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东坡去广东惠州任职,时任广州知府的章质夫因为久闻苏东坡的大名,就派了一名官吏带着自己写给苏东坡的书信去送酒。没想到,送酒的官吏不小心在途中摔倒了,六壶好酒洒了个精光,只把那封信交给了苏东坡。苏东坡觉得好笑,当时就作诗一首,让官吏带给章质夫。章质夫拆开一看,看到苏东坡的诗《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  相似文献   

2.
正拆字联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别具一格。我国历来不乏含义深刻、富于谐趣、构思奇巧的拆字联佳作,读之意趣盎然,兴味无穷,令人拍手叫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至交。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见他正与三个木匠为庙顶设计一只木质的小狗。四人围在一起,对着小狗品头论足。苏东坡灵机一动,上前对佛印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副拆字联,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头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來(来的繁体字),人短木长。"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喜登高远游,一日游玩于某大山,天色近晚,远见山间有一庙宇,想进去讨杯水喝.稍作休息:庙里的老和尚看他穿着很普通,对他爱搭不理,苏东坡见他势利,只好报上姓名。老和尚一听,原来是有名的苏大学士,立刻满脸堆笑,百般段勤,又是请上座,又是奉好茶,待苏东坡欲起身离去,老和尚更是谄笑满脸,要苏东坡题字留念。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5.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出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挂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  相似文献   

6.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7.
正妙高山,距大足城市六十华里,奇峰峻冷,竹丰林茂,山顶寺庙雄伟,名叫妙高山寺。悬崖峭壁上,雕有精美的石刻,还镌刻有苏东坡的《罗汉颂》题词。大足区,古称昌州,系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相传,妙高寺曾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辉煌,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昌州后,常到妙高寺游览。他与妙高大禅师的深厚之情,是在一次品茶谈禅机的时候结下的。有一天,苏东坡到妙高寺游览,瞧见禅堂书案上摆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写道:山色溪声领略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见此,苏东坡沉吟片刻,挥  相似文献   

8.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这是苏东坡所写的一首面食商品广告诗 ,赞的是馓子。据说苏东坡谪居广东海南琼州时 ,当地一位老婆婆的油煎环饼 即油炸馓子 香脆可口 ,色泽金黄 ,根条均匀 ,不禁便人联想到美人玉臂的金环。苏东坡对这种色、形、味俱佳的美食大为赞誉 ,于是赋写了这首诗。老婆婆请人把这位大名鼎鼎的文豪所写的诗装裱后悬挂在店堂供人欣赏 ,这首诗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商品广告诗。馓子店也因苏东坡的诗名声远播 ,一时小店生意格外兴隆 ,门庭若市。馓子 ,早在汉代就已出现 ,当时以糯米煎炸…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好奇善思,机警慧敏,常常出语惊人,谐趣自然,堪称我国古代罕见的幽默奇才。下面我们对其机智辛辣的嘲讽艺术略作探讨。一、先标后抑。所谓先扬后抑,指在言谈中先故意对对方作一褒扬,待其上当后,再谈锋一转,将后面带有贬损性质的话说出来。有一次,有个叫郭功甫的人路过杭州,特意把自己写的一卷诗去给苏东坡看,并且还抑扬顿挫地给苏东坡朗诵了一遍,声音特别响亮,把满座的人都震动了。苏东坡对此人诗作得不怎么样却洋洋得意的神情颇为反感,便想嘲弄他一下。朗诵完毕,此人问苏东坡:“你看…  相似文献   

10.
正苏东坡很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些难言之隐。当时,他和弟弟苏辙都在朝中当官,东坡是翰林,苏辙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一点权力。有一故人找到苏辙,想求个差事干干。事情很长时间没办成,那位就来见东坡,希望他能"以一言为助"。苏东坡一听,觉得这事挺不好办,答应吧,这"一言"难讲;不答应吧,故人情面难却。于是他就讲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故意用难题考他.朋友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句子.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苏东坡笑道:“哪里要用一顿  相似文献   

12.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们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意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相传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佛  相似文献   

13.
宋人苏东坡在儋州时,葛延之等人不远万里自江阴至儋州、拜见苏东坡寻问作文之法。苏东坡说:‘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入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的"尚意"不管是在宋代还是在书法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苏东坡的经历让他创造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家庭的教育、生活环境、时代的背景和在官场的经历促使苏东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才创作出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相似文献   

15.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16.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寺院住持就请苏东坡到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了了元的一首诗。其诗云: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奠定了文人画的基础,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同时苏东坡在书法方面也提出了许多观点和新意。这些理论与思想通过历史的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心中有佛     
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苏东坡感到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  相似文献   

19.
禅是参悟的,不是说的。禅一落到“谈论”上,性质就已经变化了。中国士大夫品茗谈禅的时候,大多是无官可做或者有官无事做的当口;一俟有官可做,谈禅的心思就抛到脑后,要先去忙公务了。可见禅在谈禅的人那里,并不是头等大事,而只是人生的润滑剂,可以缓解失意的悲哀和愤怒。苏东坡“八风吹不动”而终于“一屁过江来”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国老百姓也谈禅。不过用的是通俗方式,“除死无大病,讨饭再不穷”庶几近之。而以上所说的禅,只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佛教化”而已,不能以真正的禅说来对待。  相似文献   

20.
正苏东坡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华丽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他原来是翰林学士,后来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被牵连,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