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雅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够表现出优雅。"因此,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阅读的目的不为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  相似文献   

2.
自如     
正我从来没有像一朵虞美人花那样舒展过,也从来没有像一块花岗岩那样坚硬过。摊开手脚,平躺在温煦柔软的土粒上,细看一朵白云在镜子般的蓝天上悠然滑过——这时候的我应该是舒展的,但在一朵虞美人花面前仍旧显得复杂。最简单的也最舒展,然后也最自如。孩童远比成年人简单,虽然他会问诸如"我来自  相似文献   

3.
"知识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廉姆森论证了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智状态,不是信念和非心理成分的复合状态,且知识的条件是"首要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要讨论知识究竟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应澄清"心智状态"与"知识"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将知识理解为一种心智状态,更为合理的定位是将其置于一种哲学的"关系"视角之下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4.
正一般情况下,爱情绑架别人的时候,需要揣度一下别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可爱情绑架我的时候,却没有履行这职责,就直接把我吞噬了。用爱情吞噬我的是她——蔡同学。蔡同学是我读初一时的同学,她扎着两条硬气的马尾辫,柳叶眉,樱桃嘴,醉月脸。夏天喜欢穿蓝碎花短袖衫,和的确良裤。她比我武大郎的身材要高出  相似文献   

5.
五十不学艺?     
《天风》2020,(9)
正去年底,我家附近开了一家健身馆,先生见我颈椎问题日益严重,便在那办了健身卡建议我学习游泳,好改善一下颈椎的情况。几天后,一个学生和我联系问起近况,我告诉她自己想学游泳的计划,那个江南水乡长大的姑娘委婉地提醒:"老师,小孩子学起来会快些,成年人学游泳恐怕得多些  相似文献   

6.
从小学到中学,我从未当过学生干部,也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可是在进大学后,我被选为了学生议会的议员。这是我承担的最没把握的工作,我觉得自己肯定会干得一团糟。可是,做起来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生疏和困难。当我因为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学生议长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悟——没把握的事情其实也能干好,那么,为什么非得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了再去干呢?很多事情,机会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竞争激烈的时候,为什么不在旁人还在观望时自己先出发呢?  相似文献   

7.
正前些日子是杨绛女士逝世一周年,许多人又忆起那些充满人生大智慧的话语:"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老人的"淡定"和"知足常乐",受到不少人激赏,大有"相知恨晚"和"人生顿悟"之感。亦有人云:"杨先生努力  相似文献   

8.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心智是一种运算,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因此,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而是身体格式的,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心智是一种运算,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在激进派那里,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换言之,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梅康钧 《天风》2007,(19):16-17
当今天中国基督徒与中国同胞,透过"中国制造"现象,与全社会共塑"中国形象"时,从客观上看,也是对社会建构和谐及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声誉实证检验,这也是中国基督徒和中国同胞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因为,构建和谐全民心智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公民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一种好心态     
正斯诺克达人奥沙利文告诉记者:"我做的每件事都像是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证明什么,这是一种好的心态。"诗人赵楚《在成都——给柏桦》一诗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是如何扮演好德高望重/是如何悄悄享受成熟而不害羞。"翻来覆去地向人证明自己,实在是很辛苦的事。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自略微懂事开始,就不停地证明"我行""我比你行",直到老了,有人激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还要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千古推崇的教育家.他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育传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发掘和革新,赋予"六艺"新的时代精;将符合儒家之理的"六艺",视为教育的特殊方式,将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自己实行教育的科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而又成熟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性权利的文明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性研究学者宣称:“我最想传达的,就是性权利的观念,只要符合自愿、私密、成人之间这三个条件,性是不可以被制裁、被剥夺的。”[1]在此逻辑下,该学者提出“人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一夜情”、“婚外恋”,甚至“乱伦”、“聚众淫乱”都是成年人的性权利,都是不应该被干  相似文献   

13.
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真理,靠的是坚守无神论,靠的是人民,靠的是为人民服务。面对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复杂情势有人惊呼"信仰危机",接着有人鼓吹恭请宗教来"帮忙"治理社会,不能不说这是动摇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危险倾向。我发现,社会对"信仰"一词过分宽泛的随意使用,隐藏着更深的危机。我以为,惊呼"信仰危机"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究其实,"信仰"危机是一种"心智问题"。心智学研究发现信念与信仰是分道扬镳的认知过程,是性质迥异的模式解释和模式行为。共产主义不是宗教,知识不需要信仰。法律不具备信仰的基本属性。"让宪法成为信仰"是一个十分有害的伪命题。对宪法必须服从,必须执行,不需要信仰!  相似文献   

14.
三乐     
段国栋 《天风》2005,(4):35-35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诗39:9)。 默然无语是担当、忍耐、宽恕与爱的最高表达境界。 当耶稣一次又一次被带到那些所谓的"审判官"面前接受"询问"、"审判"时,我们看到他更多的时候是 选择沉默的。 当他最后面对自己的同胞对他的恶意扭曲高声叫嚣着"钉他上十字架"时,他选择了坦然无惧面对;选择 了顺服天父所要他背负的十字架;选择了无限宽恕的默然无语。 他用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鲜血回答了一切!  相似文献   

15.
正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当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但仍然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平凡并接受自己平凡的时候。是的。人生的这三次成长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反差和情感激荡,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落和痛苦之后,一个人才会变得坚韧坚强,心智才会更成熟,才能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初任领导时是整个泉山区文教体局最年轻的,主持工作的行政女领导。个性中的好强、执着、唯美的因素让我渴慕完美,为了将工作做得"完美无缺",我常为个别教师的"怠慢"心中"不悦",为个别教师的"失误"暗中"懊恼",为个别教师的"不求上讲"无端"担忧";为个别教师特别是自己的最亲近的人"误解"暗自"伤心",为个  相似文献   

17.
悟透自己     
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自己最了解自己;但也有可能自己不了解自己,将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人在走上坡路时,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做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胜。人在失意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把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做是自己的无能。  相似文献   

18.
<正>敬爱的罗国杰同志逝世,我感到非常悲痛。我与"罗老"的关系可以说是"义兼师友"。我们曾经是同学,年轻时就戏称他为"罗老",一者是年龄相差较大,他是稳重成熟的"调干",我却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涩学生,年龄差一个甲子;二者是他永远端庄严肃,虽然谦虚和蔼,却从来不轻易开玩笑。几十年来,我受到过他的许多帮助,从他那里学习了很多,在内心里我始终把他当作自己尊敬的一位老师。罗老是我们伦理学界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其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90后"的温室里不缺阳光,不缺水分,不缺肥料,所以"90后"没有经过青涩,就直接进入了成熟。他们敢爱敢恨,不左右逢源,不瞻前顾后,自己看准的路,就一定要去走。"我的青春我做主",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进步。其二,"做人,脾气不能比本事大。"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有脾气。有点脾气并不可怕,但不能没有本事。如果脾气大过本事,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可喜的  相似文献   

20.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