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秦怡是"岁月从不败美人"的电影传奇,更是一位亲切可人的邻家奶奶。90后这个词,还是秦怡老师自己主动提起的,在她得知我是1992年生人的时候,她说,"你看你是90后,我也是90后,我94啦。你写的文章可以叫,当90后遇见90后。"开始我觉得她就代表了"岁月从不败美人",是电影圈的传奇,后来发现她更像一位亲切可人的邻家奶奶,人缘好,不大会拒绝别人。2015年9月,第一次见到秦怡老师。在此之前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我母亲是一位小学退休教师,今年已经整整80岁了。母亲迄今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视力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好,看书看报居然不用戴老花眼镜。在学校,母亲人缘极好,人人都尊称她一声“老太婆”,都说她老人家要活100岁,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训诲     
赵德云 《天风》2014,(6):19-19
<正>母亲的一生是艰辛付出的一生,是博爱的一生,是敬虔的一生。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子女,父亲早逝,家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二十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我家主要靠着母亲和大姐挣工分,生活拮据,时常不能饱腹,母亲还拿家中一些食物周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尽管日子很苦,但母亲靠耶和华神刚强喜乐。每次母亲被烙煎饼时冒出的烟熏落眼泪,她都是笑着去擦。母亲时常对我们说:"有笑就不是穷人。"是的,我们靠着  相似文献   

4.
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在田里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收拾好农具,走在蜿蜒的田埂上,往家里匆匆走来。我站在屋前,着急地向远处张望着。当看到母亲的身影后,立刻张开双臂,兴奋地喊着"妈妈——"然后向母亲飞奔过去。母亲看到我,也加快了步伐,等我跑到她跟前,她蹲下身子,把我抱在怀里,然后在我额头上亲了一下,说道:"好孩子,在家等急了吧。"说罢,从篮子里拿出一块饼,递给我:"饿了吧,快吃吧。"我接过饼,大口地吃着,觉得这饼好香、好甜。我不知道,这是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儿女,有时最伤母亲心的,就是在对与错面前,与她争一个理。我和姐姐,特别是姐姐,有时会在家人面前抱怨母亲经常为了几个免费鸡蛋,一大早就去超市排队。姐姐抱怨的理由是,排队也需要体力,母亲有关节炎,劳累过度腿脚就疼,就得带她去看医生,还要花钱。每次带母亲看完病回来,姐姐就会和母亲争论:几个鸡蛋值多少钱?母亲也不示弱:免费的为什么不要?我闲着也没事,再说我去排队也是为商家做广告,不拿白不拿!姐姐与母亲"论战",针尖对麦芒,每次都让母亲很伤心。  相似文献   

6.
邓灵勇 《天风》2016,(10):34-35
正这几天,读到两则信息。一则是:今年8月初,福建省闽南一村庄77岁的老伯在家中被发现时,已经去世多日。并据报道:一年以来,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却无人知的事件在这个村庄已发生3起。另一则是:著名演员宋丹丹7月底发微博称,因为母亲临终,她放下了工作。她在微博上发出了一组图片,配的文字是:"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故,唯有拉着她的手,她才睡得踏实安稳,我便这样拉着,我也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我昵……'"这条微博发出后在网上引起了热烈反响。"眼泪掉下来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以家庭为单位探讨父母及亲子间的择偶偏好及分歧原因。结果发现,相比于男生家庭,女生父母对未来女婿在"好品质"、"好资源"方面的标准更高,也更为重视对方的国籍和政治背景同自己的一致性;在家庭内部,男生父亲比母亲更为重视未来儿媳的外貌,女生母亲比父亲对未来女婿更挑剔,尤其在"好品质"、"好性格"和"好资源"上的要求更高。在家庭内部的亲子择偶分歧上,子女比父母更在意未来伴侣是否有好基因优势和让人快乐的好性格,父母更为重视对方是否有"好品质"、"好资源"以及国籍、政治背景的一致性。此外,亲子关系越好,亲子间在某些特质上偏好的一致性程度反而更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父母对自己同孩子关系的评价越亲密,父亲对孩子未来配偶在"好品质"和"好父母"、母亲在"好品质"上的要求越苛刻。母亲同儿子的关系越亲密,儿子对未来配偶在厨艺和操持家务方面的要求相较于母亲越挑剔。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故事     
"死亡的意义需要一生的探索",当我读至这里,我怯懦的羞愧心理荡然无存……我年仅四岁时,死了弟弟。当人们抬走他的棺柩时,我大声哭着扑了上去。我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要扔掉它!" 弟弟的夭折,使我母亲极为悲痛。她整日泪流不止,诵经不断。我当时一定也是极为悲伤地立于母亲之侧。我长大后,母亲仍多次提及此  相似文献   

9.
再少一些些     
正离农历新年一个月不到,我已经开始清除、割舍与抽离。这与日本的山下英子"断舍离"的概念很相似。一言以蔽之,山下提议在收拾和整理家时,断绝不需要的,舍弃家中多余的,离开对物质的欲念。这一来,在管理身边物的过程中,更省时,更懂得拿捏资源。虽然我没依循山本的观念尝试,却在清理杂物时,再次肯定到自己所需的,其实不多。家中腾出新的空间,环境再次清洁、明亮和空旷起来,心灵也自然有了更宽广的游刃天地。在减少、  相似文献   

10.
请好好说话     
正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如何让你的表达变得更温柔更尊重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用词,比如把"谢谢"改成"谢谢你",把"随便"改成"听你的",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把"关我屁事"变成"你开心就好",把"关你屁事"变成"你猜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你在聊天中最不喜欢听到的硬词,处处显得"我比你高明""我不在意你的感受"的句子,脱口而  相似文献   

11.
正在网上看到"最伤父母的十句话":"好了好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做,做又做不好""你们那一套,早过时了""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说了,烦不烦呀"……看到这些,我的脸上不由发起烧了。因为半个小时前,我竟然对母亲说了其中的三句。母亲听妻子说起最近我工作上遇到的事,知道我跟一个同事闹了些不愉快,就来问我。我怕母亲担心,就故作轻松地说:"妈,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别  相似文献   

12.
正"慢点,慢慢吃啊,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充耳不闻,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肚子饱饱,立刻飞出家门,与死党为伍,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除了玩还是玩,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一天又一天,慢慢地长大。  相似文献   

13.
张永泉  茹雪 《天风》2015,(4):58-59
我的母亲贾青云是一位虔诚侍主的基督徒。她谦卑、顺服、温柔、忍耐、良善,从不张扬自己。她就像无花果树,只结累累硕果,从不开炫耀自己的花。她一生虽未站过讲台,却用自己的好行为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她的一生得到了众人的称赞。虽经幽谷,心存盼望,忍耐等候我的母亲于1952年随父亲从河南老家来到陕西省三原县基督教会。父亲是位牧师,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1966年"文革"开始,当时的三原县是"文革""重灾区",从此我的家便进入了"寒冬"。一夜  相似文献   

14.
正吃过晚饭,我钻进书房做计划书。半小时后,母亲推门进来,手上端了一杯豆浆,殷勤地对我说:"刚打的,趁热喝吧。"刚刚拟好的思路一下子被打断,我有些不悦,便回答她:"妈,不是跟您说了吗?我在书房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我!"母亲"哦"了一下,放下杯子拉上门,出去了。这样的叮嘱三番五次,可母亲总是记不住,在我忙活的时候,端来切好的水果、红糖水,或是  相似文献   

15.
粒粒橘米香     
小时候家里穷,仿佛只有吃,才是唯一的慰藉。 而我的贪吃也是出了名的,胃口也很好,开饭时,母亲总是将家中最大的粗瓷大碗盛饭给我,我端起,呼噜噜,风卷残云,便来了个底朝天。  相似文献   

16.
母爱地图     
正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前些年,弟弟大学毕业后,签约了长春的公司。母亲问我长春离家有多远?我说:"大概有两千公里。"那时还没有开通高铁,从家里到省城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坐火车需要两个小时。母亲在心中盘算了一下,慨叹道:"那不是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呀。"没过几天,客厅的墙上就挂了一张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17.
正我离开家乡那年,母亲52岁,当她得知我执意要南下广东时,非得亲自送我到车站。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凌晨的街道异常清冷。看着直打哆嗦的母亲,我哽咽了:"妈,您先回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端详了我好一阵,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双厚厚的棉鞋,塞进我的背包,"华呀,一到冬天你的手脚就长冻疮,带上这双棉鞋,到了广东千万记得换上!"车窗外,母亲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车  相似文献   

18.
远方有多远     
正妈妈给我找了好几个起名字的"大师",有的是村里有威望的长辈,给我取名"梁志",又请教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给我取名"梁若涵",最后找到一个按照生辰八字取名的算命先生,最终给我定名为"梁远方"。在弟弟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是家中独女,万千宠爱集一身。从上小学起,我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可以说整个小学,记忆中我从没翻开过一本作业本,那时村里老师少,一个人承包所有的学科,像我这样不  相似文献   

19.
思念的滋味     
小时候,我特淘,打坏邻居家的窗玻璃、蹭破衣服是常事,母亲拿着小竹竿教训我,我撒腿就跑。我在前面跑,母亲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奶奶家。我躲在奶奶身后,探出头朝母亲做鬼脸。母亲的小竹竿又抡了过来,奶奶一把接住竹竿,不给母亲好脸色:"小孩子淘气很正常,干吗要动刀动枪?"母亲知道奶奶一贯袒护我,  相似文献   

20.
正成家立业之后,越发懂得了作为母亲的不容易,所以这几年,但凡出去旅游我都带着母亲,我想让她看看外面的风土人情,想让她尝尝各地的美食。可是上一辈的人,是不喜欢外食的,不是嫌贵就是吃不惯。母亲更喜欢亲自张罗一桌菜,把我们招呼在一起,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的厨艺是真的好,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每个人都能吃到最爱吃的菜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建议出去吃,也让母亲轻松一下,母亲却坚决反对:"外面的不卫生,还贵得要命,不去不去,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