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家"辨     
秦瑜 《现代哲学》2007,56(5):91-98
宋朝初年天台宗内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山家山外之争"的论辩,在这场论争之后,"山家"一称逐渐成为天台宗正统的代名词,而"山外"则成为针对非正统天台僧的贬称。本文主要从义学之辩、义学与忏法之争、教行统一三个方面,揭示出天台宗正统的确立不仅仅是义学之争的结果,还与天台宗人认可的宗门标准——"教行统一"这一宗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阳台形胜     
车上愚公岭 ,透过路旁雪松的间隙 ,已经可以一睹阳台宫的风采。三重碧瓦叠翠的玉皇阁 ,亭亭如盖的伞柏 ,逐级递升的红墙交相辉映 ,气势恢宏的三清殿仅露出一线屋脊。参加“第一届王屋山古文化学术研讨会”的50余位教授、研究员 ,驱车考察王屋山主峰天坛———黄帝当年设坛祭天的地方 ,阳台宫即是一个景点。“公元724年 ,唐明皇命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 ,到王屋上选形胜创修道观 ,竣工后玄宗御题匾额‘寥阳殿’ ,又派胞妹玉真公主师事承祯 ,朝野大为震惊。每年诸元会日 ,‘有道之士 ,学修仙人 ,投简奏词’ ,成为王屋山的盛大节…  相似文献   

5.
范少鹏 《法音》2019,(8):18-22
正紫柏真可(1543-1603),俗姓沈,法名达观,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世人尊其为紫柏尊者。作为明清之际佛教复兴的重要人物,紫柏真可与憨山德清、云栖袾宏、蕅益智旭被后世称为"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与憨山德清关系甚密,交涉较多,据德清法师《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紫柏真可在憨山德清的邀请下,与其相会于崂山山下  相似文献   

6.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7)
少林寺位于高山西麓,面时少室山,如草屏端立;背依五乳峰,形势绝佳。寺前小澳,洛游东流,苍松草柏,风景宜人,故有“世外桃源”之称。寺始建于书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耗建此寺安奉印僧跋陀传道。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1,(5)
正佛教山名、寺名是佛教文化一扇重要窗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护国寺"是政教关系的体现,"观音院""弥陀寺"则反映了佛教信仰的流行情况。本文即以"灵鹫山""灵鹫寺"为例,通过对《高僧传》所载"虎市山"改名"灵鹫山",以及《灵隐寺志》所载"灵鹫寺"改名"兴圣寺"这两个事件的讨论,谈一点关于圣地搬迁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出】出路是在翻越一座座山后找到的"出",由两个"山"组成,意指出路是在突破了一座又一座山的重重阻碍后,而找到的。愚公移山,就是因为有太行、王屋两座山挡在门前,愚公才带领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而最终找到了一条出路。出路,就是你跨越了千山万水,战胜了千难万险。【明】日月相互映衬,会更加明亮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2)
正经过唐五代的酝酿,以宋太宗敕建普贤铜像为标志,峨眉山正式成为普贤菩萨道场。改革开放后,随着金顶十方普贤圣像落成和华藏寺改造、十方丛林大佛禅院重建圆满,峨眉山普贤道场形成了以金顶华藏寺(朝圣中心)、万年寺(修学中心)、大佛禅院(文化中心)为核心的"三个中心"。在道场建设初步完成之后,峨眉山佛协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到文化建设上来,以文化立山,以文化传教,因为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教育,更是文化。  相似文献   

11.
第十二届国际黑格尔会议从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一日在萨尔斯堡(奥地利)举行。国际黑格尔协会第一任主席W.R.柏耶尔教授博士七十五诞辰,是萨尔斯堡会议的起因。这次会议的参加者约有400个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副州长、萨尔斯堡大学校长以及哲学协会国际联合会会长向受庆贺者祝贺会议的开幕。为了表示对W.R.柏耶尔的敬意,国际黑格尔协会副主席M.布尔(东德),评价了柏耶尔迄今为止的科学成就。他要求受庆贺者描述“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看法”,他认为柏耶尔是唯一胜任这项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2.
柏柏尔人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土著居民。归信伊斯兰教之前,柏柏尔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或原始宗教。柏柏尔人归信伊斯兰教始于阿拉伯人对马格里布的军事征服。他们的伊斯兰化涉及阿拉伯人与柏柏人之间、柏柏尔人不同支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柏柏尔人谱系复杂、迁徙频繁,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不同部落的柏柏尔人出现过不同的教派选择。逊尼派、什叶派...  相似文献   

13.
贤清 《法音》2012,(12):61
本刊讯11月9日至12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应邀赴美国出席"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并作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性"的主题演讲,期间还应邀为参加第三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展望论坛"的中国留学生们做了题为"佛教与儒耶文明"的主旨演讲。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联合国经社部及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召开,来自中国、北美和联合国各有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就"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五场儒家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日本博多栉田神社的祗园山笠祭是日本国三大祗园祭之一.在日本,"山笠"一词的使用始于博多祗园山笠祭.在中国,"山笠"一词意为禅师的法器"笠".本文通过对博多祗园山笠祭起源说的考证,指出中国禅宗"山笠"对日本神道"山笠祭"的影响,阐明日本神道"山笠"源于中国禅宗"山笠",是由留学南宋"禅院五山"之首径山寺的日本禅师圆尔辩圆(圣一国师)借用到博多祗园山笠祭中.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5月20日至23日在人文底蕴深厚的山东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来自国内外的1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以《危机·期盼·伦理·责任: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5月21日下午,尼山论坛安排了以"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之中国经验"为主题的明湖高端对话。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在  相似文献   

16.
<正>《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一书,收录于朱汉民主编的"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第一辑,为作者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版,曾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生死、出处两大主题出发来讨论明清鼎革之际的刘门师弟子的学术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从学术谱系、交游以及学术异同两方面阐明刘宗周蕺山学的建构,并从蕺山学的统合性、《人谱》与证人改过之学等方面来梳理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张履祥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陈确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黄宗羲与蕺山学的继往开来三大方面来分析蕺山学派的分化;第六章以全祖望对蕺山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作为讨论蕺山学派的终点。  相似文献   

17.
正湖州市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考察时,对湖州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地位进一步给予明确,还对湖州提出"乘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指示要求,为湖州开展生态寺院建设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乾嘉之际白莲教起义的历史地理背景、白莲教"襄阳教团"之地理分布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襄阳教团"的地理分布分为襄阳城与樊城附近,以三合镇、双沟为中心的襄北平原及以黄龙垱为中心的襄东南低山丘陵区三大块地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空间结构可分为直接影响区域、间接影响区域及联系交流区域三个层次.直接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又可分为最高中心地、二级中心地及三级中心地三个层面.在白莲教的传播与空间扩散中,经济-贸易流动体系、短距离的移动及长距离的移民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襄阳教团"中的经济-贸易体系与行政区划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尽相符之处.  相似文献   

19.
正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珏山在东汉时就被辟为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是北方的一座道教名山。珏山又名角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素以险峻、雄奇驰名,被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奇"。珏山还有"中  相似文献   

20.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