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炙热的沙漠,水分摄取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所有生物都想尽办法找水喝时,有一种蜥蜴却静静地看着,因为它从来不为喝水烦恼,因为它从来都不喝水。这种蜥蜴就是澳洲棘蜥,长度大约是20cm,可以活上15~20年,并有着像着怪物的外表,全身上下充满着棘刺,就像是会走路的仙人掌一样,还有着先进的皮肤迷彩,可以随着太阳日照角度不同变色。有趣的是,它舌头细长,只能黏着小昆虫,就算走过绿洲,也不喝一口水,难道说这种生物真的不用喝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作为灌木植物,它们虽然一般只有三四米高,外形也不出众,可是梭梭树丛顽强挺立,迎风顶沙,给沙漠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沙漠独  相似文献   

3.
正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名叫沙漠蒲公英。从表面上看,这种蒲公英与普通蒲公英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株不太茂盛的主干上,舒展着几根细小的枝叶,上面顶着几朵像绒球一样的小花。别看它的外观不怎么起眼,但它的耐旱能力却比普通蒲公英强无数倍,即使长年不下雨,它也不会因此而死掉。众所周知,沙漠气候十分干旱,年降雨量非常小,一般的植物很难生存,而沙漠蒲公英却能  相似文献   

4.
正以色列沙漠地区有一种绿色植物叫沙漠地黄,它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可以长出硕大的叶片,开出美丽的花朵,为荒芜的沙漠增添了少有的亮色。沙漠地黄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奥妙在于它自身有一套自我收集微弱水汽并进行灌溉的生物系统。它硕大的叶子上面有一层蜡状物质,叶片紧贴着根部四散生长,叶子表面疙疙瘩瘩,而且有许多"沟壑"……别看它其貌不扬,但每个特  相似文献   

5.
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对于沙漠地区的植物而言,充分利用稀缺的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减少自身水分的散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生存策略。为了对抗干旱少雨的气候,荒漠植物可谓各显神通:有的叶面角质层增厚,气孔缩小且下陷,从而减少蒸腾作用;有的叶片很小甚至无叶,仅凭绿色的枝条进行光合作用;有的树干膨大,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天,大象、猎豹和骆驼决定一同进入沙漠寻找生存的空间。在进入沙漠前,天使告诉它们,进入沙漠以后,只要一直向北走,穿越沙漠后就能找到水和食物。进入沙漠以后,它们发现沙漠比想象中的要大多了,地形也更复杂。最为要命的是它们进入沙漠不久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哪个方向才是北。大象想,我如此强壮,找不到方向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肯定会找到水和食物的。于是,它选定了它认为是北的方向,不停地前  相似文献   

7.
低调与张扬     
正曾经在安哥拉的沙漠中,见到过一种神奇的植物。它两片硕大的绿叶淡定地躺于砂砾之上,与平时熟知的沙漠植物大相径庭,诸如骆驼草、仙人掌之类,为了活命,绝不敢拥有如此硕大的叶片。这种植物的张扬,让我感觉不可思议。向导说,这种神奇的植物叫百岁兰,又称百岁叶、奇想天外、二叶树,因其寿命长达百年而得名。百岁兰之所以敢拥有硕大的叶片,归功于它那隐匿于地下的发达根系。主根又直又粗,可达  相似文献   

8.
正死亡谷位于美国莫哈维沙漠与科罗拉多沙漠生物圈保护区内。因为地势低,加上内华达山、帕那敏山以及阿加斯山三座山的屏障,由太平洋吹来的海风所挟带的湿气几乎无法到达谷内,所以降雨几率微乎其微。在太阳的照射下,地表沙土和岩石将热浪反射,一波又一波热浪在谷底来回盘旋、积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直至50多度。死亡谷是世界最热的地方,植物几乎无法生存,种子在这里失去了萌芽的机会。即使春天来临,这里也是一片死寂。2015年  相似文献   

9.
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道德意义是阳明学得以建立的基石,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对于阳明学来说,良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因此也应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良知的道德意义。王龙溪以"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来解说良知,指出良知的道德意义源自良知本体的"虚",即舍弃"人欲"所带来的对于对象性存在的扭曲,使得对象性存在能够在良知的"观照"之下,成为其自身,这即是良知之本体论意义上的呈现。在人的真实生存经验中,这一良知的呈现源自人的孝亲之爱。孝亲之爱正是在生存体验中,最为先天的舍弃"自身",充分尊重"对方",良知充分"呈现"的时刻。  相似文献   

10.
正在广袤的自然界,生长着一种全身有刺、外形长得像纺锤的植物,它就是苍耳。苍耳是菊科植物,身上长有刺,刺呈弯曲倒钩状,形如刺猬。苍耳最喜欢挂在经过它的各种纤维上,比如动物的毛发和人类的衣服上,是令人讨厌的一种小果子。丑陋的外表,果实有毒,再加上没有观赏的价值,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使得农人们在野外砍柴、放牧时,常常会避开它。苍耳虽然令人讨厌,但它却可以抵抗干旱,是开拓荒山野岭、  相似文献   

11.
正驴子曾经两次去沙漠旅行,差点被渴死饿死和被野狼吃掉,幸亏被骆驼搭救,这才捡回一条性命。"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每次外出,不管去哪里,驴子总要在背上驮上很多粮草和水,还不忘驮上一根大木棒防身。驴子得意地称之为"出门三大件"。有一次,驴子要去南方旅游,临行前照例把"三大件"驮在背上,东西多得腰都快被压弯了。山羊和老牛见了,都说它去的是南方不是北方大漠,没必要带这么多笨重的东西。但驴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蜜獾是一种生活在沙漠、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的动物,它适应性极强。蜜獾体格较小,但是非常狡猾,并凶猛好斗。蜜獾能知道人和动物的弱点,轻而易举攻击对手的最薄弱处。它还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能杀死比它大数倍的幼年尼罗鳄。有剧毒的眼镜蛇见到蜜獾也会逃之夭夭,因为蜜獾对毒液有免疫功能。就是比它庞大的动物惹到它,蜜獾也会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它被誉为动物界中的"战神",曾以"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14.
正1993年,古董商人威尔逊在波士顿的垃圾箱边上捡到了一幅名叫《露西在花田里》的诡异画作。一开始,威尔逊只是对这幅画的画框感兴趣,想把画框捡回家。而威尔逊的好友莱利看到后,向他买下了这幅画并摆放在家中,对威尔逊说道:"它不是一幅杰作,但很特别!"莱利的话让威尔逊感触颇深:一幅画难道非要被艺术的条条框框所约束吗?让人从中感到幽默、快乐,难道不好吗?后来,他们决定专门收集这样"特别"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见证"概念既极为重要,又备受阐释者的忽略与误解,它多半仅被视为日常此在通过某种现成的经验(畏、良知)而证实了自身能够本真生存的可能性。但从该词日常语义而言,"见证"既意味着"证实",又意味着"生产"。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单纯地对"久以揣度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证实,更是一种以被"其所见证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决定的方式生存之实行;不是日常此在证实到、观察到本真能在之可能,而是下了决心的此在"生产"了自身的本真能在。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一个现成可得的现象,而是一个有待发生的本己事件。  相似文献   

16.
正黄瓜黄瓜为何叫黄瓜?它长得一身翠绿,与"黄"实在不搭边。据《植物名实图考》,黄瓜刚摘下来时因全身多棱多小刺,名"刺瓜"。又因它是在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又叫"胡瓜"。后为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为何改名"黄瓜"不叫"红瓜""绿瓜"呢?因它老熟后会通体变黄,成为黄色的瓜,于是叫黄瓜。可惜它这时已经老了,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真理"问题上立场之改变标志着其"存在"运思的转换,根本说来,这体现在此在(Dasein)之"此(Da)"的意义置换:<存在与时间>中,"此"意味着此在生存论诸环节的敞开;<论真理的本质>中则意味着存在之澄明.由此,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此在之真理"过渡到了"存在之真理",也即是从间接说及存在转移到了直接去说存在、存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正在非洲南部的草原上沙漠里,生活着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猫鼬,猫鼬头尾长仅50厘米左右,体重2公斤左右。它是一种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擅长挖洞。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食肉动物。两只饥饿的狮子正躺在草丛中"守株待兔",  相似文献   

19.
正位于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1814年3月,一支由12个人组成的考古探险队从英国伦敦出发,进入了"死亡之海",并于同年5月带着无数宝贵的考古成果走出了荒漠。他们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有去无回"的死亡魔咒。这支考古探险队的队长名叫詹姆斯,他年过花甲,是一位虔  相似文献   

20.
有生命,便有生命之"患"。由于生命以"身"的方式存在,生命之"患"本质上便是身之"患"。生命之"患"来自于降生生命之"道"以及生命之身所赖以存在的"货"、"名","道"与"货"、"名"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还是生命的摧残者。生命对道的抗拒,对"货"、"名"的争夺,必然招致道的惩罚,造成生命之间的相互残杀。破除生命之"患",保全生命之"身",就在于顺从道的旨意,甘愿接受道给予生命的一切;根除生命生存之外、生存之上的欲望,摆脱"货"、"名"的纠缠,同时,效法天地,"无以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