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个豆腐     
正中国人发明了豆腐,这一点确凿无疑。尽管,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偶成的典故不太可信,但至少在宋朝,豆腐已然普及。中国人对豆腐的厚爱也由来已久,若不然,不会把豆腐和著名美女并列一起,取名"豆腐西施";更不会把占女人便宜说成"吃豆腐"。试想,"吃豆腐"换做吃别的,  相似文献   

2.
抱守的态度     
正听说孔子是求教过老子的,以至于中国学术两派在后来争执其中有无时而闹得不欢而散。道家、儒家各成经典其实还有很多的微小细节。孔子热气腾腾地来到老子门前求教,老子很内向的一个长者,而孔子当时年纪还不算大,应该算是"子生也晚"。老子对孔子的话不多,但却耐人寻味:"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在老子的心里,抱守最大的东西就是"道"和"自然",告  相似文献   

3.
信仰的落点     
悟凡 《法音》2019,(4):68-70
正禅法是心法,自古以来就这样讲。为什么说禅是心法呢?一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祖师也说,"千尺丝纶方垂下,一波才动万波随。"说得似乎很高妙,实际上不离贪瞋痴三字,于我辈而言,"无"是多么不易,"无挂碍",方称"平常心",方是"无杂相"。自性本来平等,因之而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平等的,也是圆满的。然而众生生来不一样,因为不一样而有差别,因为差别而有种种对待,善恶有无、多少是非、人  相似文献   

4.
倪光道 《天风》2005,(3):26-27
有些弟兄姊妹总觉得生命之道太奥秘、太抽象,不容易听懂,也不容易遵行。其实,如今这真道的奥秘已经显明(参罗16:25-26;西1:26-27),不再抽象。约翰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不言而喻,这是指道成肉身的基督,已经将看不见的神"表明出来"(约1:18)。所以,我们这些因信得着基督生命的人,也要"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6)。  相似文献   

5.
生动的重复     
正一位同事抱怨说:"咱们这工作可真是太单调了,三年送一届学生。一轮一轮地重复,教材都熟得倒背如流了。以后的日子,我就得三年三年地重复着过,想想都觉得没意思。"听完她的话,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同事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觉得单调。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也丰富多变。即使是重复同样的教材,教学的整个过程却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是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7.
孟子曾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荀子也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凭借这些本能去承受外界的种种刺激;同时,外界的种种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本能的种种反应.如果感觉是舒适的、愉快的,这便是快感了;如果感觉是不舒适的、厌恶的,就是一种不快感.德国美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把"快感与不快感"看成是"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  相似文献   

8.
单渭祥 《天风》2005,(2):40-41
许多人因为从教堂里出来,他的生命焕然一新,犹如平淡无味的"水"变成了香飘万里的"美 酒"!礼拜堂是启发真、善、美的地方,它叫人瞻望永恒的事物,不再斤斤计较身外之物--"我信了就行,何必一定要去做礼拜?" "我们不加入教会,不去做礼拜,不一样可以做基督徒吗?"我们在家庭里祈祷读经,不一样可以吗?"我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礼拜!"教堂里听道没劲!"以上都是一些人不想去礼拜的种种"理由",也许大多数基督徒不会同意这些看法。但作为基督徒,对于礼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确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胡适认为先秦无法家,但一般人不同意他的看法。从语言与历史的角度看,不能认为他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先秦"法家"之内容太复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儒法相对"晚出,儒法关系乃历史构造而成。儒法对垒的模式,是20世纪的产物。"新法家"的概念早于"新儒家"的概念,而新儒家对法家也有所肯定。从新法家的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的评法批儒运动的过程是法家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扬法抑儒的倾向与现代的富强追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效法圣母     
圣母玛利亚是天主之母,也是我们的母亲。她的圣德超群出众、诸德全备,是我们生活的光辉典范。我们当恭敬、爱慕圣母,效法、学习圣母,做圣母的孝子孝女。也许我们已把圣母看成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圣者。是的,圣母是天主特选之人,自有天主所赏种种特恩,这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但圣母也如同我们一样是一个人,,她在世时曾过着平凡的、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她之所以成为至大的圣者,也是通过努力修德而成  相似文献   

11.
"爻"字臆说     
本文对《周易》中的"爻"字作诠释。作者认为"爻"字是由两直线相交的"十"字,作旋转成"×"后,撤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字的生成及"爻"字与"十"、"爻"字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相似文献   

12.
善缘可求     
夜晚闲来无事,偶翻丰子恢先生的《随笔》,不期然地看到这么一段文字:“顽童一脚踏死上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太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读罢,为之一震。丰子伦先生并非把人忧天,实乃是看透了人的本性。只因一个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生成,而是由后天的种种熏陶,潜移默化形成的。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雕刻家,他技艺精湛,所刻之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故慕而求者颇多。但就在这时,雕刻家得了一种怪病,他的面目日渐凶恶,…  相似文献   

13.
耶肋米亚先知书18:1—6记载:"上主向耶肋米亚说:‘起来,到陶工家里去,在那里我要让你听到我的话。’我便到陶工家里去,看见他正在转动轮盘。陶工用泥做器皿,若是不完美,他便依照陶工的惯例再做一次,或做成另一个器皿。于是上主对我说:‘以色列人哪!难道我不能像这陶工一样对待你们吗?——上主说。以色列人哪!你们在我手中、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样。’"我读到这段圣经时,感悟颇多,感谢天主之情  相似文献   

14.
正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瓦剌军的俘虏,许多瓦剌人与明朝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一条大鱼,他们岂能善罢甘休呢?大家纷纷要求将朱祁镇处死,也先(瓦剌太师,也是蒙古的实际控制者)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杀还是该留。就在这时,一个名叫伯颜帖木儿的人站了出来,他是也先的弟弟,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伯颜帖木儿说:"杀掉他太可  相似文献   

15.
<正>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太思米"中文译法探讨"太思米"是穆斯林对称颂真主安拉尊名专用的简称。也译"太斯米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以"善"为美,道家以"自然"为美,两家的审美传统各成体系,对美好生活的诠解与践履也有不同。立足于新时代,若是我们能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对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便能在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还没有留意到,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悄然出现了“拼”一族,拼,是什么?不是拼命,不是血拼,而是拼合、拼盘,也就是正在流行的“拼”起来做事,拼车、拼房、拼班、拼卡、拼饭……既节约资源又其乐融融,不完全是精打细算,他们有滋有味的“拼盘”活法也成为了时尚。有首歌叫“爱拼才会赢”,虽然“拼”跟我们讨论的“拼车”、“拼房”不是一个概念,但会赢却是一样的。“挤公交太累,自己买车太贵,打的太不实惠,不如几个人一起‘拼’车最够味。”互联网上,一个个“拼车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把上班目的地设计成一条行车路线,几个或相识或…  相似文献   

18.
太一信仰在先秦一直不绝如缕,至汉代太一信仰可谓达到鼎盛时期,但汉武帝郊拜太一,其原因并非是改造国家祭祠系统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而是武帝渴盼长生成仙的个人愿望使然。故汉武帝以后,国家祭祠中的"太一"逐渐式微,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太一"信仰就此消亡,它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当时道教"守一"思想的滥觞。关于"一"的体认和命名,各家不同,本文探讨的是道教的"真一"思想。历史上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莫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其三,隋唐以后,因道教内丹术的兴起,其内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真一"成为沟通道物关系的中介,发明"真一之气"成为内丹修炼的关键。"真一"思想的发展,体现出古老的"太一"信仰巨大的生命力,其名目在各个时代或有不同,但其主旨却是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张再林 《学海》2014,(1):140-149
由法家学说所大力推出,并为历史上种种中国专制主义理论所阐发的"势"的概念,一如中国哲学中很多重要概念,实际上同样是通过一种中国式的"上下其行"的方式得以最终确立和证成的。也即它之上升为"天道"的形而上学化,同时又恰恰是"下学上达"地以回归我们形下之身为其路径。这使在中国语境中,无上的君主之"权势"实际上与优位的男性之"阳势"互为发明,并使中国思想史上,权势之升降与阴阳之消长无独有偶地理论对应。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导致了有别于西方式的"建构论"的一种中国式的"体现论"的权力理论的发现,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而步出"阳具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向一种更为全面的"阴阳和合"的人类生态政治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并依次展开。太一非名,实属强名;道亦非字,应为强字。名字从无到有,万物由生到成,名字的界限即生成的界限。只有从名字的有无出发,对名字定义以及名字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太一生水》中万物生成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