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学艺     
正哲人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能力做,而是我们想不到该怎样做。"老城新巷住有一个面塑艺人,姓张,邻居们都管他叫面人张。高兴了,面人张会拿几个加了颜色的糯米面团,塑孙悟空,塑机器猫,塑玫瑰花……塑啥像啥。三街五坊的人,慕名前来观光的人不计其数,有不少男男女女,还要争拜面人张为师。面人张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广。有一缕还未长大的风,她也要拜面人张为师。面  相似文献   

2.
德君兄是我众多艺术家朋友中很有特点的一位。他不似前卫艺术家那样装疯卖傻,装神弄鬼;也不像某些画家动辄以画家自居,吹牛摆谱。他说话不紧不慢,办事从容不迫,一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表情。可以说,喜欢他的画是从欣赏这个人的性格开始的。对我这个非专业的、不写不画的业余艺术评论者来说,喜欢读画就如同在街头欣赏美女一样,纯碎是心灵向往真善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以己为镜     
一位高度近视的老人自诩为艺术鉴赏专家。一天,他和几位朋友一同去参观博物馆,他把眼镜忘在了家里,无法看清墙上的画作,但这并不妨碍他的高谈阔论。一进展厅,他就开始对不同的画作品头论足。后来,他站在了一幅人物全身画前,开始大肆批评:“这个画框一点儿都不适合这幅画,画里的这个人穿得破破烂烂,实际上,画家挑选这样一个肮脏庸俗的人来画是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画发展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文章从古今与中西两部分,根据微观生物学的细胞概念对中国画发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当代中国画"变"的历史必然性,并以细胞的基本构成类比中国画的组织结构,提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包括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层面两个部分。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应坚持传统精神内涵和实践探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具有学习性,艺术存在差异性。针对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性提出对人、自然与社会本身进行自主探索,提出以他国艺术发展经验和规律为镜促进本民族艺术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一幅巨型花卉画作引起观众的注目和好评,人们连连称赞,太美啦!简直都画活了!现场许多人甚至手拿放大镜观看这幅作品。然而,令人们想不到的是,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就是享有"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美誉的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老人。曾老1939年出生在云南省威信县,小时候喜欢信手涂鸦,用老人的话讲,什么都敢画,却画什么不像什么,喜欢画画的他,  相似文献   

7.
教堂幽默     
《天风》2017,(12)
<正>车站送行三个老友在等火车,因聊得起劲,忘了时间。直到火车要开,三人才健步如飞赶去,结果两位上车,另一位没来得及上去。可是两位已经上车的人神情懊丧,心急如焚。车上人说:"火车那么挤,你们三人能上两个已经很不错了!"但那两人叹道:"唉!我们是来送他上车的啊!"[提醒]用力过猛、走得太快,往往会忘记自己在干啥。计划生育一个墨西哥的妇人生下第七个孩子,产科医生打电话  相似文献   

8.
正李苦禅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句话知道者甚多,可是能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呢?李苦禅是近代画家中书法绝高的一位,他的字远比很多以书名世的书法家要好得多。李苦禅先生的鹰,鹰嘴鹰爪,就那么几笔,到现在也没有几人能学得像,就是因为很多人书法功底远远不及,线条质量差得远。百年以来,中国画坛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寥寥几人而已。  相似文献   

9.
"式"指中国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程式化样式,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特征;"势"体现了中国画形而上的法则,代表了布局之阵势。明代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有形有"势"才可有韵有性,可见"势"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历代名家无一不是造"势"的大师,对"势"的探索与研究,因时代的进步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是中国艺术中具有自身独特美感的一门艺术,花鸟画构图中的疏密、开合、虚实等,都是对其"式"与"势"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空谷绝响     
正著名的学者型画家范曾先生在《八大山人论》中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是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八大山人在中国绘画史上建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指引  相似文献   

11.
聪慧四法     
美国有个资本家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一幅肖像。肖像画好以后,资本家却拒绝交付原来议定的5000美元的报酬。他的理由是:“画的根本不是我。”怎么办呢?画家很不痛快,因为他确是花了不少精力才画成这幅画,而且肖像和资本家本人也确实很像。资本家说不像,只是一种无理的挑剔。画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绘画史上,比王羲之年代略晚的顾恺之,是一个偶像式人物,他与陆探微、张僧繇一起并称"六朝三杰",享有如此评价:"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深受谢安的赞赏,谓"有苍生以来所无"。然而,顾的真迹没有一件能流传下来,现仅存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幸而他所著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经张彦远的收录保存下来了。此三篇虽"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但聊胜于无,对今日  相似文献   

13.
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看来,现代艺术家观念中的艺术似乎被彻底还原成为一种无足轻重的游戏。他在《艺术的去人性化》一书中阐述的方法与观点,向读者还原出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现代主义"。这个"现代主义"将跨越人文科学与图像艺术两个支点;其将现代"去人性化"的新艺术与"人性化"的传统资源背后的两种价值阐释体系进行再比较,以建构出一个社会学、哲学架构下的早期现代艺术1流变之脉络及缘由:从"画什么"到"怎么画"。此种脉络及缘由有艺术家的因素,亦当是文明演进大局的一个微妙侧面,即人类思考、观看与创造方式之嬗变。  相似文献   

14.
一舍千金     
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由舍和得构成的。该舍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答案。如果什么都不想舍,那么最终可能两手空空。舍,像锄草,为的是庄稼的丰收。星云大师说得更彻底:"舍,于人是慈悲,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近现代被人们尊称为"青花大王"的王步,数十年致力于青花瓷画艺术的创新。他的青花作品,无论材质、构图和笔法技法,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青花瓷画的中国画风格。这一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化,使景德镇古老的青花瓷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相似文献   

16.
梅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以梅花为精神皈依的"梅痴"张大千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艺术生涯中不断叠加着与梅花的众多交集,总结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画梅理念。在进行梅花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张大千秉持体察物态写其形,取法自然得其色,从心而作显其神,力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以独到的画梅技巧和明确的艺术观念展现了他对如何画好梅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行到水穷处     
《天风》2020,(5)
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写《终南别业》中的诗句。716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带着热情和梦想叩开了长安的大门。他弹得一手好琵琶,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诗,不久便成为长安城的宠儿,上至王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无数人被他圈粉。游历了几年之后,王维以一支自己创作的琵琶曲《郁轮袍》成功打动岐王李范和玉真公主,得到他们的举荐,再凭借自己的实力"大魁天下"高中状元。春风得意,鲜衣怒马,二十岁的王维是开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9.
<正>临帖是学书的第一关,但是我们很多人对临帖不明其理,他们临帖只停留在“抄书”的层面。有的人临《兰亭序》,每次从“永和”到“斯文”抄一遍,没有一个笔画和原帖相似。这样临得越多,中毒越深,习气越重,没有任何意义。比抄书好一点的叫“描形”,他能将点画的样子尽量写得很像,但是只停留在一个描形画态的层面,笔笔漆黑,速度均匀,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这两类临帖都是不明其理。我们说要明其理,这个“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知道作品与工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说:"艺术离不开真善美的法则,交友也离不开真善美。"他的"真善美"体现在:对人一贯真心实意,丁卯分明,从不耍滑,也不卖乖,既不虚情,更无假意。正因为如此,黄永玉广受爱戴,朋友满天下。师恩与良心"丁卯分明"在黄永玉的老师中,有一位叫黄羲,待黄永玉很好。黄羲先生经常给黄永玉开"小灶"。在一次校展上,黄永玉画了一张《屈原行吟图》,黄羲在图上添画了芦苇和江波,并题上鲁迅的两句诗:"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