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勇 《中国宗教》2015,(2):54-55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ism)的称谓。景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原地区。据记载当时景教传播的情形是"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这通常也被看作是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之始。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具体情形,反映在各种写本经书、碑刻、绘画等景教遗存中。尤其是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罗布泊米兰遗址,甘肃敦煌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墓砖是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吐鲁番文书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吐鲁番墓砖书迹的书体分析和砖刻与书丹梳理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在魏碑书法教学中的内在价值,为魏碑书法学习提供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地区佛教遗迹众多,是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世纪末至今,吐鲁番地区的佛教遗迹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对吐鲁番佛教遗迹的考察、发掘资料和最新研究状况,以及佛寺文献考证的分类梳理,总结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各类资料,进行不同视角的探索,深入阐释吐鲁番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抱砖"是流行于陇中(甘肃中部)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新坟立祖时墓券砖的安放仪式。陇中地区的"抱砖"习俗体现了民俗文化因时、因事、因地而变的特征,在下葬环节举行"抱砖"仪式是其独特表现。张传玺先生归纳形成了墓券券文广例,并认为券文中的"直符"即"甲寅日别状"等"轮值主符神仙"。事实上,墓券中的"直符"神应为道教中的"随斗十二神",发挥着奉命保护墓主、镇邪伏魔的功效,而张传玺先生所列举的"甲寅日别状"等实为"时序鬼"。墓券文中"直符"神的书写,经历了由起初对"随斗十二神"的全部列举到后来从中确定四位神祇为岁直符、月直符、日直符、时直符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有关摩尼教的两个问题刘铭恕一、摩尼教白衣白冠习俗之由来库尔班·外力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写本汉文回鹘文辞书残页初释》略谓残页1959年出土于吐鲁番火焰山胜金口佛寺遗址中。残页共十一片,墨书,汉字辞下,是回鹘文译注,似属辞书。其中有一“缟”字。缟字汉字意...  相似文献   

6.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7.
出土佚籍《恒先》的"或"概念及其表达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在传世先秦文献中并不鲜见,尤其是与接子的"或使"说更为一致。用不确定的"或"指代确定存在的"生生者",追寻宇宙万物的终极源头和动因,展现了一个多元、开放性的解释空间,是"或"论的理论贡献。《恒先》的成文年代和接子的"或使"说大体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9窟修建于蒙元统治下的高昌回鹘时期。左侧壁的六字观音经变,主尊为六字观音,两侧各有三身观音,共同构成本地颇为流行的七观音;结合回鹘文文献,可以看出六字观音与七观音信仰在高昌回鹘的盛行。六字观音经变与正壁的弥勒净土变、右侧壁的阿弥陀净土变之间的关系,若从观音信仰的角度分析,即信仰者一方面希望通过祈求观音而得到现世的佑助,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称颂阿弥陀和弥勒而得到来世的往生。但弥勒位于正壁,而阿弥陀却"偏居"侧壁,这可能反映了出资修建洞窟的功德主在选择往生何种净土时,更倾向于弥勒净土。  相似文献   

9.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6,(4):125-128
山东招远曲城遗址出土的齐仲簋,是姜齐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作器。齐仲簋的年代应属周昭王时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齐国铜器。《晏子春秋》有"丁公伐曲城"的记载。齐仲簋在招远曲城出土,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晏子春秋》的记载多属寓言故事,学界一般并不作为史料引用。曲城出土丁公所作的齐仲簋与《晏子春秋》的"丁公伐曲城"的记载暗合,证明《晏子春秋》一书并非都是向壁虚造,也应折射出一定的史影。包括齐仲簋在内的西周齐国铜器,既少又小,与宋代临淄出土的大气磅礴具有四五百字铭文的叔夷钟、镈,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周齐国铜资源匮乏。临朐泉头村春秋墓的发现证实临朐嵩山七宝山是齐国拥有最早的铜原料产地,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代齐国灭莒并占领莱芜,又把这两大铜产地揽入怀中,为战国时代齐国称"雄",甚或一度称"帝",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暖意的附和     
正林教授是我们大学时的网红老师。他学识渊博,知天文、懂地理,简直就是一部奔跑的活字典。最关键的是他潜心钻研心理学多年,深谙各类人群的内心世界。据说,在课堂上,他不但能让同学们在捧腹中快速领会知识要点;在课后,他化身精神导师,又让同学们在希望中重拾对生活的热情。跟他聊过的学生无不豁然开朗,信心倍增。教授姓"林",意为"树木成片",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大树先生"。为了让更多同学  相似文献   

11.
1902-1914年德国人类学博物馆格论威德尔和勒柯克等前后四次来我国新疆进行所谓考古探险,盗掘、切割和掠走大量壁画和文物。仅1902-1903年第一次在吐鲁番高昌故城及附近地区发掘,就掠走46大箱文物。这些文物后来收藏在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可惜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戈壁沙滩上,有一座举世称奇的“地下博物馆“。那里不但保存着大量千年不腐的古人干尸,还珍藏着无数的珍贵文物,它就是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著名的高昌古城北郊,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北,东西长约  相似文献   

13.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船山提出"正心之学不讲久矣",明确主张以"先正其心"为圣学提纲之要;以志解心,持志以定心,提出学者当"以大心正志为本",着重阐发了"志"作为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意蕴。在《大学》系统,尤其是"心意之辨"的分疏中,船山厘清了"正心"的内涵及其主宰下的工夫脉络。船山构建出"正心"作为工夫节目的独特意义以及以之基础的理论系统。从朱子"格物教"、阳明"良知教"、蕺山"诚意教"进一步转进到船山"正心教",再次印证了《大学》对宋明理学范式转换的型塑作用,体现了理学心性论内在接续与转进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郭熙是北宋杰出的画家,其美学思想更为直接地表现在画作上,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赞语.如<图画见闻志>说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1].<墨庄漫录>中也记郭熙"以画得名",并盛赞他的画"雄伟清润,妙绝一时"[2].  相似文献   

16.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17.
郭武 《中国道教》2009,(4):40-41
"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擅长绘画与书法.他的本名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因见证明王朝灭亡,故曾看破红尘而出家隐居;其书画中"八大山人"的落款,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由此而得称绝笔.本人近读民国延寿居士编<青云谱志>,从中得知"八大山人"实际上就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之青云谱(又作"青云圃")道院的兴建者朱道朗,且此人还开创了净明道的一个支派--青云派①,详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由分守湖广下荆南道杨素蕴修、均州知州王民皞等纂的康熙《大岳太和武当山志》二十卷是清代成书较早的一部官修山志,也是武当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该志剞劂不久,所刻即"失于净乐之火",故流传不广,至乾隆九年(1744)分守安襄郧下荆南道王概为新修山志而访辑旧本时,也"仅得山间所藏钞本"~1。此后,该志既罕见流播,亦罕为官私书目所著录,论者多称其亡佚,每引以为憾。最近,武当文化爱好者在北京首都图书馆意外发现该志,不仅卷帙无缺,而且品相完好,洵属幸甚。为公诸同道,兹述其文献特征及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新疆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亚地区交流、内地连接新疆、南北疆交通的重要通道,往来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门户,是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又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于世。吐鲁番地区又在新疆之东翼,首当文化融合之先,所以在吐鲁番地区无论从生活习俗、社会风貌,还是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都铭刻着民族之间长期渗溶的印记,因此在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影响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形态。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是一个以农耕为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字"乐天",当然也还算得上是一个"乐天派",但是真正的"乐天派",当属苏东坡。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于黄州、儋州、惠州,起起伏伏,沉沉浮浮。人生有几度春秋,可以经得起如此折腾?翻开东坡先生履历与年谱,可以看到他一生几乎都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