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2人的朴素,源于自信。一个人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行事、  相似文献   

2.
享受工作     
正路过一家"小微"出版社,去探望朋友。"小微",指的是他们人少,只有六七位同工;可若是论及他们的出版物,却让人不可小觑。不过,那次的探访,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入口处陈列的最新精品图书,而是他们小巧而清爽的办公室。从入门处开始,一个朴素、洁净的茶几上,摆放着一盆素雅的水培植物,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3.
朴素美简论     
"朴素"即本色、自然、原真、淳洁、清纯之义,"朴素"是一种美的形态,朴素美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是一种清洁纯粹的美。朴素美的具体形态表现为自然、本真、清纯、淳淡、简洁等。朴素与雕琢文饰、朴素与绚烂华丽是有矛盾的,但他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夏新穗 《天风》2007,(9):2-4
基督不是以色列人私有的财产,更不是西方教会的“专利品”,基督来为要拯救全世界那些愿意真诚悔改的人——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从列邦中所拣选出来的,他们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23:9),圣经因此称他们为“选民”(太24:22),“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然而,因为他们弃绝了神的儿子耶稣,不承认他是基督,并且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救恩便临到外邦人”(罗11: 11),“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2)。以色列人迫切盼望基督来,甚至“百姓指望基督来的时候,人都心里猜疑,或者约翰是基督”(路3:15)。既然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指的是"人性本来",即是指没有受封建文化的侵蚀与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的"自然状态",是与"自然"相顺应的人性.几乎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好人,像主要人物翠翠、傩送、老船夫、天保、顺顺、杨马兵等人,都是美的化身.他们为人和善,真诚,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作者在这些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对"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热烈追求.  相似文献   

6.
虽然司空图、元好问二者所处的时空不同,民族身份迥异,但二人的诗学观却有相通之处。思维方式上,二者都表现为直觉感悟式的整体把握方式;言说方式上,二者都强调"意象批评"和"以意逆志"批评;诗学思想上,都主张诗歌风格的"不主一格"以及诗歌创作的"真诚"。分析他们二人的诗论,使得少数民族文论与主流文论遥相呼应,消除族群壁垒,为探求建构真正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学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起点是真诚性,而真诚性必须通过创发性得以实现,因为真诚性不仅具有知识论的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向本体论的存在层面,即要做真正的人。真诚性指向人的内在,而创发性则指向人的外在。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的实现必然展现为人的创发性,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制出和谐优美的生活形式,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间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以修身为本     
正孔子"政者正也""为政以德""庶、富、教""民无信不立"的思想,反映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为政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稳定,百姓的安定富足;治国的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治国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在民心,不在物。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立足于人的完善的思想。它从人出发,为了人的完善;又依靠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  相似文献   

10.
木杉 《佛教文化》2016,(1):38-45
"让这些人能够接受素食,我觉得是比获得利润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并不是单纯为利益而做,是以真诚利他的发心为起点,愿以我所做的净食,饶益一切众生,愿他们都得饱满富足,烦恼消灭,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深藏于孔子的王道理想和教育主张之中。儒家学者对仁的执着,使他们虽四处碰壁但仍然不改初衷,他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挫折面前,明知不可而为之。他们怀揣着"德不孤,必有邻"的理想寄情于物,他们从大自然中印证着人性的美与善。儒家文化强调人格之美,深究人性伦理内化的和谐,重视协调事物对立的两极,他们对美、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儒家学者的终极信念不在庙堂,而在芸芸众生之间。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灵花一束     
《天风》2015,(11)
<正>很多人还没有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就已经让世界在他心里占了一席之地。圣经不是用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而是用来改变我们的生命。不是去研究它,而是去遵守它。敬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喜乐;不是为了情绪上的舒服,而是为了灵里的降服:不是为了自己快乐,而是为了讨神喜悦。人如"迷羊",偏行己路,耶稣是神的"羔羊",领人归回正路,走上义路。  相似文献   

13.
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吗——关于环境伦理的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自然保护的伦理性根据是什么? 在日本和中国的关于价值的讨论中,视价值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朴素的价值实在论正在不断得到克服。事物的价值若没有相对于此的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在关于环境伦理的国际争论中,提出了自然物独立于人的评价之外、其自身具有“内在(intrinstic)价值”或者“固有(inherent)价值”的主张。自然中心主义者把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保护自然的最重要的伦理性根据。他们为了前后一贯地彻底地进行自然保护,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担心自然若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的价值就会依  相似文献   

14.
爱的行动     
高欣 《天风》2004,(8):25-25
我们决不要忽视了在我们身边和周围的每一位人。也许他们对我们来说不很重要,也许他们对我们又很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关心别人的心,以及照顾别人的真诚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占有位置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自己通过为他人服务所表现出来的关爱程度。  相似文献   

15.
剪纸属于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合理的布局、配色、造型,结合精巧的剪刻技法,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自然与生活各个层面,反映劳动人民的所思所见、喜怒哀乐,传递出朴素、真诚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民间剪纸为代表,简单概述徐州当地剪纸艺术的内容和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及其视觉特征,使徐州民间剪纸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人生在世直接面对并与之打交道的不是物,甚至也不是事,而是事情,是各种关系构成的、情理交融的系统质。人并非纯粹心理意识的存在物,而是实践价值指向的此在,是有着许多具体规定性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处于人类学状态的人,拥有不同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即是多元存在的人。在主观真理凸显、相对主义兴起和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最低限度需要确认的真理、真相和事情就是共在,基于共在的公共性批判才能真正解答虚无主义的难题;而公共性的批判要以真诚作为德性前提,真诚先于真理是公共理性诉求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恪守真诚     
张笑坤 《天风》2003,(9):35
恪守真诚是一句金玉良言。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不妨献出一份真诚,那么世界会多一些温暖和谐,人间便会多一份真情和笑容。真诚,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真诚,是友谊的基石。有了真诚,爱与智慧才能筑起人的风景。 恪守真诚,人生的旅程即便黑夜漫漫,也会有颗颗星星相伴,也会看到遥远的永恒的曙光。哪怕置身于荒野,也绝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草木不是无情物,只要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可与鸟儿合唱,与山溪畅谈,与林风絮语……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感受着一种更  相似文献   

18.
不是月亮,更不是太阳,是一支燃烧着的烛光。不希求别人的敬仰,不希求别人的赞扬,只希望所发的微光,能给人前进和腾飞的力量。只希望紧紧地和众人携手,追求那圣善的灿烂的光。不是一尊威严的圣像,也不尧手握权柄的家长,是一位忠实可靠的朋友,是一支助人奋发的船桨。不是江河,更不是海洋,是一条清彻见底的小澳, 默默地永不止息地流淌。虽然搞不起大船,掀不起巨浪,只希望所浇灌的每一株幼苗,都能成为天国的栋梁。朴素的希望——献给一位神父@南坚志~~  相似文献   

19.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说偏正,真诚创发开新论;仁义礼智诚为真,德性角色伦理魂;心性政治不可分,内圣外王再创新;知识信仰究天人,道德主体儒学根。真诚性和创发性是其所要论述的道德主体性的根本,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儒家对道德的高度真诚与笃信是其主体自觉性的极致,创发性是其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3)
正"能者多劳"与"劳者多能""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西3:23)在社会上,在单位里,在教会中,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能者多劳",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些所谓的"能者",总是忙得焦头烂额,干得汗流浃背,而那些所谓的"不能者",则站在一旁观望,他们往往指手画脚,说长道短,乍一看,他们并非"不能",而是挺"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称为"能者"呢?其实,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