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书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粹集成,其中贯穿着中国传统的"治道"思想,体现了儒家圣贤政治的逻辑规律.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治道"双重含义的基础上,将儒家政治的特征概括为圣贤政治,并提出儒家圣贤政治的逻辑体系是以道为体,以仁政为相,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为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韩国退溪李先生(1501~1570)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与其说是大学者,不如说是大贤人。学者多务为人之学,汲汲于向外奔驰,不暇顾亲切功夫,退溪先生则孜孜于圣贤为己之学,以治心为本,终生在日用践履上做功夫。其为学的规模甚大,"宁学圣人而不至,不欲以一艺一行成名。"①素以"学不践履,虽有所知,奚贵"②自励。读儒家圣贤书,"经传子史靡不博观,然自少用力于《四书》《五经》,而于《四书》、《易经》为尤深,往往皆背诵不差"。③"二十岁读《周易》,讲究其义,殆忘寝食"。④十九岁读《性理大全》,自谓"《性理大全》中《太…  相似文献   

3.
黄幸平 《天风》2012,(4):59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一本"小书",一本"大师"写的"小书"。之所以说是"小书",意思是这本书不厚,篇幅不长,不需花太长时间就能读完。书名,《做个真门徒》;作者,神学大师斯托得。哲学家罗素有本书,书名叫《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很多人受其影响就以为所有宗教都是虚假有害的。若干年后,斯托得以"我为什么是基督徒"为题讲了几场道。后来他将讲道内容编写成书,就是这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样的人当得起人文大师的称号?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师?大师的风范给人们留下什么启迪?读了林坚著《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大师》)一书,得到不少启示,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感悟。所谓"人文大师",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并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他们学识渊博,造诣高深,学贯中西,会通新旧,视野开阔,卓尔不群,做出了开创  相似文献   

5.
美学问学记     
正当接到《美与时代》杂志约稿的时候,我颇为踌躇。所踌躇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个人来说,我的那点所谓的成绩其实没什么可称道的;另一个方面是自己对学术自述该怎么写没有把握:个体的自述是如何可能的?斟酌再四,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理由来写这个问学的自述。这个理由就是:姑且把这个自述作为一种问学的个案供述出来,以求那些将会读这个自述的学人检讨。一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文革"十年中度过的。那十年基本上处于无书可读的饥渴状态。但我之所以要从这个年头开始这个  相似文献   

6.
一滴水与一粒火星,一个是"湿",一个是"燥";一个是"浇"灭火的,一个是"烘"干水的。水滴与火星,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它们之间怎么可能相互转化呢?一滴水又怎么可能化作一粒火星呢?然而,据科学家考证,历史上确有一滴水引发森林大火的事。那么,一滴水又是怎么化作一粒火星而引发森林大火的呢?在通常的情况下,附在叶面上的水滴,是不会化作火星的,但在阳光充足的晴日,如果水滴附着的树叶,那叶面上长着一层绒毛,那绒毛就会把水滴"挑"起来,使水滴悬在叶面上,与叶面形成一定的距离。这时,当阳光穿过透明的水滴,  相似文献   

7.
刘蔚然 《学海》2014,(3):213-216
<正>什么样的人当得起人文大师的称号?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师?大师的风范给人们留下什么启迪?读了林坚著《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大师》)一书,得到不少启示,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感悟。所谓"人文大师",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并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他们学识渊博,造诣高深,学贯中西,会通新旧,视野开阔,卓尔不群,做出了开创  相似文献   

8.
    
正——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大贡献--访蒙培元研究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您的<情感与理性>一书最近已经面世,书中您注重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阐发中国哲学的特质.但一段时间以来,哲学界对中西哲学之间能不能比、如何比等问题似乎还颇有争议,近来又有"回到中国哲学自身"之类的主张,对此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10.
聿车 《天风》2011,(8):53-53
像"窃书不算偷"一样,古代有人曾以"读书"来掩盖"偷"的本质。今日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盗版的出现。有些人在追求"知识"时忽视了他人的"产权",而不少基督徒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神,哪有个人的"产权"?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支持"盗版"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本期中两位同工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1.
紫晶 《天风》2011,(8):52-53
像"窃书不算偷"一样,古代有人曾以"读书"来掩盖"偷"的本质。今日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盗版的出现。有些人在追求"知识"时忽视了他人的"产权",而不少基督徒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神,哪有个人的"产权"?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支持"盗版"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本期中两位同工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2.
<正>神对其儿女既有"爱"也有"管教",且就是因为"爱"才会有"管教"谈到惩戒,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平衡爱与惩戒?一个讲爱的教会,怎么适当地实行惩戒?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制度来规范,失去规范的教会容易偏离神的正道,而在规矩与制度中间必有惩戒的条例作为警戒。  相似文献   

13.
刚刚过去的2020年,似乎令大家都难以欢喜快乐起来。年初疫情、北方冰雹、南方洪水、云南蝗灾……生命有挑战,生活不容易。最近读圣经,"欢喜快乐"这个词深入我心。《和合本》圣经中有32个"欢喜快乐",除了6个指的是不太好的意义,其余26个都是好的意义。如《以斯帖记》中,犹大人靠神战胜哈曼计谋,因得胜仇敌而"欢喜快乐";诗歌智慧书中、大小先知书中,神的子民因得救恩而"欢喜快乐",因神赐福而"欢喜快乐";还有《启示录》中,最后大结局的"欢喜快乐"。不容易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我们该如何欢喜快乐呢?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来,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圣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16.
人生犹如一本读不尽的"巨书",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和魅力.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带有个性化特征,我们不可能要求一本思考人生哲理的书涵盖和包容所有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作者在其著述中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5)
<正>某人嗜赌,债台高筑,走投无路,忽然想起妻子的话"神的话是脚前灯、路上光",想必能为他指明方向。于是,匆忙拿圣经来读,希望自己能绝处逢生。可厚厚的一本圣经,哪节能为自己指明方向呢?于是他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一边随便翻开,用手指着某节经文。心想,这必是神要给自己指点迷津的。可是,睁眼一看他傻眼了,因为那经文说:"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太27:5)他想,上帝怎么能让自己去自杀呢?不行,得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与"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词,也是当下文化的关键词.在三亿多的网民中,很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从"吃过没有"变为"魔兽了吗"抑或"摘菜了没有",网络虚拟生活已经成为国人乃至世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二十年前美国学者迈克海姆写过一本关于虚拟实在的书,大约十年前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虚拟实在"的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网民数量稀少,所以他的书和这场讨论未能引起社会轰动并深入持久下去.如今恰逢读网时代,我们重拾"虚拟实在",重新探讨它的形而上以及与"虚拟"的区别与联系,因为它是我们在谈及当下文化时绝不能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筮法》篇中某些字词文句的释读意见与整理者以及几位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如第一节"死生"中"一卦亢之"的"亢",整理者训为遮蔽,我们认为似可读为"梗",解释为阻挠、作梗;第十五节"小得"中的"于公利贫"中将"公利"解释为邦家公室的利益;将"此"读为"疵",解释为日月食等灾异现象等。同时,对《筮法》篇中"爻象"一节数字爻的取象和劳、罗二卦的取象依据进行了一些推测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宗周依傍经典诠释提出"慎独说",建构出一套颇有新意的心体学理论.他劝导儒士读书治学,将求吾心与读经典有机联结成一体,并因"得心"之故,将朱子设计的读"四书"次第进行了改变,且重释了"虞廷十六字".通过深入解读《大学》《中庸》等文本,刘宗周又将"慎独"发挥为"诚意",提出二者互为本体工夫,在"心性归一"的理路中,大力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