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2.
正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诤友犹如良药,诤友犹如忠言。一日,与朋友聊及"知己"的话题,我借古人一句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说是的,但人生更难得的是诤友,而诤友对自己的帮助也会更大,所以更应该说"人生得一诤友足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过失、不犯错误。当然也可以由自省、自查发现并改正,但实践证明,更需要有人指正、有人批评。光靠自省、自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能随时指  相似文献   

3.
周联华 《天风》1994,(7):4-6
二、讨上帝喜悦的活祭 1、圣洁的 保罗的意思是说:活祭就是这么作,这样作是圣洁的,成圣的。你是一个有上帝恩典的人,你因这个缘故,你要与世上的人有所不同,不是外表的不同,而是内心的不一样。你是基督让你成圣的,不管你的身体是干净或不干净,或涂了泥巴在身上,这没关系,我们说的洁净不是外表的洁净,而是内心的洁净。比如这里有个碗,它的外面虽是脏的,但里面是干净的。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作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欲、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来访者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对她的咨询是一个长程个案,这是第五次咨询结束后的督导。督导为一对一的个别督导。咨询师报告了咨询中主要发生的事情:来访者本来一直为自己找工作的事情焦虑不安、自我怀疑,但这次咨询中说自己拿到了四个单位的录用通知,她苦恼的是不知该去哪个单位,在考虑去哪个单位时对自己有深刻的反思。督导老师说:"听上去来访者是一个注重自省的人。如果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7.
消耗美丽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美,然而在得到之后,在一段时间过后,他内心对于那一份美也就变得麻木了,从而忽视了当初的那一份美。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这个男人的内心已经消耗了那一份美丽。人们去风景区游玩,一次或者多次以后,也总会开始忽视景区的美。人们对待美食、衣物等,莫不如此。消耗美丽的人,缺少老僧入定的那一份淡然。他们乐于追求激情,而理解不了平淡。这自  相似文献   

8.
消耗美丽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美,然而在得到之后,在一段时间过后,他内心对于那一份美也就变得麻木了,从而忽视了当初的那一份美。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这个男人的内心已经消耗了那一份美丽。  相似文献   

9.
爱好写作的人总有一些敏感。一旦对生活有了感悟,就免不了一吐为快。在文字面前,我像一个拾荒者,把日暮晨昏碾过的边角料都当做宝贝。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道影、一抹色,都可能对我别有意味。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爱上文学,流连文字,与我内敛敏感的天性不无关联。当一个人与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就必定要在内心为自己设置一个壁炉: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布施社会,对社会服务,利乐有情,勤奋努力,精进不退,就是行菩萨行。《八大人党经》说: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设计中,"留白"这一表现手法具有重要的地位。"留白"并不是"虚无"和"空洞",而是一个能给受众带来无尽回味与想象的美的存在,它以减法的方式给人以简约的意境美,明确且充分地将设计作品的形象和精神等设计信息传达给受众。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的神韵在于其超越了画面中纯粹的"白",而具有一种无穷的意味,从而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留白",不让画面失去平衡,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设计内涵。"留白"不仅是设计,也是生活;"留白"的美不仅是设计的美,也是生活的美。当下设计师只有运用好"留白"这一手法,才能不断丰富受众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合宜的话     
《天风》2020,(11)
正圣经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苹果美,金苹果更美,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更是美上加美!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个人做人成功或失败,从言谈中可见端倪;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必须以言语作为彼此沟通的桥梁。身为基督徒的你我,懂得在言语上谨慎吗?懂得勒住自己的舌头吗?究竟哪些话不该说?而哪些话又得多说?  相似文献   

14.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并以此作为人自身修养,通达内心和谐的重要途径,人与万物及人性自身都能处在中庸和谐的境界中,便是"大美"的境界。室内设计中的元素处理和择取,也犹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性自身的相互对应关系一样,元素之间相融与和谐是实现"大美"和品位的重要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低眉寻清欢     
正王维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句话,唯有中年后方能读懂。人越年长,便会对身边的人与事越来越淡然。朋友有新有旧,手里能把握的感情归根到底是几个人的事,诸如父母、子女、姊妹和爱人。好奇盲目的社交年龄过完之后,越来越对华而不实的社交关系缺少耐性和妥协之心,也越来越坚信,每个人内心的痛苦、辛涩,始终只能自己临渊而立地面对。人越老,越需要一颗老而弥坚的内心。清人吴景旭在文中说:"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我虽  相似文献   

17.
思维絮语     
指责和挑剔真是很容易的事,但你却很难不让别人也来指责和挑剔你自己。人就是这样浑身充满伤口。想得透了使人不致肤浅,想 得开了使人不致狭隘,但人们往往能够做到深刻却难以做到豁达。由此可以证明后者实在是一种高深的极致。有时候清晰是一种美,有时候模糊是一种美。这时,人需要一份安闲的消极,别把这模糊破坏掉。也许此时 你有遗憾,但如果不这样,你会有怨恨。反手取于刃,伤害的是自己。一个成年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倒一个儿童,这个儿童长大后亦可轻而易举地打倒当年的成人。在这里,强有力的不是体力,而是时间。人在童年总是努…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熹十分重视个体道德修养,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明义理以修其身"方能造就自己良好的内在品性。在个体应该如何"以德修身"方面,朱熹提出了"居敬"、"穷理"、"自省"、"渐进"、"重行"的道德修养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  相似文献   

20.
正庄子曾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他们不做任何的伪饰,向他人真诚袒露,不遮不掩。不论是衣着、谈吐、表达或是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亦不是为了掩饰,而是为了真正找到自我。朴素的人值得亲近,因为他们内心清澈透明,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