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正一、 H格功效导航笔画,锁定结构。例字一旦放入H格中,笔画在弧线和26个定点的参与下,如同道路和地名将行程路线导航出来一样,每笔的起笔点、长短、走向、态势和收笔点得以完全表现。具体化、可视化、生活化的练字场景,帮助学生打破以往靠意会、领悟的读帖壁垒,突破结构常失真的瓶颈,解决入帖慢、练字难的书写顽症(扫描图A)。  相似文献   

2.
性梦是指在睡梦中发生性行为,这也是性成熟后出现的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据某市的一项调查,大学生中约有70%的人经常或有时梦见性活动,其中男生比女生多。研究发现,男女两性的性梦内容和表现有所不同。男性的性梦常伴有射精,即梦遗。梦中情人多为不认识或仅仅见过面的女性,很少梦见自己所爱的人。梦中的情景总有几分奇幻、几分恍惚,非普通语言能形容。醒后往往回忆不起梦境的全部细节。  相似文献   

3.
写在前面:科学的无神论者与人创造出来的、反过来控制人的虚幻观念作对.但他从不敌视人,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热爱人,才敢于用行动坚定地反对反对人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被自己制造的虚幻枷锁禁锢得太厉害了.有时甚至不忍目睹。人的思维需要更为清新的风;人的行动需要打破枷锁的自由、广阔与光明。事实上.这股“清新的风”已经吹了数千年,但很多人似乎一直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思。或者思而无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中西绘画的自我理解与各自的存在论大体一致:相应于形式即本质的存在论,西方绘画之创作自觉根源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原理;相应于以气(味)为性的形上趋向,中国绘画以"象"胜"形",以"墨"胜"色",遂寓"目"于"心","心"主宰"目"而消弥距离,视觉味觉(感)化而以"进入"、"合"为基本特征,并成为贯穿于绘画创作、赏鉴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6.
凯文·安德森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科学和女性主义研究,他的研究主题涉及政治理论(主要研究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福柯、东方主义的论争,以及批判犯罪学理论等。笔者于2016年10月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加"第五届海外华文期刊高端论坛",之后特地去拜访了他并进行学术交流。我们交流的主题包括乌托邦、他的《马克思在边缘》一书及其重要性、他关于弗洛姆的论文、知识界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看法、爱尔兰革命、特里·伊格尔顿关于爱尔兰文学和爱尔兰社会运动的研究,以及他接下来的研究课题等。  相似文献   

7.
圣辉 《法音》2001,(3):2-4
铲除法轮功邪教这一社会毒瘤,肃清法轮功的精神流毒和恶劣影响,用慈悲仁爱之心挽救邪教受害者,已经成为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强烈信念,更是我国宗教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正邪不可两立,破邪方能显正,我们正信宗教是法轮功邪教的天然克星。特别是中国佛教,从古到今,一直是在对附佛魔道、歪理邪说的破除和斗争中不断正本清源,才得以将正信佛教保存和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本人已经沉默120年了,并且还会一直沉默下去,但马克思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说话,相信永远不会停止。这120年,是一个“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相冲突的时代。社会主义世界致力于把马克思的旗帜插遍全球,而资本主义世界则恨不得将马克思的影响消除干净。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应是一个既非“唯有马克思”也非“没有马克思”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10.
吴立民 《法音》2000,(3):5-10
藏传佛教(密教)以口密持咒来修行 关于神秘咒语的问题,这是人类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实,也是人类迄今尚未探明的奥秘,是一个“音声之谜”。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神秘古国,为埃及、印度、中国,在他们的古文化中,都认为咒语与原始的语言、文字一样,是文化的重心。因为咒语早在语言文字之前,但人类因为有了实用的语言文字的进步之后,对于声音的研究,除了应用在文字语言的结构以外,便把有关声音的神秘部分,推之于巫术或宗教。现在人类有系统的咒语,就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密教里。印度的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声音的奥秘,婆罗门教衍分…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会一件很重要的事: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失恋,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2)的成人版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共通性(etic)和文化特殊性(emic)方法发展了相应的青少年版个性测量工具——CPAI-A,并在香港青少年人群中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结果表明CPAI-A有良好的信度和清晰的因素结构。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从青少年到成人人格的发展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人格特质评估的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问题。最后建议CPAI-A量表发展的历程可能是融合本土化与跨文化人格评估发展过程中一条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田晓 《天风》2003,(10):18-19
耶稣告诉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我们基督徒的爱心及事奉不应仅仅局限在教会内部,更要在爱上帝、爱肢体的同时去关注民生、造福大众。在基督奉献精神的指引下,融入社会、服务人群。  相似文献   

15.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爱情比作水,把事业比作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相似文献   

17.
王孺童 《法音》2006,(7):5-22
所谓诸宗祖师说,即以净土宗祖师为主,旁涉它宗祖师,梳理他们对别时意趣的个性化见解和阐释。既然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的关系,那么净土宗祖师对别时意趣的论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便于讨论,先从国籍上分成中国与外国两个部分,然后再从宗派上分成净土宗与其它诸宗。对于每位祖师,均简述其生平,着重说明其在本宗的地位和师承关系;不论其是否为净土宗祖师,凡有与净土相关之经历,择要举出。在论说的内容上,主要以诸宗祖师本人的著述为依据。其中有些祖师对别时意趣的论说,是结合对净土经典的注疏展开的,由于本节侧重于分析各宗…  相似文献   

18.
调查发现,近年来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但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刚性规定的引领和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强化公务人员的道德表率等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这一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对这一理论和这一实践的关系所进行的批判性的(客观科学的)分析表明,就主要标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所有制关系;社会阶级结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孺童 《法音》2007,(2):12-22
经过前面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从本义、流变及各宗阐释等方面,对别时意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说(见《法音》2005年第5期、第9期,2006年第7期)。而别时意趣本身,作为佛陀决了一切义的四种意趣之一,是一种说法方式,只有将其运用到说法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探讨别时意趣在经典中是如何运用的,其具体的功用到底为何,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领悟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时意趣在很多经典的阐释上都有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别时意趣在净土类经典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