元钱,但口袋里已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6.
20年前,他揣着120元钱领着弟弟背着几件木工工具和村里许多青年一起去北京寻梦,到了北京他只剩下40元。接下来他们四处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记不清跑了多少单位,说了多少好话,遭了多少白眼。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这名无户口、无住所、无担保的"三无"人员。尽管他们把生活费控制在每天一元钱,但口袋里已所剩无几。于是他做了一块写有"会木工"的牌子来到北京火车站,希望能找点零活维持生计。但偌大一个北京城就是没有人来找他们干活,  相似文献   

7.
在胡世安的作品中,目前所遗留可考的诗文集是《秀岩集》三十一卷、其中文九卷、诗二十二卷,诗歌各种题材都有涉猜,但其中游历诗占比例最大。胡世安一生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沿途中记录了许多奇山异水、旖旎风光,他曾三次登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志《译峨籁》。通过研究他的游历诗,可以多元视角下解读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院子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 "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  相似文献   

9.
正二十多年后,好不容易联系上一个过去"用同一个尿壶"的朋友,我如长江决堤似的一个劲表达高兴、激动、有情有义,而他则像黄河断流似的寡淡,仿佛我是10086正给他发短信,提醒他已欠费,而他正忙着在有Wi-Fi的机场刷微信,心不在焉甚至根本没看到。但我还是保持二十几岁时的心情、心智对他问长问短,知道他在澳洲而不是之前我记忆里的新西兰,知道他已婚育有一对可爱公主……问到他的大学专业油画,他说早就没画了;他曾经的呼吸诗  相似文献   

10.
一位学者,前几年出了几本书,慢慢红起来了。但他所遭受的非议也多,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说他的文章是垃圾,有人殚精竭虑从他的散文中寻找文字漏洞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诗歌里泡大的。小时候,不知从哪儿翻出几本祖传的诗集,便没头没脑地看起来。那意境那色彩神韵,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来还总是感动不已。后来渐渐长大,见得多了,想得也多了,但对于诗,还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浪漫主义大诗人的诗,更是佩服。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我,他们的诗风也影响了我;几乎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  相似文献   

13.
詹文杰 《世界哲学》2012,(5):40-53,161
本文首先追溯了"诗"和"哲学"在古希腊语境中的原始涵义,并对柏拉图批评诗的思想史背景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在这些铺垫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阐明了柏拉图如何在"教化"和"真理"这两个基本视域中展开他的"文艺批评",并且指出了这两种视域之间的内在张力。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如何确认诗与哲学各自的地位做了几点提示。  相似文献   

14.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15.
如海 《佛教文化》1997,(4):25-27
山川满目时为何泪沾衣唐代有一位朝廷高官,权重位高,名满天下。人生得意之际,忽一日行经山西境内,他举目四望,不觉心有所动,一时悲从中来,当下赋诗一首: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以后人眼光来看,这诗说不上有多新鲜,但真情发露耳!不过,最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山川满目,为何会惹动泪下沾衣?要知道,这诗的作者可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而是宦海弄潮儿、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哪!这疑问存于胸中甚久,名山大川也算过眼不少,也算山川满目,但基本上无动于衷时多。直到这一回,自北京西…  相似文献   

16.
孔锐 《现代哲学》2013,(1):113-118
理学诗是指表达理学思想或表现理学风味的诗.邵康节的诗突出表现乐的情感,这与他的观物学说相联系.他重视诗“曲尽人情”的作用,也对“累于性情”、“溺于情好”保持警惕.陈白沙以诗为教,以自然为宗,强调自然之乐,认为“论诗当论性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习诗歌的修辞技巧.宋明理学诗的整体特点是:(一)重视吟咏性情,抒发乐的情感,并间接阐明义理;(二)相对轻视修辞技巧;(三)不排斥议论,但也不主张单纯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17.
《诗序》观是孔颖达《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诗序》的作者和价值两个方面。他在《毛诗正义》中有8处说《诗序》的作者是子夏,但又有2处言及毛公和他人,这种矛盾不是《毛诗正义》作者的群体性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疏郑笺时自觉遵从郑玄"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之说。从全局来看,他按照"举重可以包轻"等原则,将《诗序》的作者最终归于子夏,其目的是为提高子夏的地位,将尊序推向极致,以充分发挥《诗序》的作用,建构《诗》学的理论体系,树立经典的权威,服务于时代大一统诗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玄教第二任大宗师,吴全节历经八朝,恩遇不断,对玄教和南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朝政,提拔文士不遗余力,被称为"儒仙";他广益多师,擅长雷法、斋醮;他诗、书造诣颇深,深受好评。本文立足吴全节诗序,着重从推崇"文以载道"的诗教观、重视"陶写性理"的哲理性、追求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个方面一窥吴全节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自怡悦     
正南朝齐梁间隐士陶弘景,是道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擅长药学,并不以诗名。他留给我们的诗也不多,而我却非常喜欢他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这是对皇帝诏问的作答,以诗答诏,并不多见,何况这首诗又写得如此的轻灵而有意味。诗不长,录于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间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一问一答,问得很实在,答得却非常机敏。岭上多白云,是常识,  相似文献   

20.
倪光道 《天风》2006,(20):8-10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5)。经文:诗42:5、11;43:5诗篇42篇、43篇,都是流亡异乡者的祷告,称为“求告诗”。我们虽然不像诗人那样流亡异乡,但我们的心路历程与诗人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两首诗,会有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