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以擘窠大字著称,学界从内容到文字、书法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考证和阐释。本文尝试借助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对此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通过"大空王佛"等刻经所呈现出的类型性特征进行阐释,进一步探讨其书、刻方式,及其体现出的佛教思想,以期对山东北朝佛教刻经的历史、佛教史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艺术     
正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举办2018年1月6至8日,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在邹城市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祈福法会、"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峄山摩崖碑刻展暨道教文化名人书画笔会、"梦起峄山,国富民安"道教文化音乐会等。  相似文献   

3.
臧华 《思维与智慧》2022,(20):34-35
<正>刻经书法,笔墨雍容,积淀着人们对于天地神灵的虔诚,对艺术人生的真诚,被奉为震古烁今的“绝诣”,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北朝山东地区摩崖刻经中的特殊书法现象对中国书法宝库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主要可列为两点:一是字径和书写崖面的空前宏大;二是北朝摩崖刻经书法艺术,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雄强书风的书法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5.
泰山的历史文化含蕴丰富 ,博大精深 ,历来就有“东方文化宝库”的美称。所以 ,泰山之尊 ,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巍峨雄壮的山形地势 ,更在于它传承、记载着中国厚重而丰赡的历史文化。如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刻石 ,就是其中的精典。自从佛教在汉魏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后 ,其经典便被不断地翻译成汉文。佛经的保存与传播途径除手抄经卷与印刷成书外 ,另一个渠道便是刻石 ,即直接将佛经摩刻在山崖上。北朝时期 ,于山崖摩刻佛经在齐鲁一代蔚成风气 ;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就摩刻于此时。经石峪的摩崖刻经在佛经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6.
1996年12月中旬,笔者与佛教文化界的同仁一起,在京观览了山东东平、平阴摩崖刻经拓本。这组拓本是平明书画收藏家柳文金先生,近年用相当代价精拓而成的。拓本宏幅巨制,有些高、宽各在10米以上,尤其比丘安道一的手迹,观者无不称绝。此一奇作佳物即将出版,这里仅就笔者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谈一点粗浅认识。在内容方面,这组拓本以刻经和佛名为主,兼及比丘传颂。就刻经而言,均不见经题,但从笔者曾整理过的造像碑等有关资料,基本可以找到经文出处。其一,东平二洪顶两段内容完全相同的经文,由“文殊师利白佛言”起,至“无念无作故”…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中国佛教经历北魏北周两次法难,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秘封岩壑中。”《立誓愿文》曰:“末法之世,余经次第灭,我今誓愿,持令不灭。”“令佛法常得久住。”慧思高足,一为智者大师,承师心观法要,证悟法华三昧,开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之天台宗。一为静琬尊者,承师刻经弘愿,令法久住,开创持续千年之中国石刻佛经事业。尊者白曰:“未来之世,法幢将没,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凿佛经,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慧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静琬…  相似文献   

8.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朝时代出现一批《大集经》的修学者,尤其是地论师,而且他们重视"无碍"的思想影响了华严学的发展。敦煌遗书中,保存有《大集经》注释的残卷BD03106(腾6)——《大乘五门实相论》,是依《十地经论》的思想而解释《大集经》,既有"转疏为论"的文本形式创新,更体现从"空"至"圆融"的诠释创新。同时,灵裕在营造大住圣窟时,特别凿刻《大集经·月藏分》;另外,如南响堂石窟以及山东刻经中也出现《大集经》等经句,彰显北朝佛教末法的危机意识与护法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总 《法音》2005,(2):27-29
山东碑崖刻经中存有《思益梵天所问经》的内容,而且是节取了有关“六度”的一段。这段经文原刻于尖山大佛岭,惜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但几年前笔者调查山东摩崖刻经时,获知有一造像碑残件,虽仅存30字,却与尖山此刻相同。在“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学术会论文中,笔者曾提及此一残碑,即引起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前此仅据内容做过一点探讨,近[1]日得观此残碑拓印件,才知此刻经碑很小,残高仅约30余厘米,即使完整无损,其碑高也不过半米左右。不过此碑虽小,却可与尖山大佛岭之刻作一番比对,而且拓片确能反映出其原本状貌、真实书迹及碑形,较只…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中国佛教经历北魏。北周两次法难,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秘封岩壑中。”《立誓愿文》曰:“本法之世,余经次第灭,我今誓愿,持令不灭。”“令佛法常得久住。”慧思高足,一为智者大师,承师心观法要,证悟法华三昧,开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之天台宗;一为静流尊者,承师刻经弘愿,令法久住,开创持续千年之中国石刻佛经事业。尊者白曰:“未来之世,法幢将没,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凿佛经,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慧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藏一件唐造像碑。刻有观音化现众生形貌。其下所刻《高王观世音经》是早期经本,于此经校勘很有意义。文中还联系东魏高王寺造像等,发掘观音文化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4.
周郢 《中国道教》2012,(3):33-39
最近在山东徂徕山南麓的山坳中(属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高胡庄),发现了一组古代摩崖,共四方,高2.16米,通长约5米。文字多已漫漶,经过辨认,乃知是镌刻于蒙古国时期的炼神庵摩崖。摩崖共分为记、牒及题名,兹依原序,将其文字辨识于下:  相似文献   

15.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16.
和谐碑     
正汽车驶进猫儿山山门所在的高寨村时,已过晌午。路两旁都是农家乐,忽见前方竖着一座约两米高的石碑,刻着四个朱红大字:和谐饭店。往里是一块儿大道地,足可容纳十辆轿车。方向盘一转弯进了道地。那是两间小四楼,一楼作为饭厅,摆着三张八人圆桌,每桌杯盘狼藉。老板娘端着个饭碗吃着,只望了我们一眼,未出来相迎。看菜单,看房间,价格均合理,且环境清爽,就住了下来。我们去后园抓土鸡,四斤重,可翅膀挣扎的力道比这还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契刻风格面貌多变,董作宾从书风的角度将甲骨文分为五期,然五期书风并不能将各类甲骨风格细致描述。世人言甲骨文,或论卜辞,或释字,或探方国等,然对甲骨文之刻手所言甚少。正如摩崖石刻《石门颂》,对刻手为王戒一事尚未有定论。隐藏于甲骨文的刻手亦与此有几分相似,虽有线索,却难以探寻。  相似文献   

18.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1)
一、石经的缘起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籍,简称房山石经,隋代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我国佛教石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代,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县北晌堂山所刻《维摩诘经》、《胜鬘经》等几部大乘经典最为著弥,并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经铭》。《铭》文称:“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他认为纸帛书经,易于毁灭,刻经于石,则可久存。这对后代大规模刊刻石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年轻时,他喜欢上篆刻艺术,登门拜访一位篆刻大师。说明来意,老先生微笑着对他说:"这次我先不教你什么诀窍。你先去后院,挑一担石头回家。等这担石头变成泥浆,你再来找我。"回家后,几位朋友都说篆刻大师不愿教授技艺,才想出这个办法戏弄他。他不理会这些话,夜以继日刻着这堆石头。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时间一长,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