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四节气"能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可以看出是现代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体现出其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以"二十四节气"的时令性作为基础,对节气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设计和建立专属于"二十四节气"的品牌。包括依托食物作为设计的载体,丰富设计传递的信息,使之成为人们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实体载物,让文化传播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让人们都能了解到节气的魅力,最终达到传承和传播"二十四节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增加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文化的气派。阅读二十四节气,体悟宇宙与人生之道,儒家"周而复始"、道家"阴阳万化"、佛家"人世轮回"三位一体,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林岫 《佛教文化》2007,(6):24-38
岁至清明谷雨,每每易生感时怀旧之情。自庚辰小满(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逝后,例常的春去夏来,因为缅怀朴老,更增添了不少"槐序复新,故人难旧"之思。朴老不仅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研究佛学文化的学者,而且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书大家。尽管他生前从不以书家自居,但在当代中  相似文献   

4.
罗应忠 《天风》2013,(3):11-12
<正>"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作为基层教会的传道人,本着荣神益人、见证主名、让人了解福音的精神,我鼓励信徒积极参与家族的清明节活动,用我们信主之人的方法,尽量参与其中,以免被误解为不敬祖宗。201 3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我想就"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清明"一说,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  相似文献   

5.
林岫 《法音》2007,(11):19-26
岁至清明谷雨,每每易生感时怀旧之情。自庚辰小满(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逝后,例常的春去夏来,因为缅怀朴老,更增添了不少"槐序复新,故人难旧"之思。朴老不仅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研究佛学文化的学者,而且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书大家。尽管他生前从不以书家自居,但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德高望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禅意插花艺术相结合,自然、节气、季节、天地与人的情感思想相结合,让插花艺术更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弥漫着花香、花语、花道。二十四节气传统禅意插花艺术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形态美;能够寄托情感,抒展情怀;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归属感、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汉语中最常用的条件句标志"就"。除了出现在条件句中,"就"在汉语中有其他多种功能。本文采取刘明明(2017)对"就"的统一刻画,认为"就"是一个具有弱排除义的副词。"就"能够标示条件句是因为当其出现在两个小句之间的时候,小句之间的合取解读与"就"的弱排除义不相符,因此得到了抑制。根据N.Klinedinst和D.Rothschild(2012),小句之间的连接词可以被弱化,而其被弱化后整个结构的意义约等于普通条件句的语义且与"就"的语义相符,因此"就"在条件句中起标志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戊戌已至,春又一年。这个2月,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先至,唤游子归乡,睹万家团圆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春节随即到来。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  相似文献   

9.
张华 《天风》2010,(1):42-43
<正>屋檐下有一个女人,就是"安"字;屋檐下若是有两个女人,就难以安宁,这两个女人就是婆婆和媳妇。社会学家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我国8对离婚夫妇中,有4对是由婆媳矛  相似文献   

10.
吴伟庆 《天风》2022,(3):46-48
2022年2月4日,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万物苏萌山水醒",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举行.在北京市海淀区委统战部的统一组织下,海淀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淀堂边文爱牧师,于当晚在鸟巢亲身经历了冬奥会开幕式的盛况.整场开幕式围绕"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每一分钟都散发着东方文明的韵味,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世界各地的疫情仍未结束,但中国仍如期如约献上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奏响了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北京—首个"双奥之城",向八方宾客发出诚挚邀请,共赴纯净冰雪之约.  相似文献   

11.
将农历24节气与对联巧妙嫁接时,便产生了许多别具风格的节气联。民间广为流传的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等,精巧别致,造语自然。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每每趣味良多,拆而解之意味无穷,历史上多有趣闻佳话。明朝有个大臣叫万安,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小万安很聪明,就出了个合字上联,让他对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这个联是个合字联,"日"和"月"合成"明"字。小万安听了马上就对出了下联:  相似文献   

13.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14.
漫话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是我国各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古代把个一天称为“元日”或“元旦”。所谓“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南北朝时则把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阳历通称一月一日为元旦,为了区别,只好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15.
在忻州市南关天主堂收养了一个活泼乖巧的孩子,叫满怡,从她脸上绽放的笑靥很难看出,她曾经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是忻州市南关天主堂诊所的满大夫和神父修女们含辛茹苦的抚育,为小满怡营造了一片幸福快乐的蓝天。  相似文献   

16.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友华 《学海》2015,(2):91-98
"清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祖、哀思与感恩纪念日。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時,清明节不仅有对死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错误的追问,更应有对生者的人生追思与反省;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不仅是对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要求:政治清明,更应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信仰与理想追求。"追思、感恩、自省、博爱、希望、责任、承续、环保、勤政、廉洁"构成"清明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在清明精神支撑下的"清明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联想到当下国民陋习、道德滑坡、雾霾锁国与贪污腐败,"清明社会"之构建尤为重要。"怀慈行善,明德树人",希望通过对"清明节"全民反省的倡导,实现抑恶扬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正1近期跟一位创业中的朋友聊天,我问他近况如何,他的回答是,"早知道现在这么艰难,当初就不冲动辞职创业了。"现在在职场中,很多90后的孩子都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一份工作干得不满意了,甩甩袖子就离职。如果几个朋友聚到一起,谈起了情怀,谈起了梦想,一拍即合就准  相似文献   

19.
探究"S是p"的判断形式中"p"的普遍性时会发现一个新的"类对象",其普遍性即较高阶的普遍性。于是,在相关该对象的判断形式"S是p"中就有两个判断核心:一个是"S"中对象的个体核心,即共相(指实在中的普遍物);一个是"p"中对象的总体核心,即普遍性(指超实在的普遍物)。据此,胡塞尔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普遍性:一是"共相",标示具体物中的共性因素;一是"普遍性",标示观念对象或一个"一般对象"。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对"普遍性"的考究,就是以实在中的"共相"建构为始端,从低级的、在构建上简单的"经验性普遍性"向高级形态或普全形态的"纯粹普遍性"的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20.
正在美国零售业中,有一家很有知名度的商店,它就是彭奈创设的"基督教商店"。彭奈常说,一个一次订10万元货品的顾客和一个买一元沙拉酱的顾客,虽然在金额上不成比例,但他们在心里对店主的期望,却并无二致,那就是"货真价实"。彭奈对"货真价实"的解释并不是"物美价廉",而是什么价钱买什么货。他有个与众不同的做法,就是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人,事先说明次等货品。关于这一点,彭奈对他的店员要求非常严格,并对他们施以短期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