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谦 《天风》2011,(6):60-61
7岁时,父亲因病撇下我们母子6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父亲弥留之际,他那只苍白枯干的手一直向我伸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嘴一张一合,我吓坏了,躲在母亲身后,无论母亲怎样推我,我都没有走到父亲身边,父亲遗憾地闭上了眼睛。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这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一点地扩散,最终扩散出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悲,再没有父亲可依靠了,  相似文献   

2.
父爱的补偿     
母亲去世后,我怕父亲太孤单,便把他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父亲不喜多话,来城里多时,没有结识到什么朋友,只是每天在家看看书,读读报。我中午在单位吃饭,晚上才回家吃,所以父亲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为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每天我一下班,父亲便会为我端上热气腾鸭的饭菜,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我有许多属于年轻人的节目,没有时间陪父亲聊天,我便劝他多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16,(4):34-35
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将父亲的形象投射到我们与天父的关系里。曾有一位弟兄说:"我从小就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我心目中的父亲形象,直接影响着我与上帝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我总是要在他严肃的目光中寻找答案;母亲总是拿父亲来治我们,经常吓我们说:‘你再这样,晚上我告诉你爸爸!'若是能够看到爸爸的笑脸,  相似文献   

4.
正父亲在我上初中之前不会做饭,母亲有几次在我和妹妹面前取笑他,说你父亲刷完锅后问刷锅水往哪里倒,我们听后心想当时父亲真是养尊处优啊。1997年春,父母把家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到今年刚好20年。进了城的父亲也同时进了厨房,帮助母亲料理厨房的一切,而自打他进入厨房开始,他就喜欢上了做饭。记得二十年前,刘仪伟在央视主持一档美食节目《天天饮食》,里面有一句栏目语——"男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泪眼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不好。从懂事开始到上中学,父亲很少和我说话问及我的学习,我们之间与其说是父子,倒不如说是住在一间房子里的陌路人更为恰当。 中考时,我只考取了一个离家很远的普通高中。面临茫茫未知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他通过关系为我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父亲的回答是:“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朽木放在哪里也都一样!”况且他是从不求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未完的句号     
<正>儿时的记忆中,我们全家蜗居在10平米的斗室,母亲常常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把简单的食材变成美食,而父亲则像一座山立在书桌前。我和姐姐发出的任何响动都会被他的咳嗽声制止,我们说话和走路近乎无声,这种压抑有时也会令人生怨。长大后才知道,这是父亲用他的勤奋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他是我见过的最能坐得住的人。有一次他写文章,一口气坐了16个小时。但凡在文化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能坐得住的人。我却恰恰相反,没有遗传父亲这种毅力,母亲说我的凳子上如同放了  相似文献   

7.
父亲老了     
我想说一说我那年老的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发现年过花甲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走路时不知道抬腿,脚蹭着地,声音很响;天凉了,他总是忘记添加衣服。每次父亲一进家门,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就不再多说,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到处找,把母亲找回来了,他又没有什么事。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脸都没有洗干净就出去了,左腮帮上还有一点黑。”  相似文献   

8.
没有伞就跑     
95年5月,我的生命里痛楚如织。父亲于一次酒后失足永远地离开了我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及两个年幼的弟弟。其时,我正读高三。办完父亲的丧事,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已光徒四壁。不容我有选择的余地,我回到家乡县城的一磷肥厂找了一份看管仓库的工作,拿一份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家用。同时,作为老大的我也成了家里的脊梁。命运往往就是如此恶意地与人开玩笑。在学校时品学兼优的我偏偏于此时失去了父亲,过早地挑起家的重任。这事使我年迈的班主任老帅总是耿耿于怀,为此,他到我家来了几趟,但每次他都失望而返。面对我母亲的病卧在床,我那小…  相似文献   

9.
正家乡重男轻女的风俗很重。父亲是长子,生了姐姐后,爷爷奶奶就不许母亲进祠堂拜祭了。母亲怀上我以后,他们顶着家族的压力,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决定要"搏"一次。母亲怀我三个月时,父亲就出海了,他和家里交代,这是他最后一次出海,因为不管生男生女,他都是要下岗的。我出生那天,母亲的同事把我抱到她家,因为担心母亲知道是个女儿受不了打击,就谎称是个男孩,叫母亲安心休养;给在远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心理咨询室里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他叫小明,今年22岁,在某大学读书,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他的父亲自私,脾气暴躁,他的母亲娘家在农村,过去很贫困,小明自小就记得父亲常因母亲给娘家捎钱寄物大  相似文献   

11.
正刘蟾是著名画家刘海粟的小女儿,她小时并未学画,到了51岁时才开始系统地学画。一天,母亲对她说:“那么多学生大老远跑来请教你父亲,你就在父亲边上,怎么不学点画?”刘蟾从小怕父亲,就对母亲说:“我怕画不好,会被爸爸骂。”母亲说:“你怕什么?他是你父亲,还能把你吃了?”刘蟾就想:“母亲说得是,画坏了也就是一张纸的事。”于是就开始学画,先是整天看画册,后来当有学生来请教父亲,她就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12.
淡淡流年香     
正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受饿,家境好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  相似文献   

14.
人伦之间     
平心 《佛教文化》2003,(5):76-81
<正> 父亲和母亲 父亲与母亲生于传统而保守的年代,二人经由媒约之言结婚,感情总是平平淡淡,虽然结婚三十年了却从不曾听父亲称呼母亲的名,他对母亲的称呼总是:“喂”。 生活起居都是母亲料理,其实父亲一直很依赖母亲,一直到最近母亲住院,才让我对老爸“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15.
他是妻子班上最穷的一个学生。“我们得关心关心他呢。”妻子说。于是一个姓赖的学生,被妻子领到家里来。他是那么瘦小,害羞。问他父亲呢,他说父亲把最后的一点钱塞到他手里,就去打工了,说父亲50岁不到,头发都白了,耳朵也聋了。问他母亲呢,他说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彻底疯了,就跑出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下落不明。我的心就一痛。到了放寒假的时候,他说陈老师,能到我家里去玩一天吗?我说好吧。于是跟他一起搭班车到了大悟县的一个山脚下,又搭当地农民开的“三轮”爬到这座山的山半腰。三轮再也不能往上爬了,我们就下来往上攀。“陈老师,把…  相似文献   

16.
18岁那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里,母亲离家出走了。原来,父亲近5个月没有从公司领回一分钱,母亲起了疑心去调查,竟发现5个月来,他没有去公司上班,而是成天泡在一家茶馆里。“这个家难以活人了!”母亲一气之下,甩手而去。望着空荡荡的家,望着无声流泪的我,父亲也落泪了,他哽咽着对我说:“儿呀,是爸爸的错,请你原谅吧……”接着呆在家中默默地做起了那些拖地洗衣服做饭本是母亲常做的活计。父亲在一家五金公司上班,我实在搞不懂这么多月来他不去上班的原因。我曾问他:“爸,你不去上班,公司不会有事吧?”父亲定定地瞅3着我,吞吞吐吐地说:“只要…  相似文献   

17.
1932年我出生在信徒的家庭,父母亲都在教会任过执事,外祖父也是教会的执事。当年父亲就是单身入住母亲家中,而且外祖父和父亲都在40几岁就离开人世,故我们家在较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挣扎。父亲生前单位经理的弟弟同意每月2  相似文献   

18.
正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不也走到了今天吗?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现象,我告诉你,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如果你  相似文献   

19.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全家蜗居在10平米的斗室,母亲常常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把简单的食材变成美食,而父亲则像一座山立在书桌前。我和姐姐发出的任何响动都会被他的咳嗽声制止,我们说话和走路近乎无声,这种压抑有时也会令人生怨。长大后才知道,这是父亲用他的勤奋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相似文献   

20.
正比起人们对母亲流于形色的吟咏,父亲,则更多地体现一种令人肃然生畏的形象,以及一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榜样力量。父亲节将至,我不会捧一束鲜花送给父亲,那将显得十分矫情,他也不会接过去。我不在这天打电话致以问候,不是不屑,而是怕轻慢了父亲在心底的分量。父爱无言,不需要靠一个日子来纪念或诠释;父亲如信念,你记得或者不记得,他都依然那般姿势,不卑不亢。理解父爱,其实就是认同一种坚守,他威严质朴,大美而无声,扛起人生的全部内涵。回忆父亲在生活中的片段,很少,但很清晰。记得我少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