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说张飞脾气暴躁,经常狂怒,虐待下级,最后被下级痛恨而杀死;说关公高傲自大,总以为自己了不起而走麦城,最后就死在这个缺点上;说刘备爱哭,优柔寡断,这个毛病最终要了他的命;说猪八戒因贪吃贪色,所以经常吃苦;说孙  相似文献   

2.
昕暘 《思维与智慧》2005,(10):62-62
我不想说不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残酷它把一切否定将现实变成虚无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恐怖它把一切否定将美好变成痛苦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跋扈它把一切否定将正确说成错误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顽固它把一切否定将可爱说成可恶我不想说不真的,这个字眼太盲目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该认输一个人用别人的嘴巴说自己不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不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评价一个人没有金钱我们说他穷困潦倒一个人没有内涵我们说他才疏学浅可是一个人没有进取心我们会说他无药可救笑出坚强的灵魂碎过的心重新拼合而成罅隙…  相似文献   

3.
教子以德     
不少父母经常说:“孩子不能太老实了,老实人吃亏。”一听自己的孩子告状,就不问青红皂白,鼓动孩子:“不能白吃了这个亏”。“不能便宜了他”。父母的这种举动,是忘了以德教子的责任,无意  相似文献   

4.
正据说,森林中熊猫因稀少,孔雀因美丽,大象因能干,猴子因灵巧受到人类的重视,而出了名,被保护起来。一只蚂蚁垂头丧气,自叹自艾,时而怪自己身体太渺小,人类根本瞧不见;时而又恨自己长得丑陋,缺乏一技之长。它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辈子别想出头了。这天,蚂蚁正  相似文献   

5.
感谢主     
《天风》2020,(4)
正"感谢主"是基督徒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无论是遇到事情或是与人讲话,信徒都时常会说"感谢主";在教会中,大家听得最多的其中一句话也是"感谢主"。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的人说这句话只是出于习惯而并不走心。不管自己说什么或别人说了什么,最后都要说一句"感谢主",去一个地方或做一件事情也会说"感谢主"。"感谢"这个词在新约  相似文献   

6.
马华维  王欣 《心理科学》2014,37(2):438-445
研究采取双向信任的视角,同时考虑组织中员工感知到的来自上级的信任(即,被信任感)和员工对上级信任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机制。以737名企业员工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下级的被信任感与对上级的信任正相关;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对下级工作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心理安全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而下级的被信任感分别通过感激和心理授权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下级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孙晶 《天风》1995,(5):5-5
经文:可11:12—14;赛37:31 这里记载一棵无花果树因为不结果子而遭主废弃的故事。 我们经常提到“奉献”这个词:在祷告中,我们说:“主啊,我们把自己献在你的祭坛上。  相似文献   

8.
徐帆 《天风》2005,(9):36-37
因情绪伤害的影响,多年来, 我从来不曾肯定过自己,本来是能胜任的事,却因自己太在意失败,而被迫放弃。  相似文献   

9.
入世与幽隐     
你说你很矛盾,一方面想要隐居,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光耀的名人,受人注目。你说:“想隐居是因为世界太浮华,想受人注目大概是因为自己有这份才情吧?”  其实,你一点也不例外。林语堂博士就曾有名句,嘲笑自己“踟躇闹市说隐居”。  我也正如林博士所说,一年到头向往山林幽隐,却极少时间真的去看看山林,别说在山林去居住了。  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经常是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呢?  我想,这正是人的天性了!  我们的天性有此两面。一面想要表达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一面想要摆脱这种无形的催迫,而希望遗世独立以求得心灵…  相似文献   

10.
温柔,不操控     
梁林天慧 《天风》2010,(5):47-48
<正>中国人具有拼搏精神,用吃苦耐劳去获取幸福。但当我们不断为自己、家人和配偶筹算,我们会否因为过于紧张而对别人要求太多,甚至因为太着急而出手操控别人。正由于自己的执着,便看不到别人的观点,最后可能导致关系决裂。  相似文献   

11.
捐献遗体     
据说培养两名医生就需一具用于解剖实习的遗体。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同有关部门商定死后捐献自己的躯体用于医学事业,称为捐献遗体。高考的“热点”医科大学中,要求捐献遗体的也最多,许多人竟然排不上队,而只有等待追加登记。有时由追加登记而更改为正式登记则需等待几年的时间。而在那些不太热门的医科大学中,因申请人少,一俟申请便可立即被接受,我就是在一家被考生们经常填为第三志愿的医科大学登了记。捐献遗体首先要有直系亲属及主要亲戚的同意。否则遗属中有一个人反对,捐献工作则很难完成,即使大学的工作人员拿出有关事人的登…  相似文献   

12.
渊声 《天风》2011,(6):64-64
问:我是一个从小就信主的“挂名基督徒”,之所以说“挂名”,是因为自己虽然经常去教堂,但自知生活不够得胜。比如,我平时在家喜欢与邻居或同事一起“打麻将”,每次事后又很自责,背如芒刺,也生怕被别的基督徒知道。几次我盼望靠主的力量能摆脱这个诱惑,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始终无法抗拒那魔鬼的诱惑。为什么它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吸引我呢?  相似文献   

13.
闲话与小事     
朋友对我说:“你太自我了,你的孤芳自赏和落寞是比较闻名的。”我说:“落寞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有什么不好;孤芳自赏是自己看重自己,自己欣赏自己,更应该得到人们的钦羡,少接触人是非少,这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14.
正我第一次听到"踢猫效应"这个词,是在公司组织的一个心理培训班上。心理专家介绍,关于"踢猫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有一次,他在家看报太入迷而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董事长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他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董事长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很伟大的一家公司Netflix,在其文化准则的第一条就写着:"我们只招成年人。"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不是句废话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为什么要放在最开头,浪费这个最最重要的位置。后来我才明白,这里成年人的意思,是指心智成熟。我现在能深刻体会到,其实很多成年人,只是年龄大了,身体成年,而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太少了。包括我自己,也经常自我反思,我自己过去是一个多么不成  相似文献   

16.
一匹马找到了一块丰美的草地,常到这里饱餐一顿。一头大水牛发现了这个秘密,经常趁马不注意的时候也跑来吃草。马发现后,觉得大水牛侵占了自己的地盘,想报复他,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于是就请人来帮忙。人说: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哲学,这不仅是说其主题和考察力紧紧地涉及到哲学所关心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哲学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文化”,任何宗教、政治、艺术和科学的实践被保留下来,对其先决条件和原则有了意识,而意识它们也就是开始把其哲学化了。在文化的这个或那个领域里,变化出现的太巨大和太突然,不能被已形成的理解和行为的形态同化掉——因为理解是在旧有的传统概念和范畴中进行的,这一变化就是文化革命。革命向哲学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位牧者因自感压力太大而自行结束了生命,大家听闻后无不扼腕叹息。我们自然不会赞同这位牧者如此的选择,但牧者的软弱需要被关注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不少信徒时常会请牧者为自己代祷,因为觉得仆人的祷告更容易蒙神垂听。其实,牧者"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参来5:2),除了各级组织上的关心外,还需要他们自己"心里的力量刚强",这就需要信徒有力的代祷。  相似文献   

19.
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长A.柯尔曼的这篇文章,我们是从法国《思想》杂志1962年8月号上转译过来的。《思想》杂志在发表这篇文章的同时,还发表了《思想》杂志编委拉贝雷纳(PaulLaberenne)的题为《替无限辩护》的文章。拉贝雷纳肯定了柯尔曼的全文中的某些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反对他的排斥“无限”的观点。拉贝雷纳认为,“无限”这个概念是被原子中和宇宙中的物质的“不可穷尽性”无数次证明了的。他还指出,无限概念并不完全来自宗教;在古希腊,当理性主义的倾向开始产生时,就已出现了明确的无限概念,这是根据经常重复的天文现象而得出的概念。说现代数学倾向于克服无限,是没有充分根据的。拉贝雷纳最后说,如果现代的宇宙学家经常保持慎重态度的话,那么他们显然是不会反对无限概念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一项民意测验表明:约有50.1%的被调查者对社会风尚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一些人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而对“第二职业”使出浑身解数。为了获取金钱,不少人不择手段。去年后半年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达728类、12944个品种,货值2.4亿元。 某部战士金正洪曾7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有人为他介绍对象,可女方的父亲听说他经常用自己的钱物帮助别人时,不客气地说:“我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