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考题     
正20世纪20年代,一个年轻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东京街头,他想要为自己寻找一份工作。后来他看一个招聘广告,说是一家保险公司要招聘业务员,他就来到了那家保险公司,他敲了敲经理的办公室门,被允许进入后,小伙子礼貌地问:"您好,这里是招聘办公室吗?"经理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说:"不好意思,这里不是你要找的地方。"小伙子再次核对了一下办公室门  相似文献   

3.
王三元  董国范 《天风》1994,(2):14-15
神为了完成救赎,正在不断地做他更新的工作。他更新历史,他更新每一个蒙救的人,他更新教会,他也更新宇宙万有。直等他一切旨意成全,那时,他要宣称他的荣耀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5) 我们既然与神同工。  相似文献   

4.
阮籍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认为,阮籍从不议论他人是非或评论时政,他鄙弃名教标志着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研究表明,阮籍不但用行为的方式"议论"别人,而且用文学的形式针砭时政;他表面上鄙弃礼教,但礼教思想在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他"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为趋步老庄,而老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从魏晋士人思想演变的脉络看,阮籍思想是士人思想宗教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随遇而安》。他曾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在他看来,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曾几何时,我感觉随遇而安是个"消极"的词儿,后来才发现,随遇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在他下放劳动时,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公和艰苦"。而在汪老先生看来,他和农民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  相似文献   

6.
福柯的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从1970年到1980年,福柯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构成了他晚期关于自身实践的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福柯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言论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来探索一种新的关切个体自身的伦理学之可能性。他的早期考古学描述的结果就已经是一幅谱系学的图景,而谱系学更侧重于对这个图景的解释和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此外,这位思想家在他早期对"作者"这一范畴的态度与他本人的做法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之处,我们也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一(《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45页)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同上书,第35页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同上书,第271页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具备直接功能目的的建筑成为主流,"功能主义"思想在当时逐渐得势,占据空间设计思想高地。"功能主义"这一空间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只要功能不变,形式也就不会变"。在沙利文看来,建筑功能是具有确定性的,例如谈及住宅,一定要先想到通风、光照、卧室客厅分布等具体而实用的问题。"功能主义"主张建筑的设计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要规划和满足建筑的功能之后,才考虑与之相吻合的形式外观,从而达到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在"功能主义"的众多拥趸之中,包括后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勒·柯布西耶等,甚至当时的博物馆建筑实践者,也都强调博物馆空间中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一批又一批强调功能价值的博物馆建筑落成。  相似文献   

9.
自我认知他者的过程是直接的,还是依赖于某个中介,这一问题构成了他者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胡塞尔在其经典的他者构造理论中预设了两种中介性:"以自我为中介"以及"以世界为中介"。托尼森等人认为胡塞尔的这两种中介性均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检讨了托尼森对胡塞尔的批评,澄清了以自我为中介和以世界为中介分别导致的不同难题,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对中介性概念的强解读和弱解读,并就后者辩护了胡塞尔他者理论的认识论路线。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5,(1)
中国文明的轴心突破不仅体现为对政治的道德批判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普遍主义,同时也体现为对道德的历史与文化有限性的批判,其代表就是庄子。以其"方外"的概念,庄子拓展了中国思想者"出离"的想象空间。他拒绝以宇宙秩序神圣化任何现世秩序,提出以"无为"暴露、干扰乃至化解权力的有为。庄子的政治思想既是轴心突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轴心突破的自我否定。作为轴心文明自我反省的产物,庄子思想为知识分子确立了一种生活范式,形成了"公民不服从"的一个中国源头。  相似文献   

11.
<正>那一年,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有一次我们带他去商场购物,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就有一次抽奖的机会。儿子因为看中了摆在桌上动物形状且带有漂亮羽毛的笔,便主动请缨要去抽奖。他摸出一张奖券刮开一看,竟然是一等奖——一套青花瓷的8件套餐具!负责开奖的小姑娘笑着说:"小家伙挺厉害啊,今天一个下午也就两个一等奖,你就摸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  相似文献   

13.
陈旭 《思维与智慧》2002,(12):26-26
《你能当总统》一书的作者鲍勃·摩尔是在美国动机激励教育领域享有盛名的杰出人物。可是,他在上大学时第一学期的5门课程考试中竟有3门不及格。当时,他自卑地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并为此弃学离校。后来的一个念头改变了摩尔的行为,他扪心自问:“我为什么只看到自己失败的一面,而不去看自己成功的一面呢?”他认为自己既然已通过了两门考试,那就一定能通过更多的考试。于是就重新回校,而且以后的考试中再也没有不及格。摩尔的经历使我们感到,人要有所作为,重要的是必须改变不良的自我意象。不良的自我意象,是阻碍一个人进…  相似文献   

14.
于海澄 《天风》2004,(9):39-39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镜子,谁不知道!" 我的朋友却说:"这就是生活!"举座皆惊!他看了看大家惊疑的目光,面带微笑地说:"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  相似文献   

15.
余玥 《世界哲学》2016,(6):21-32
20世纪后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其自我更新的运动。考察它与后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如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和后现代诸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这些互动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意义,可以看出这一自我更新运动具有五重重要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并不是一个内在封闭的传统;它并非必然是保守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学、或只关注抽象概念的"观念论";其自我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扎实地重返文本;其目标之一,在于通过参与诸当代讨论和解决诸当代问题,重塑现代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北宗神秀禅学思想不同于南宗慧能禅学思想,神秀注重修持过程中的逐渐修证、逐渐开悟。同时,他也吸收般若学中的心性思想,注重"观心"的修持思想。从理论上来看,他提出了"心"为根本,万法不过是遮蔽在心上的染物而已,要离染得净、返归内心的澄明世界,就必须以心为本、以物为用,他以体用关系的方式论证了禅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北宗神秀禅学思想不同于南宗慧能禅学思想,神秀注重修持过程中的逐渐修证、逐渐开悟。同时,他也吸收般若学中的心性思想,注重"观心"的修持思想。从理论上来看,他提出了"心"为根本,万法不过是遮蔽在心上的染物而已,要离染得净、返归内心的澄明世界,就必须以心为本、以物为用,他以体用关系的方式论证了禅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人要脱颖而出,三招或许就可以了。听说光明眼镜店的店长要升任公司的副总经理,陈述暗自欣喜,自己应该成为新店长了。然而,在店长临走的前一天公布了新店长的人选,不是他却是李立。这下,陈述坐不住了,他去了总公司,总经理明白他是来"讨说法"的,说:"是的,你是光明眼镜店唯一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而李立连本科也不是。先不说这些,请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一些画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符号互动论与儒家的“自我发展”思想异同的比较.两者都认为自我的发展必须有“他者的参与”,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相同的反应,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媒介,人的行动可以被语言描述所替换.儒家却认为:人与人、人与物无需经由语言的媒介便能互相感应;修养境界的差异使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不同的反应;行动示范对于自我修养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为根本.此外,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对于“自我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的看法也有差别.符号互动论声称:随着自我的发展,他者的观点会被组织成一个互相关连的整体;自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一个人能够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则认为自我发展的意义是要调节和转变社会生活的秩序,所以儒家是按照一个人所能调节和转变的群体的规模来划分自我修养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一进门,他的头不小心被狠狠地撞到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用手揉搓自己的脑袋,一边有些恨恨地看了看那扇比他身高略要低矮的门。没想到,出来迎接他的老人恰好看到这一情景,老人看到他这副有些滑稽的模样,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人生哲学。"正如富兰克林后来他自己所说的,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功绩卓绝的一代伟人,跟他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诲当作他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