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相关教学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说明书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在详细考察这些成果时会发现,这些成果多是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层面,多是书写技法的归纳整理和教学经验总结。其中,关于书法的本质、书法文化、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是书法教育改革不能深入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因为禅宗"心性论"的崛起,导致了初盛唐"崇法尚神"的书法观念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书法意象由唐朝的森然法度向宋代的自由写意逐渐过渡。禅宗与书法也存在着广泛而深刻地联系,在"凝神观照"、"内心了悟"及"以心见心"的层面加以孕生、互通。这促使书坛上涌现出禅僧书家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以禅写书、以禅论书,普遍追求"狂怪诡异"的审美意象。与此同时,身处乱世的柳公权、杨凝式等人参禅礼佛,将禅宗"空妙"、"虚灵"的化境思想引入艺术领域,在冷漠孤寂中追求一种宁静空淡、萧散高远的审美趣味。由此,唐末五代书法在整体上表现出浓郁的"禅味"特色。  相似文献   

3.
自殷商起,书法承载着中国三千七百年的文明并不遗余力地记录和呈现着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国粹的书法,也出现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多种复杂冲突。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书法愈来愈趋于边缘化,书法教育的实施为了避让应试教育的"高速列车"而慢下了脚步。书法文化的传承以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但由于对书法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由此书法教育相对其他教育显得薄弱许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书法教育的质量亟需提高。而书法启蒙教育在书法教育中则极为关键。以"永字八法"教学为例,在书法教学中通过讲演结合实践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再结合实践成果最终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5)
<正>本刊讯为丰富西藏寺庙僧尼文化生活,传承藏文书写文化,西藏拉萨市近日举办"城关区僧尼藏文书法比赛"。僧尼表示,借用书法比赛的形式,能够唤起公众对藏文书法的热情。藏文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长廊里,独成一脉,它承袭几千年的文明,在雪域高原世代相  相似文献   

6.
书法,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1].历来为美学家们所热爱.所关注,然而,像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那样对书法艺术一往情深且见解独到的,却为数不多.在他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的书法史,书法理论(如书法创作、书法审美等)问题,有很多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书法美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独创性的是关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本文尝试对宗白华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隆化县存瑞小学,坐落于冀北山区隆化县的县城中心,原名隆化县第二小学,始建于1962年,2002年改名为隆化县存瑞小学。全校现有教职工130人,在校生2151人。学校所在地隆化县是全国的书法之乡,全民研习书法曾是一时的风尚。2015年7月学校被确立为河北省书法教育"烛光计划"教学实践基地,在这一荣誉的激励下,学校秉承地域文化优势,构建了书法特色教育的多元策略体系,打造了独有的书法特色教育文化,学校里的学生把写好字,练好书法当成一种普遍追求,练习书法也成了存小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院派"书法与江湖书法作为两种当代书法现象,一直存在于书法界中,但鲜被比较区分探究。文章将通过对两种书法现象的阐述、渊源和不同点的区分说明,来探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米芾所有的书学理论著作中,只有《书评》是以"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书评》中的言辞与批评方法又与他书法批评观的"入人"思想似乎前后矛盾?那么米芾为何要模仿袁昂的《古今书评》写这篇《书评》?通过对《书评》的考释与剖析,揭示出米芾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倡晋尊古"的书法审美观,这也是他撰写《书评》并用"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血脉。书法作为思想意识和传统文化载体,被历代教育界所重视和推崇。据《礼记》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要学习"六艺",书法就是其中之一;汉朝设有"书馆";唐代有"国子监";明清更有"馆阁体"等等。近年来,书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有识之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书法基础教育。2013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份《指导纲要》对《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做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晋朝是书法史上绕不过的重镇,这个时期还诞生了一位被后人称为"书圣"的大家——王羲之,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挖掘到了许多汉晋唐时期的遗迹,打开了晋朝除了王书以外的又一大宝库。敦煌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文化不断地传播到敦煌,并在此生根发芽,而作为交通要塞的敦煌,便有许多往来各地的书信,因此,西北地区的书法便可能受中原书法影响,或将其地区的书法风格传播影响到中原。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刘墉妙语     
正库银哪儿去了有一次,嘉庆皇帝问刘墉道:"国库年年进银子,怎么就是不够用啊?""银子都掉进河里去了!"刘墉答道。"掉进了河里?为什么不捞啊?"这时,刘墉才微笑着答道:"河深哪!"这一语"河深",皇帝顿时明白了,这银子原来都掉进贪官和坤的腰包里去了。哪一笔是自己的刘墉有一个学生,是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古人笔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大佬于右任一生钟情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他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千古草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与现今的一些书家相比,于右任堪称是书品、人品俱佳的典范。于右任每日临帖不辍,但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下"书法热"的逐渐升温,学习书法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各类培训也日益增多,选择学习硬笔还是毛笔经常成为家长与孩子面对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对15所书法培训机构与21家个人办学书法培训班的调查统计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对家长为孩子的选择学习书法的原因进行研究,为家长在做出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自古,许多论著业已阐述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探究其根源,询问其发展,直至其现阶段的碰撞,它们似乎极其内在地契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以"书画同源"的观点审视中国画的用笔问题,是研究将书法如何运用在中国画笔墨中。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相比较,来论证书法和绘画是人类在两种不同精神状态和目的中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同时,书法在中国画的用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丁梦周先生1934年生于宿州,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原美术系(现为美术学院)系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书坛八老"之一,在安徽有"南黄北丁"之称。丁梦周教授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书法研究和教学,在书法创作、理论、美学、文学、美术及教育等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理论专著有《书法艺术概论》、《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风雨南窗》等。在《书法》等期刊发表的学术  相似文献   

19.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20.
汉唐书法创作论中关于书法美心理成因的探讨在汉末蔡邕就已开始,至唐张怀瓘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的观点。本文认为这四个方面中"虑以图之"讲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意象的酝酿,对于模糊意象的加工、提炼、整合;"势以生之"讲书法创作中心理动态趋势对"笔势"、"字势"和"局势"的决定;"气以和之"讲书家个性气质对书家书风形成的决定作用,以及即时生命情态对于单件作品中各种形式因素的统一、和谐的决定作用;"神以肃之"讲精神的精审对书法基本审美品格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