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重点阐述了孟子与孟子山的关系,认为孟子作为稷下先生曾经两次游齐,最后离开齐国时,曾经“三宿于昼”,这个“昼”的具体地点似无可考,但这个地方距离临淄不会很远,应当十分靠近长峪道。从临淄通向博山的长峪道,最晚在战国时期应当很是畅通。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就是沿着长峪道在昼邑住宿后离开齐国的。孟子在离开齐国时,经过了孟子山。  相似文献   

2.
正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  相似文献   

3.
心中之羊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空虚贫穷的日 子变得充实而富有。 有一个人经常向人们抱怨自己居住条件 太差。朋友劝他去向一位智者请教。 "你为什么不养一头羊呢?"智者听完他 的诉苦,这样建议道。 "什么?养羊?在哪里养?就这样我们已拥 挤不堪了!"他叫道。 "如果你想要生活得好,就按我说的试 一试吧!" "嗯,那好吧,让我试试看。" 于是他照智者说的去做了。没过几天, 他与朋友相遇了。 他一见朋友就开始嚷:"这位智者给我  相似文献   

4.
“不动心”     
正"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老师:"您若是做了齐国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由此成就霸业,甚至是大一统的王业,那是不奇怪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您是否动心呢?"孟子回答:"不会!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相似文献   

5.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6.
西方自由主义者强调人在法律限度内的不受干涉的自由状态,而孟子则以自由自觉的道德本心和德性品质为基础提出了人在道德层面上不受干涉的自由状态,形成了独具儒家特色的自由理念。孟子的自由理念涵盖了四个维度的要义,从道德发生学和道德哲学的维度,孟子认为道德善性内含于人的本心,而人的本心是道德主体与道德本体的合一,因而人的行为只要是基于本心就无往而不是自由的;从道德修养的维度,孟子主张道德修养是"反求诸己"的内省和自修,它是对道德本心的自由自觉地扩充和发扬,体现出道德修养的主体自由状态;从道德行为的维度,孟子认为道德行为的自由并不是一种恣意放任的自由,而是一种以德和法为基础的自由,人在实现自身的自由的过程中要接受德与法的双重约束;从道德人格境界的维度,孟子摈弃了圣人人格的至上性、神秘性等特征,主张圣凡同一的普遍平等性,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自由理念,从而构筑了更加自由自觉的道德理想境界,赋予人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一夫一妻制:"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二人"不是三人、或者四人。所以不可能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小三小四。"上主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上主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面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从《圣经》的启示看,天主制定"一男一女"的婚姻原则,起码有两个目的:互为补  相似文献   

8.
心里难过     
正深夜里电话铃响。是朋友的电话。他说:"忍不住要给你打个电话,我突然心里难过。非常非常难过。就是这样,没别的。"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我从困倦中醒来,忽然非常感动。我也曾有这样的情况。静夜里,忽然有一种异常的情绪涌上心头,那情绪确可以称之为难过。并非有什么亲友故去,也不是自己遭到什么特别的不幸。恰恰相反:也许刚刚经历一桩好事快事,却又无端地心里难过。不是愤世嫉俗,不是愧悔羞赧,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悲悲戚  相似文献   

9.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10.
正孟子师承孔子嫡孙子思,请教:"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先给利益)。"孟子疑惑:"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怎么能离开利益呢?利益是仁义的完美体现。"数十年后孟子成名,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先生千里而来,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封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似文献   

11.
知足须忍痒     
正"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12.
与上帝和好     
杨威 《天风》2004,(8):21-21
《礼记·檀弓下》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齐国闹饥荒,富人黔敖在路上施舍食物。他看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饿得快要发昏的人蹒跚着走过来,就端起饭和水轻蔑地喊着说:“嗟,来食”(喂,来吃!),那人抬起头看看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你这样施舍的饭才会到现在这样的。” 故事没有结局,但我们可以猜想:路人有很大的可能是死了。为什么会饿死呢?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身高不到1.2米的中年矮子上了车,售票员招呼他买票,但他说: “我从来不买票。”售票员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满1.2米,可以不买票。”售票员不同意,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了。于是,我上前说道:“车上不是有《乘客须知》吗!应以它为准!”这时,一位乘客读出了其中一条:“每人可带1.2米以下儿童一人,但1.2米以下儿童单独乘车须买票。”我说:“根据规则,并不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孟子>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孟子>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孟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相似文献   

15.
爱的寄生     
正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自从丈夫离开人世后,妻子觉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爱他。空荡荡时没有依靠,孤独而悲伤。她去拜访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为她痛苦得想要自杀。"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爱他!"心理医生回答。"你这是什么话?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为他去死。"她愤怒了。  相似文献   

16.
1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  相似文献   

17.
安黎 《思维与智慧》2013,(10):16-17
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三字经》开端的两句话,即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意是想说明,作为高级动物,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系里做讲座,其间提到中国最具有哲学气质的思想家是孟子,因为他的普遍性诉求最为明确.在接着讲座进行的讨论中,有听众提问孔子是否属于哲学家,是否有普遍性诉求.我回答孔子与孟子在这个方面恰好正相反对,并且调侃说孔子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智者.当时见听众并未理解,我便举例说:曾有两人问孔子遇到事情该不该问了长辈再做,他对一个人说应当如此,对另一个说不应当如此.这里可以附上《论语》中的相关故事的原文为证:  相似文献   

19.
郭文文 《天风》2006,(12):11
说到自由,我想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拥有它吧!自由是什么呢?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长期被父母管束的孩子来说,也许离开父母,离开了家,就是得到自由了;对于长期生活在监牢中的人来说,也许自由就是有朝一日能离开囚笼,自由它有多重要,它在哪儿呢? 曾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多少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呢?得到自由,他们是在为自由而战!今天,也有好多人在追寻着他们想要的自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为了早日摆脱父母的约束和唠叨,得到想要的自由;找份工作,努力工作,为了多赚钱,不受经济的困扰和辖制,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努力工作,得  相似文献   

20.
夏日,闲坐小窗,我拜读《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四卷本书稿,150万字,朝夕相亲,如饮甘泉.漫游这"美学王国",浮想联翩,想起两位哲人:一位是古代的苟子,另一位是当代的艾思奇.我觉得,王世德教授有点像苟子和艾思奇,他们三人的治学目的有相似之处,皆意在"经世致用". 苟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赵国人,周游列国的风云学者:他去齐国讲学,去楚国从政,北游燕国,西游秦国,谈兵议政,颇有社会影响.他是一代宗师,弟子如云,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门徒.苟子思想活跃,视野宽阔,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既批判又吸收,成为"百家之成".他同时又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儒家"集大成者".人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苟子为"后圣",足见苟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苟子趋时,不法先王而"法后王",表现出一种"古为今用"的务实精神.他把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发展成为"礼",而这个"礼"又与法家思想相融合.这样,苟子提倡的"礼"便具有了时代的进步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