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是我的疏忽和大意,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把母亲一直珍藏了五十多年与父亲往来的书信流失到了社会上。感谢我主——全能的上帝,是神  相似文献   

2.
母亲榆     
正"母亲榆"是我给老院榆树起的名字,只有我知道的名字。她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宠辱不惊地俯视见证了我家历史,承载我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和思念。父亲兄妹多,住房紧张,因此父母自打结婚,一直辗转寄居别家屋檐下。有些积蓄后,才开始建屋,婚后八年,才终于建好简朴整洁的宅院,寄居人篱的日子终于结束。搬进新家,在摆好预示日子蒸蒸日上的头一锅发面馒头时,母亲兴奋得亲了父亲又亲我,亲了我又亲弟弟。院里有棵树干挺直的小榆树,母亲不舍得砍:"榆树也是  相似文献   

3.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4.
苦柚     
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了。母亲几次打来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元旦一定要回家一趟,说是想孙女了。元旦一早,天朗气清,阳光融融透进轩窗。起了床,想到年迈的父母,我们买了牛奶和桂圆,就带着女儿琦琦往家赶。到了家,母亲正在堂屋剥着棉花。琦琦回来啦!门外嬉戏的小侄女叫起来。母亲迎出了门来:三子也回来了,都回来好。母亲努力挺直身子,摸了摸女儿的头,我家琦琦又长高了,成大姑娘  相似文献   

5.
顾兆诚 《天风》2004,(5):40-4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家     
茆中新 《天风》2005,(12):27-27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是本分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更不用说和我们交流感情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亲关心孩子,心里总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7.
正父亲在我上初中之前不会做饭,母亲有几次在我和妹妹面前取笑他,说你父亲刷完锅后问刷锅水往哪里倒,我们听后心想当时父亲真是养尊处优啊。1997年春,父母把家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到今年刚好20年。进了城的父亲也同时进了厨房,帮助母亲料理厨房的一切,而自打他进入厨房开始,他就喜欢上了做饭。记得二十年前,刘仪伟在央视主持一档美食节目《天天饮食》,里面有一句栏目语——"男  相似文献   

8.
母子圣经情     
正我的第一本圣经是母亲送给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她能读圣经。她的圣经是一本繁体的《和合本》新约附《诗篇》。母亲爱圣经的心,从她认真的、画在圣经中的红笔记号就可以看出来。一直到八十多岁回归天家,母亲一生记了很多圣经金句,也常用圣经的话语劝勉我们。母亲自幼失去父母,在困苦的日子里,她和相依为命的姐姐认识了主耶稣。父母离开她,耶和华收留了她。风雨沧桑,母亲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阿文 《思维与智慧》2007,(13):28-29
父母本来感情就不好。我上高二时,他们离婚了。 星期天回到家中,妹妹哭着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我冲父亲大吼了一顿,愤然离开家,走了十几里山路找到母亲。 只一个多月没见,母亲鬓边就多了几丝白发,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哭着问母亲为什么要离婚,母亲一声不吭只是抹眼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对年轻夫妻因生活琐事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最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在去法院的头天晚上,丈夫来到父母家,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年迈的父母。父母很吃惊,无论怎样相劝,儿子都漠然地摇头。看来,离婚已成定局。该睡觉了,父亲为母亲舀来了一盆洗脚水。儿子看见,母亲刚要将脚伸进水里,父亲突然用手护住母亲的脚道:“等一下,我看看水烫不烫!”接着,父亲用手摸着盆里的水,一边倒冷水一边用手反复搅拌,证明水温合适时,才将母亲的脚轻轻地放进水里。儿子想起,自打懂事起,都是父亲为母亲舀来洗脚水,每次都让母亲先洗。父亲的谦让和大度使他和母亲从…  相似文献   

11.
近来,武汉一位高中学生的母亲给游戏室老板下跪:“求你们放我儿子一马吧!”她在给新闻界的信中哭诉:孩子自迷上游戏机后,钢琴不练了,围棋不下了,上课逃学,成绩骤降,从名列前茅跌到倒数第一。父母的耐心说理、严厉管教,学校的处分,均无济于事。家庭管严了便出走,游戏室成了他第二个家。这位母亲痛心地向社会呼喊: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十几岁时,因父母要工作,假期里便由我负责在家做饭。有时母亲会帮我把炉子生好,有时则需要我自己生炉子。那时,生炉子对我来说一直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炉子生好。炉火在母亲手中总是燃烧得很旺,可我用得远没有母亲那样得心应手。尽管知道母亲常念叨的"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道理,可依然常常出状况,有时父母回来,不仅饭还没做好,炉火也快被我弄灭了,而我则是  相似文献   

13.
正在网上看到"最伤父母的十句话":"好了好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做,做又做不好""你们那一套,早过时了""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说了,烦不烦呀"……看到这些,我的脸上不由发起烧了。因为半个小时前,我竟然对母亲说了其中的三句。母亲听妻子说起最近我工作上遇到的事,知道我跟一个同事闹了些不愉快,就来问我。我怕母亲担心,就故作轻松地说:"妈,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别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从故乡来我生活的城市,在亲戚家的公司上班。不久,母亲也来了。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因此,父母暂居的小小出租房,虽远离故土,也成了我最亲切温暖的娘家。在以往,他们都在故乡,那么迢迢的距离,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去看他们。一年一次。平常电话,母亲话多,叮嘱来叮嘱去,不放心在外的孩子。而今较过去近了,仍然也隔着几十公里。不过,每隔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辈子的客     
正六岁之前,我没有回过家。准确地说,我没有去过那个有父母在的、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我出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而且很不幸,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所以一生下来,我就从出生的地方直接被抱到了姑妈家,甚至没有来得及看亲生父母一眼,没有在本应该属于我的家待一秒。此后,我就在姑妈家住了下来,但并没有叫姑妈为"妈妈"——父母觉得我是他们的骨肉,他们没有打算抛弃我,想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接我回去。也  相似文献   

16.
老友相见,觥筹交错,我一面笑对酒局,一面偷偷看表——每过两个钟头,我就要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电话那头不是我的爱人,而是我的母亲,在家里随着时钟的滴答声而越来越惦记我是否平安的母亲。电话接通,母亲欣喜而急切的声音传来:"在哪儿?和谁在一起?几点回来?和谁一起回来?喝酒没有?打车吗?打车要坐后面,东西要拿好,手机没放桌上吧?"我需要认真而明确地回答以上问题。因为一旦含糊其辞,电话那头就会传来母亲略带埋怨的声音:"烦了吧?"这时,需要我马  相似文献   

17.
<正>"变水为酒"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充分显出了耶稣的能力和荣耀。对基督徒而言,凭着信心相信神迹的真实性毫无难处,但在行神迹的过程中,耶稣对马利亚的称呼和回答令人费解。圣经告诉我们:"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  相似文献   

18.
正大二寒假在家时,有一次父亲在刮胡子时看着镜中白发的自己感慨万千:"我的头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白呀?"母亲回答:"你都快七十的人了,哪能不白头发?"父亲感叹:"是呀!我都快七十的人了,现在是家族中年纪最大的了,哪能不白头发呢?"其实,早在几年前父母的头发就开始白了,只是现在比以前自得更多了,已经很难再找到几缕青丝,额头上的皱纹也更多了。我家家境贫寒,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父母终日忙碌着,父亲大部分时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20,(6)
正据4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疫情期间,有一名初二学生在家里供奉了一个脸上画着符咒的娃娃。为防止父母察觉,她把娃娃藏在房间的衣柜里,每天凌晨悄悄起床跟娃娃对话,上香、供奉食品饮料。据其母亲称,女儿不仅供奉娃娃,还购买了迷情蜡烛、降头粉等物品一同供奉,至少花费了四五千元。  相似文献   

20.
正周末,我在沙发上看电视,忽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在电话里她焦急地说:"你爸犯病住院了 !"我坐在开往医院的车里,眼前闪现出一幅幅画面来。父母结婚晚,父亲35岁才有的我,因此,他把我当做掌上明珠,倍加疼爱。我渐渐懂事了,那时我们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