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各种疾病中传播广、危害大的传染病,尤其是人类所抗争的主要对象。在中国古代传染病往往被称为瘟或疫,“疫”是传染病的通称,“瘟”则指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的烈性传染病。后来人们把这些传染病、流行病统称为“瘟疫”。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尚医的宗教,在创教之初(如张陵、张角等人)就以疗治瘟疫的方式来传教,在后世抗击各种传染病的过程中,也曾积累了一些经验,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当前“非典”正在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发生严重的威胁,防治“非典”成为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忆古及今,考察传统文化资源之一的道教的瘟疫观,对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魏晋时期,医士文人以"瘟""殟"描述疫疾,"瘟疫"一词由此诞生,其最初是指由"毒病之气"引起的疾病,至现代,已演化为对人类所有传染病的统称。由于瘟疫能使大批人受到传染且造成死亡,在人类历史上,它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隐患,死亡率往往远高于战争、水灾、旱灾等灾难——20世纪,仅天花一种传染病就夺走了近3亿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关注"长生"的宗教,道教很早就开始关注瘟疫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浅川 《学海》2003,(4):191-195
明代万历年间 ,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 ,曹树基认为是鼠疫 ,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 ,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 ,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 ,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万历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 ,尚需深论  相似文献   

4.
《神霄遣瘟送船仪》完好地保存了宋元神霄派道士施行的以驱逐瘟疫、净境安民为核心宗旨的送船科仪的基本情况,藉此可考察此项法事的场景和过程。本文从宗教文献学角度逐一分析遣瘟送船仪的科介流程及节次内容,并从多视角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佛教水陆壁画中有较多的涉医图像,壁画中的医家有不同身份,如"十代名医"图像为元代医祀三皇制度中从祀的十大名医,而服饰中有眼睛标志及持串铃者显示为走方医的特殊身份;"五瘟使者"图像揭示了道教、佛教信仰与瘟疫的流行及四时温病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堕胎产亡"除反映冤死业报外,还展现了古代妇人产蓐过程、浴儿风俗以及妇人诊病禁忌,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接生条件;温疫流行、寒暑失节、难产堕胎、虫蛇咬伤、水溺火焚、误死针医,反映不同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送王船"是闽台地区十分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其原型可追溯到古老的"龙舟竞渡"传统。本文据明代杨嗣昌撰《武陵竞渡略》所描述的武陵地区端午泛舟的场景流程及禁忌风俗,考证分析了明清以来闽台地区"送王船"习俗中尚且保留了龙舟竞渡之遗存。实际上,古时端午竞渡的本意亦系为了驱除瘟疫,这与闽台地区流行的"送王船"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7.
瘟疫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人抵抗瘟疫的历史上,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众遭受疾疫侵袭时,道门中人并没有隐遁山林,而是积极投身于防治疫病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对于染疫患者的救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医学疗法:针灸、药剂等;(2)法术疗法:符咒、劾厌等;(3)仪式疗法:上章谢过、修斋祭祷、设醮送瘟等;(4)心理疗法:持诵经咒、虔诚奉道等。这些应对措施中既含有科学化成分,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均彰显出道门中人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寄托于道法战胜病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9.
李军政 《中国哲学史》2013,(1):41-44,65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华简《保训》篇的"中"进行了研究。《保训》的"中道"思想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中"的意思是内,指内心而言。《保训》"中"和"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无论是从内涵("但行于己,则外能及物")、条件(诚)还是其适用范围(人及万物)来看,都是一致的。《保训》"中"的思想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闹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不断改变,其中反映出的人伦关系也发生了"古今之别"。《封神演义》更强调"父子相敬",并由之与古典政治相联通;《哪吒闹海》则突出"师"的地位,注重"师"对青年的引导;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反映出当代家庭伦理的基本样态,更强调亲子之间的"亲",追求纯粹的"爱","敬"则从家庭关系中隐去。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上古文献中渗透着"天有意志"的思想,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曾经存在类似希伯来式的上帝信仰,并希望由此能把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但笔者把轴心时期《希伯来圣经》的"耶和华"形象和道家原初经典《老子》中的"天"的概念相对比,并从汉代道教正式形成时的经典《太平经》入手解读"皇天"的概念,发现《老子》中的"天"和《太平经》中的"皇天"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道教时期"天"有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人格化属性,但它依然无法违背自然之道来创世或影响"道本体"。这与《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介入历史创世、创造奇迹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中国古代的"道"与"天"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希伯来式的信仰对象,其本身是非人格化的,具有无神论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一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存神过化"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孟子》和《荀子》,汉唐把孟荀"存神"之神多解为外在人格型的神明,而宋儒多解为抽象化了的神妙不测。汉唐时期,"存神"说成为道家修身的重要工夫,这种神多是心神义,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存神工夫论在道家养生修行理论中依然流行,这种"存神"说更多是来自《庄子》中丰富的养神、形神说,与《易传》、《孟子》、《荀子》似无直接关联。北宋张载《正蒙》继承发展了《易传》的神化理论,创造性地借题发挥了孟子的"存神过化"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又进一步彰显了丰富了张载的"存神过化"思想,把"存神"诠释为儒家的最高工夫和生命究竟之所在,这种"存神"工夫所存之神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权"与"中"的关系构成经权思想的关键内容,自先秦而汉唐,对"权中"关系的阐发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首先将"权"与"中"并置;孟子则提出"执中而权",丰富了"执中"思想,并真正开始将"权"与"中"联系在一起;王通以权义并举而归于中;柳宗元则统一经权而归于中。但是,真正将"权"与"中"作为一对关系紧密的范畴来研究的则始于二程,并接续于朱熹,"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等提法与宋儒对《四书》(特别是《中庸》)的重视密切相关,以《中庸》之"时中"来阐释《孟子》之"执中而权"符合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东方闪电”已在全国各地像瘟疫一样流行传染。从其暴露的现象看,不仅是个异端邪教,很像反动道会门和黑帮。 关于“东方闪电” 的反教内容,早在1997年11期的《天风》就已有3篇文章作了揭发批判,今天我在这里只就其不法行动,加以揭露示众。1997年冬,这个反动的邪教组织传至我地区,仅  相似文献   

19.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庚子年,注定是被载进人类史册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抗击疫情"成为了世人永生难忘的2020年关键词。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残酷的战"疫"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亲历者、参与者,都是共同抗疫的奋斗者。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穆斯林兄弟姐妹。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广东各族穆斯林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没有退缩,心存大爱,经受住了残酷严峻的考验,传递了暖人心房的人间温情,共同在南粤大地上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战"疫"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