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思生辉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我越来越喜欢苏轼这两句诗了。静坐,思易至。在幽静的沉思中,我们的内心会把过去和未来衔接在一起,会让生命的细节盈满绿色,正如树木浸润在春雨的夜里,弥漫着一种灵魂默默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曾说:“静坐这项工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王阳明和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卷,第300页)宋明诸儒有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读书学道与静坐养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善养生者,学道读书亦为养生;善治学者,养生静坐均可治学。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回事。所以,理学大师朱熹对学生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忠不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明儒高攀龙《水居》诗云:“兀兀日跌坐,忻忻时读书。”清儒梁章矩更是…  相似文献   

4.
信任的力量     
杨云利 《天风》2007,(4):38
读书之时,看到一个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我愿与大家分享,愿我们心灵共鸣,一同思索,信任何其宝贵,其力量何其伟大!故事告诉我们:有一个劳改犯人,在外出修路的过程中,在路上拣到了1000元钱,他不假思索地将钱交给监管警察,可是,监管警察却轻蔑地对他说:“你别来这一套,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贿赂我,想换资本减刑,你们这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的文人中,无论是文学家、思想理论家,还是医学家,活至六、七十岁,甚至八、九十岁高寿者,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养生方法,这对我们后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一、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二、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5)
<正>我在读书会上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经典,经典的阅读属于深度阅读,可以让我们用心去读、去领悟,这必然有助于我们的生命成长。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离开阅读,我们几乎无法获取必要的生活资讯。本文所说的读书,也是阅读的一种,却不同于获取生活资讯的阅读。说到读书,杨绛曾有一个比喻。她说,读书就像访友,甚至比访友更方便有效,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拜访,随时可以中断,觉得有益就多访,无益就再见。2013年春天,金陵协和神学院图书馆创办了。一个读书会,  相似文献   

7.
偶然地,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计算生命》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是苏轼的:“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文章作者解释说:“宋代文学家苏轼,平时喜欢静坐看书,而且,一坐就是半天。”这显然是对苏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包智敏 《天风》2009,(8):46-47
不知从何时起,教会内有人反对读书,认为读一本圣经已经足够了,可是保罗不是这样。保罗读"皮卷"(圣经)也叫提摩太把"那些书"带来阅读(参提后4:1 3),可见,有效的牧养需要传道人多读书,信徒的成长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会,常听有人说"读不懂圣经",以此作为他们不再读圣经的理由。其实我发现,这种声音有很大的虚假性,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人缺乏读圣经的勤奋和勇气,却以圣经"难理解、读不懂"为借口而不去读。喜欢读书的人很多,但喜欢像圣经这类能释放道路、真理和生命之书的人则很少。  相似文献   

10.
无事此静坐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相似文献   

11.
无事此静坐     
正读到唐代王昌龄的《宿裴氏山庄》——"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喜欢"静坐"这两字,有一种任外界人潮拥挤,我自觅一段清幽时光,沉淀自己,静待花开的意境。静是难的,所以胡兰成说桃花难画。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他曾在日记中坦言,内心"素有忿恨不顾之习,偏于刚恶,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而修心初见成效后,曾国藩说:"心动则神  相似文献   

12.
<正>"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是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里的一句话。而我们道教的核心思想也是"无",讲究"无为"。凡夫俗子之所以是凡夫,都是"有事"的,都是被妄想执著这些"事"束缚的,即使是丛林这种清静之地,心灵没有经过打扫的人到了丛林也还是有事的,所以就要修行,把有事变成无事。无事的丛林,必是人人都有修行的丛林,所以无事就兴盛。  相似文献   

13.
人如其读     
正"人如其读",是成功学鼻祖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成名作《自助》一书中,告诫世人的读书箴言。将"其所读"与"其人"等量齐观。意在解决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怎么读?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对"圣贤"书,跪着读还是坐着读?跪着读,一概仰视"圣贤",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这样读,结果是读成只懂应声的腐儒;坐着读,一讲科学与平等,就会质疑。  相似文献   

14.
正古往今来,有不少寓意深长的尊老敬老咏老联,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思。这联寓意是,禽兽都有"孝敬""报恩"的本能,人若不孝敬、报恩老人,则连禽兽也不如。读之品之,怎能不受到启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下面所说的书是指值得精读的书。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  相似文献   

16.
催人奋进的读书联李春碧,李洪金近日重读江泽民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讲话,深感读书学习意义重大。由此令笔者想起些许内涵深遂、富有哲理、催人奋进的读书对联来。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读书著称于世。古时有这样两副烩炙人口的对联:“祖宗传克勤克俭;子孙法唯读唯耕...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辈子都在修为。修身养性极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关于读书,后来和他成了忘年交的爷爷给过他和学校不一样的教育:"学堂那些书读下去是有用的,像盖房子砌墙角。"但砌墙角不等于盖房子,"盖房子要靠以后不停读课外的书。""有的读书人蠢,一辈子砌墙角,一间房子都没盖成。"爷爷所说的读课外书其  相似文献   

18.
正有句话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所谓人间事,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你恩我怨、流言蜚语甚至那些捕风捉影的是是非非。可是,谁要是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是君子、圣人。有人说,我不做君子、圣人,那我就可以说说了。那也不行。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一不小心,你的一句话就可能带来一场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奇与正     
正《老子》57章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关于"奇"与"正"关系最显豁的表达。战争贵"奇",这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很好印证。孙武在《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大约就是  相似文献   

20.
夜思记     
正阳策我年少时候被人无端整了,会立马翻脸,后来晓得沉住气,可心里还想着伺机讨还。故而我那时格外喜欢"绵里藏针"这个词。来人若不加触犯,自然柔软爽滑;若敢用力捏下去,钢针自会扎进肉里。正契合佛家所说的"业缘自作"。《倚天屠龙记》中有个高僧空见,武功高,佛法更高。面对谢逊这个杀人狂魔,或将其击毙,或废其武功,除一恶,救千万无辜,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