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这一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贾平凹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反省,深层次剖析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变异,从而折向人与自然的回归。相信今后,贾平凹的作品会以更深层次触及灵魂的方式剖析人与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无"。  相似文献   

2.
黑川雅之的《素材与身体》一书阐述了自己对皮革、黄金、橡胶、瓷器、玻璃、不锈钢、各种木材等多种设计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同时阐释了"身体性的8个概念"以及如何把设计材料与身体的感知结合。作为当代设计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赋有灵魂,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文化、文明的这条延长线上延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李琳,著名艺术家边平山先生的入室弟子。2005年研修于北京荣宝斋画院首届中国书画家高研班,作品《敦煌·翔系列》《热带雨林系列》被荣宝斋画院收藏。2006年6月在北京逸致轩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展览。2008年于郑州商都艺术馆举办个人展。作品及专题介绍刊登于《荣宝斋》《当代文人画》《藏画》《中华书画》等专业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以短篇小说见长,最具风格的作品当属《受戒》《大淖记事》等系列书写故乡"里下河一带"风物人情或高邮小城故事的创作。而"手艺人"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群像,通过对手艺人的生命形态与精神风貌的细致摹写,汪曾祺意在突出普通个体及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被遗忘了两个世纪之久的荷兰大师维米尔在其仅存的三十几幅作品中除了家喻户晓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外,还有系列站在窗前的女子作品都是值得学者深究的。《拿水壶的年轻女子》这幅看似随意、却夹杂着多重偶然性的画面展开立体解读,探知画家当时的内心变化与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7.
唐勇力创作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是新时代体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的主题性作品和近十年中国重大题材创作风潮中的典型案例。这幅巨制可以放到画家个人的探索历史中考察。往前追溯30年,它的学术线索脉络清晰。"敦煌之梦"系列的探索、工笔写意性的提出、线性素描的理论与实践,为《新中国诞生》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8.
新书介绍     
《天风》2014,(1):65
"生命更新解经系列"之《成长盼望》作者:威尔斯比定价:21元"生命更新解经系列"是威尔斯比牧师的毕生巨著。《成长盼望》是《雅各书》和《彼得前书》两卷经书的查考。帮助我们理解何为成熟,以及如何获得灵命的成熟。威尔斯比指出了基督徒灵命成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11月6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对西亚北非地区文化交流精品项目评审会,此次共评选出20个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其中,由书法艺术家陈坤先生担纲的"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成功入选。《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包括书写《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巨幅长卷(500—1000米)》,出版发行《中国〈论语〉  相似文献   

10.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歌川国芳《通俗三国志》浮世绘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在画面右上角的题为"关羽五关破图",而内容则描绘了关羽骑马于灞桥用刀挑袍、辞别曹操一行的故事情节,这实为其对三国文本的误读。"灞桥挑袍"在元代就出现在了《全相平话》中。"破五关"是罗贯中杜撰之情节,有关其插画作品始见于明朝。随着"破五关斩六将"情节的深入人心,明清绘本、插图对其的表现逐渐增多,对"灞桥挑袍"的刻画则逐渐减少。明、清的"破五关图"有分多幅表现关羽斩杀各个将领的画面和以单幅表现斩杀一将来借代其全部情节的两种表现方式。日本江户时代形成"三国热"的浪潮,浮世绘画家创作了许多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作品,并继承了明清"破五关图"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式,而在人物和场景刻画上则更为细致,且趋于本土化,将三国题材与浮世绘风格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3.
吴冰,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高级讲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画作品《白玉兰》入选河南省教育系统暨全国特邀名家美术书法精品展,获三等奖(1999);《记忆》获河南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三等奖(1999);《出水芙蓉》获庆祝建党80周年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01);《残荷》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银奖(2002);《素描人物》获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素描)一等奖(2003);《天边的云》获河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银奖(2004);《天边的云》获河南省首届中国工笔画艺术大展铜奖(2005);《作品》获河南省第四届妇女书画大展一等奖(2008);《妯娌们》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2008);《薰风》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9)。2010年扇画《闲情图系列》20幅参加"冰·莲·曼扇画精品展"。曾出版画集《线描藏族少女》。  相似文献   

14.
纵观古今中外的美术发展史,以"偷窥"为表现题材的画家数不胜数,"偷窥"与女性裸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偷窥"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在《圣经》故事中以"苏珊娜与长老"为主题的系列绘画作品,探讨其绘画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旨在从人物关系与观看方式中挖掘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以及笔者的一些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15.
《奥伯曼山谷》是作曲家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季瑞士篇的第六首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作家瑟南古1801年—1803年间创作的书信体作品《奥伯曼》。作品全曲都在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动机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根据作品音乐陈述的功能特征可以把其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曲式结构。李斯特在《奥伯曼山谷》中运用表情术语及各种记号,建立与演奏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表情术语的标记为切入点,把握作品的准确意义,深入地思考、理解乐谱中的各种细节,通过演奏传递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构思及内涵。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有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缀"至",组成了"至+"系列词语,主要包括"至人""至德""至道""至仁""至乐""至礼""至一""至和"等。"至+"词语的词根,有的来自儒家的哲学范畴,有的来自道家的哲学概念,还有《庄子》的自我发明与创造。"至+"词语在批判词根字意的基础上被重新定义,是《庄子》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学术观点基础上的一种发明与改造。"至+"系列词语是《庄子》极致思维的集中体现,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分支,极致思维具有极端化、理想化和指引性三个特点,它们彰显着《庄子》独具特色的哲学精神、文学特色、审美境界,共同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庄子》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12)
<正>张秀亚(1919-2001),生于河北沧县(今黄骅县),民国时期著名天主教作家。1935年起以笔名"陈蓝"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被誉为"北方最年轻作家"。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天主教作家。18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赢得了"北方最年轻作家"美誉;一生创作八十多部作品,八百余万字,其中包括诗、散文、小说、翻译和艺术史,文  相似文献   

18.
正刘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等多类大展,并多次获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了《刘赦画集》,著有《近代名画》、《中国历代国宝精品100例赏析》等。  相似文献   

19.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波的《生态(无性繁殖)》系列作品通过物质材料的视觉呈现反观自身追问的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意象性与形而上意味。其中,审美意象的陌生化、多义性与非对象化,生命的时空化、灵魂的物化、神(道)的在场化全在作品里。作品如其所是地敞开着自身,言说着自身,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环境发生关联而营构出一种氛围和意象生成的场域,召唤着观看者调动自身的感官与经验通过作品最终呈现的具象的"物"的引领而去想象与补白。这一作品所具有的无限性与超越性赋予了它存在于当下的所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