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淡如菊     
正是花必有色,且大抵有香,可以说,花是植物的升华,花开必为张扬,是花就必不能淡。淡的是人。人淡如菊,其实是菊淡如人。人或有以此意为名者,或曰淡人,或曰淡如,言外隐着一个"菊"字。《诗品》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都是经历后的静水流深、绚烂后的平淡安妥,萧疏如秋林,静闲如秋云,就如爱它的陶令。陶渊明不是开始就归隐的,他在失望后离开了,在那年的东篱,一丛菊安静地开着,像  相似文献   

2.
原文:锺陵尝作神论,其大略云:“世谓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往往显形。夫山神形宜似山,水神形宜似水,树神形宜似树,胡为皆似人耶?或曰:人见之,则似人耳。然则,牛见之似牛,犬见之似犬,岂有此理也哉!“今读此篇,喜仲任先得我心,因废神论。……人之所以畏神者,以畏死耳。涉江,险事也,则谓江涛有神;痘疹,危疾也,则谓痘疹有神。畏死之心迫,而后神明之说兴。知此,则推之火神、瘟司、疟鬼、穷鬼,皆失实之言也。  相似文献   

3.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才华多旦 《法音》2013,(7):44-46
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记载了一尊全能护法神,该护法神被尊奉为"畏尔玛",又称"战神畏尔玛"。据相关文献记载,"畏尔玛"的神性极其广泛,如"遍满天空的畏尔玛;遍满空间的畏尔玛;遍满大地的畏尔玛"等等。笔者在甘肃卓尼县勺哇地区考察时,发现了"畏尔玛"护法神的信仰遗迹,当地人称"化玛"护法神。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初步  相似文献   

5.
正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有了这个基础,此后的  相似文献   

6.
在希腊哲学里,"凯洛斯"(Kairos)一词具有特殊的时间含义,这种含义被后来的基督教神学运用到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中。而在中国哲学里,与"凯洛斯"可以约略对等的汉语词汇是"几"。宋儒周敦颐释"几"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这一词也构成了中国许多神秘学,譬如星象、占卜、堪舆等学问的核心概念。牟宗三把它等同于佛家的"缘起"(Pratitya-sa-mutpada),其实在印度,的确有构成缘起关系的"显现者"(Sambhuti)与"非显现者"(Asambhuti)的概念,而印度教的"瑜伽"就具有联结人与神圣者的功能,从而获得解脱,而其"妙机入微"所借助的正是"凯洛斯",或曰"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源远流长,自夏、商、周以来已形成完整体系,并深入社会各阶层。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也非常重视对天的崇拜,《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儒家经典中有把“天”解释成天命、天理的倾向,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德于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之谓性”、“尽心知性,尽性知天”等。这种天的含义中带有重视天,但更强调人的意味,为饱读儒家经典的士大夫们广泛接受。中国历代统治者也把自己的政权与…  相似文献   

8.
王光耀 《世界哲学》2022,(4):89-100
海德格尔诉诸于无聊与畏这两种处身情绪来开辟通往无的道路,但又区分出了无聊的三种形式与畏的两种形式,这便使得无聊、畏与无的关联变得复杂起来。基于此,本文首先厘清海德格尔文本中无聊的不同形式与畏的不同形式,进而辨析不同形式的无聊与不同形式的畏分别关乎于何种形态的无,最终揭示出无聊与畏在通向无的路途中究竟承担了何种存在论功能。其中,深度无聊关乎的无表现为存在者整体的拒绝,《存在与时间》中的“畏”关乎的无表现为此在在世的纯粹可能性,转向后的“畏”关乎的无表现为使得此在之此得以可能的源始可能性,亦即作为源始敞开域的无/存在本身。在通向作为源始敞开域的无的路途中,深度无聊通过对存在者整体以及此在三维时间视域的悬置而超越了第一种形式的畏,同时也为第二种形式的畏预备了契机。然而,深度无聊中也蕴含了超越第二种形式的畏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差距     
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人贵自知。有比较才有鉴别,一部《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做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关键在于可以从这些历史故事里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智慧。今天就拿两组帝王进行比较,进而找出开国之君与昏君之间的差距!且说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后,刘邦坐拥天下,心腹手下拜将封侯,大家好不快活。于是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大家忆苦  相似文献   

10.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病     
正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  相似文献   

12.
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冲,记载墨子只有二十四个字:"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而比《史记》稍早的"集道家之大成"(胡适们江南王书》)的《淮南子》中,却有二十四条关于墨子言行事迹的记述。史实之丰富,评价之公正,在诸子之林中无出其右者。可以这样说.《淮南子》的观点是正确解"墨"之权舆。对墨家学派思想渊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人物以及主要的学术思想.《淮南子》中都有较为完整的描述。《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要略)中写道:"墨子学…  相似文献   

13.
人言不可畏     
利未 《天风》2010,(10):64-64
<正>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是指背后被人说的闲话、评头论足的流言蜚语、恶意造谣中伤的话很可怕。与之类似的词句有"众口铄金"、"唾沫淹死人"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周易本义》者,罕有辨析朱熹书中曲笔所写"先儒""或云""或疑"等处,其所指究竟为谁。本文接续钱大昕于《十驾斋养新录》中对于《周易本义》中"先儒"为何人的讨论,辨析钱氏所论得失,考证其中"先儒"的具体所指。并进一步讨论《周易本义》中"或云""或疑""或曰"等处的具体所指。由此呈现朱熹作《周易本义》之时,所面对的复杂的易学文献世界,以及其不言姓氏的曲笔可能存在一定的书写体例,而此体例的发明,有助于深入理解朱熹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为心灵放假     
现代人不少都是个标准的“快”活族,不是及时行乐的快活,而是节奏快速的快活。如开车的速度很快,吃饭的速度很快,思维的速度也很快。许多人很害怕面对思考慢、动作慢、说话慢的人,面对着慢节奏的人和事,会心里急得跳脚。  相似文献   

16.
救苦救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刚跨入“天命”之年,就忧心忡忡,感到手脚不灵,脑力大减,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日渐增多的皱纹和白发,总认为衰老、死亡已日益临近,心中充满失落之感、惆怅之情,这种过早老化的不良心理如不及早排遣,很不利于健康长寿。须知,一个人除了有以出生年月日计算的实际年龄外,还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身心健康的人较年轻,而体弱多病者偏岁大,这是生理年龄;童心未泯者较年轻,而畏老怕死者偏岁大,这是心理年龄。一个人的年龄大一点并不可怕,怕的是心态的未老先衰导致  相似文献   

18.
陈静 《哲学研究》2012,(11):49-53
<正>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严复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严复集》第1册,第2页)八年之后的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己权界论》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自序"中,严复写道:"十稔之间,吾国考西政者日益众,于是自繇之说,常闻于士大夫。顾竺旧者既惊怖其言,目为洪水猛兽之邪说。喜新者又恣肆泛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只蚂蚱生活在山脚下的草丛里,饿了吃青草,渴了喝露珠,过得很快活。可是最近,蚂蚱快活不起来了,因为很久没下雨,青草都枯萎了,露珠也没了。一天,一只青蛙路过。蚂蚱朝青蛙喊:"伙计,天这么热,你去哪儿呀?""天太热,很多泥塘都干了,我打算回家乡的大湖里去。"青蛙答道。接着,它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12)
<正>(二十)何为神学?何谓神学?或曰:"神学者,研究上帝之学问也。"此言不妥!因上帝乃是人敬拜的对象,卑微如尘土之人,不配对上帝说三道四,绘声绘色,指手画脚。柏拉图使用之theology,指研究希腊诸神灵之学,不能用于至大至高、独一永存之上帝。神学,说到底是神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